中共羅源縣委組織部
2024年06月03日16: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福建省羅源縣下轄11個鄉鎮,共有13個社區、189個行政村,全縣共有常住人口25.52萬人,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8.26萬人,佔比達71.55%,居住在農村的人口7.26萬人,佔比為28.45%,即有70%的人口居住在教育、醫療、商業等公共資源集中的老城區及新城,剩余30%的人口居住在80%的農村土地上。目前,全縣外出流動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超過50%的行政村共有110個,佔行政村總數的58.2%,說明全縣近三分之二的村都存在空心化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鄉村治理難度大、經濟發展滯后、村干部服務群眾能力不足等各類問題。近年來,羅源縣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深化運用“四下基層”制度,在破解空心村服務難題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實踐,推動了黨群干群關系取得新突破,干部服務群眾本領得到新提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立足空心化程度較高、基層基礎薄弱的實際,羅源謀劃創新開展“組團式巡回服務”活動、開設黨代表聯系服務渠道等舉措,逐步推動空心村服務常態化、精准化、便利化,切實把群眾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
(一)發揮黨建引領優勢,解決“怎麼建強組織”的問題。一是建強組織體系。健全完善“片區—村黨組織—網格—村民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在精細劃分193個農村網格的基礎上,按照“區域相近、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原則,以2~3個行政村為劃分標准,將全縣空心村劃定為37個片區進行管理。充分發揮26個“中心村黨委”作用,組織中心村、大村、強村黨組織與偏遠村、小村、弱村黨組織聯建共建,通過產業聯興、資源聯用、民生聯辦、治理聯抓,推動片區內資源集聚更加合理、作用發揮更加有效。二是加強隊伍建設。注重拓寬選人渠道,挖掘外出經商務工人員、退役軍人、返鄉就業大學生等在外能人回村參選,讓人才“外流”向“回流”轉變。統籌選派39名縣直機關優秀黨員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推動91名黨建指導員和鄉村振興金融指導員、鄉村振興信息員下沉空心村一線,為開展村級日常事務提供更有力的服務指導。將空心村服務工作列入村“兩委”干部培訓、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培訓、農村黨員全員輪訓的重要課程內容,採取示范集訓、分類培訓、交流實訓等方式,開展空心村服務工作主題授課28場次,進一步提高村干部服務空心村、服務留守群體的本領能力。三是建立“三張清單”。建立黨員、干部包組包戶、聯系群眾制度,開展“敲門行動”,組織村“兩委”干部、包村干部、在村黨員志願者等力量每周至少開展1次集中走網入格,摸底村情民意,收集問題訴求,摸清“需求清單”。以服務需求為導向,統籌縣域內縣直機關、兩新組織、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協會、商會等160余種資源,作為服務的“供給側”。根據部門職責職能、技術領域、專業特長等情況,逐一明確可提供的人、財、物、技資源,建立“資源清單”,並實行每季度動態更新。在建立“需求清單”和“項目清單”的基礎上,對兩張清單逐項分類、科學分析,推動群眾需求和各方資源精准匹配對接,進一步形成“項目清單”,全方位拓展教育、生活、法律、健康、文化5類48種“下基層”服務項目,涵蓋義診義剪、家電維修、送醫送藥等常規型服務和心理咨詢、技術指導、矛盾糾紛化解等個性化服務。
(二)深化多元共治共建,解決“怎麼統籌力量”的問題。一是把在外能人組織起來。根據羅源戶籍仍在村內但長期在城關或福州市區居住的黨員群眾數量較多的現狀,建立縣、鄉、村三級“網格微信群”,拓展線上民主議事功能,開展網上組織生活、雲端微黨課等活動,引導外出黨員群眾可以通過微信群遠程幫助留守群體發布需求,推動“家門口”服務延伸到“屏幕前”。在城關或福州市區聚居地組建流動黨員黨支部或黨小組,開展空心村在冊黨員與流動黨員“一對一”聯系幫扶,累計幫扶380余人次。柔性引導在外成功人士、新鄉賢和企業家支持家鄉建設,主動參與活動形式策劃,提供特色服務項目,目前已提供資金23萬元,助力開展服務49次。結合“揚帆計劃”暑期社會實踐、“多彩青春 筑夢羅源”大學生研學實踐等活動,組織2批28名本鄉本土大學生在寒暑假返鄉期間參與空心村志願服務項目。二是把在家群眾組織起來。將在家群眾細分為黨員創業帶富先鋒、養殖大戶、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等群體,儲備“在村服務能手”238名,由村黨組織牽頭,組織在家群眾自發開展有針對性的田間講座、養老志願服務、文藝表演、醫療保健等各項服務活動。以長者食堂為重點服務載體,在村內長者食堂開展愛心聚餐、節日宴等活動,目前已服務農村留守老人1.8萬人次,進一步解決空心村留守老人買菜難、用餐難的問題。三是把縣直部門聯動起來。立足縣直部門職能職責范圍,由縣直機關工委牽頭,定期組織縣直部門根據鄉鎮發布的需求清單,“一對一認領”服務項目。健全“鄉村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賦予鄉鎮黨委和村黨組織上報問題的“吹哨權”和事后“評價權”,鄉鎮黨委、村黨組織遇到需要跨部門、跨區域解決的問題或需要縣直部門提供資源和幫助時,可召集有關縣直部門下沉報到、開展服務。事件辦結后,由鄉鎮黨委、村黨組織對縣直部門的響應速度、辦理質量進行評價,形成以事件為中心的業務協同閉環。四是把社會力量發動起來。引導非公企業、商會、協會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組織企業家、養殖戶等群體積極參與空心村服務項目,帶頭融入產業鏈黨建,調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載體,突出產業特色在空心村組織開展各類活動。採取公益服務、購買崗位、項目委托、低償補貼等方式,推動益眾社工、藍豹救援、源野救援等8家社會組織深度參與空心村服務。五是把黨員志願者調動起來。結合在職黨員干部志願服務活動,定時定點安排空心村服務崗位,協助參與活動引導、人員組織、秩序維護等工作。採取社會化招募的辦法,確定理論宣講、文藝表演等8種志願服務崗位,招募132名黨員志願者作為空心村服務的儲備力量,並全部納入“黨員志願力量儲備庫”,根據專業技能、特長、戶籍等要素進行詳細分類,進一步補充志願者隊伍力量。
(三)完善聯系服務機制,解決“怎麼壓實責任”的問題。一是健全領導干部聯系制度,走好群眾路線。深化運用“四下基層”制度,推行“領導挂村、干部下點”模式,組織領導干部每周下村走訪調研,“一村一策”列出空心村黨建工作責任清單,將了解到的群眾基本訴求和急難愁盼問題列入挂村領導干部重點任務清單,建立挂村領導干部領辦督導空心村重點項目機制,每年度開展空心村專題集中蹲點調研,將空心村服務中存在的資源受限、資金短缺等重難點問題作為重點項目進行攻堅突破,切實提高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本領。二是拓展黨代表聯系渠道,提升服務質效。建立15個空心村片區黨代表工作室,每月安排相對固定的一天為黨代表“接待日”,安排市、縣、鄉三級黨代表駐室輪流接待黨員群眾,面對面收集社情民意。全面實行黨代表“1+2+N”聯系制度,針對有一定解決困難或長期擱置未決的事項,在空心村片區定期召開“黨代表圓桌會議”,邀請黨員、鄉賢、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累計收集群眾意見建議87條,解決反映的居家養老、扶貧幫困、文化生活等33個問題,進一步提升了空心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優化縣直部門聯系模式,推動服務下沉。安排64家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64個空心村黨組織“一對一”結對幫扶,組織在職黨員干部組建137支“空心村志願服務隊”,每年至少下沉空心村開展2場志願服務活動,牽頭認領1個空心村“微心願”,目前全縣縣直單位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幫困、醫療義診、農業政策和技術指導等服務600余次,解決空心村留守群眾的實際困難。
三、經驗與啟示
(一)堅持黨建引領,是破解空心村服務難題的根本遵循。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個戰斗堡壘,要始終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貫穿空心村服務的全過程、各方面,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黨組織全面引領、黨員帶頭參與”,推動資源下沉,把服務送到家門口,直接改善空心村留守群體的生活條件,推動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在服務群眾過程中,凝聚群眾、引領群眾,增加黨組織與群眾的互信和感情,加深群眾緊跟黨走的行動自覺。
(二)把握群眾需求,是破解空心村服務難題的前提條件。為民服務的關鍵在於貼近群眾需求。要堅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服務導向、結果導向,針對基層治理中的不同主體、不同方式、不同領域,摸清人民群眾需求,確定服務方式,明確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尋找出最適合、最有效的空心村服務新模式,讓群眾不出村、不出鎮就能把事情辦成辦好。
(三)發揮資源優勢,是破解空心村服務難題的有力支撐。推進空心村服務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復雜性的工作,不是靠一個人、一個群體“單打獨斗”就能完成的。各級黨組織要牽頭抓總,加強引導,進一步提高各級各部門、各領域主體參與空心村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把區、縣直、鄉鎮層面的資源下沉到村居服務站,又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提取服務需求、形成服務項目,推動人員、政策、資金、技術等各類資源向基層匯聚,讓村黨組織有更多的渠道提供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感知度的服務,進一步匯聚黨建引領空心村服務的強大合力。
相關專題 |
· 第七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