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宏萍 劉麗莉
2024年05月31日07:46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不斷完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應科學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內涵,不斷夯實社區建設的工作基礎,全面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效能。
加強基層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現代化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重要內容。黨的基層組織是社區治理的核心組織力量,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能夠確保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優勢。不斷完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必須發揮黨建引領制度優勢,全面厘清各類治理主體的權責邊界和相互關系,確保黨的領導堅強有力、政府依法履職盡責、社會力量高效協同、社區居民全面參與。
城市社區治理應注重發揮黨建引領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堅持正確的社會治理方向,在統籌協調、平台搭建等工作中體現黨建引領的“高度、溫度、精度”,確保社區黨組織建設堅強有力。以基層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現代化,建設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是關鍵。縱向上,優化社區的黨組織設置,構建“社區黨委(黨總支)+網格(居民區)黨支部+樓棟(院落)黨小組”的社區組織鏈條。橫向上,探索推行黨建協調機制,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和社區“兩委”班子交叉任職,在街道成立綜合黨委統籌管理轄區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建協調工作,加大在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新興經濟組織中組建黨組織力度,實行社區、物業、網格、業委會等黨組織負責人交叉任職、雙向進入。網格上,優化調整網格設置,打造集基層黨建、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為一體的“全科網格”,引導社區治理朝著合作共治、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撐的方向發展。
尊重居民主體地位,擘畫城市基層治理“同心圓”
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與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有著內在一致性。全過程人民民主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強調治理參與主體、渠道、方式、內容的全面性,同樣,城市基層治理體系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尊重社區居民的意志和主體地位。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推動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向社區延伸,大量行政事務涌入社區,社區治理面臨治理規模過大和治理資源稀缺的矛盾,不可避免存在著基層服務不到位的情況。對此,需要重申居委會的基層自治組織屬性,將社會力量吸納進來,下沉基層社會治理單元,共同促進基層社會建設工作良好有序開展。一方面,統籌社區內部資源,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鏈接業主委員會等群眾自治性社區組織,深化黨群自助互助。借鑒“會客議事廳”“黨政群共商共治”等現有可推廣復制經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社區事務由社區居民協商解決的新模式。同時,創設社區公共空間,為社區公共活動提供陣地資源,建立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廣泛鏈接社會資源,積極鼓勵和支持黨群組織、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到社區治理中,著重發揮社會主體的專業化治理優勢,不斷推進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
注重數字賦能,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智慧化水平
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興數字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有效豐富了城市基層數字治理的“工具箱”,以數據技術賦能驅動基層治理已成為共識。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拓展應用服務場景,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積極探索推進智慧街道建設,提供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通過數字賦能著力提升社區治理智慧化水平,展現多樣化的數字治理模式新圖景。
在文化宣傳方面,積極發揮政務媒體效能。政務新媒體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導網上輿論、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的重要陣地。為此,應進一步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強化與社交媒體聯動合作,做好理論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
在政務服務方面,不斷推動服務平台智慧化。按照“共性平台部署+個性特色應用”的整體思路,梳理出轄區內社區的共性問題和個性需求,開發建設智慧社區一體化服務平台,深化政務服務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線上線下相結合”,消除“數字鴻溝”,加強區域信息數據資源整合匯聚,推動“區域一張圖”更加完善。
在信息處置方面,著重防范網絡安全風險。創新網絡執法體制機制,深入開展“互聯網+公共安全”行動計劃等專項整治行動,堅持街道“一盤棋”規劃建設,將轄區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監督、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糾紛調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市政設施管理、環境衛生管理等業務進行整合,做到主動發現問題、內部解決問題,實現未訴先辦。
吸納多元治理力量,共同維護社區和諧穩定
在城市基層治理中,隨著治理重心下移和治理精細化的要求,逐漸形成了市政府、區政府、街道和社區的“兩級政府、四級管理”的多層次城市治理結構,也形成了以社區為單元的基層治理模式。社區是由多個獨立空間小區組成,不同小區居民之間缺乏共同的生活經驗,缺乏情感聯系和利益關聯。因此,需要根據治理情境合理吸納多元治理力量參與城市基層治理。
一方面,聯合高校、專業社會組織,依據社區不同場景,協助本土社工進行社區治理,推動社區開展多元主體共治。以公益聯盟、社會組織聯合會等形式鏈接轄區資源,逐步支持和培育各類專業化、多元化和自治化的社區組織和社會組織,如業主委員會、志願者團體、慈善機構等,擴大其在社區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提高其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推動社區工作者從職業化向專業化轉變。一是建立健全專業的管理制度,從制度上規范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崗位等級、福利待遇、選拔考核、晉升路徑等,以專業化的考核、職業化的聘用留住優秀人才。二是為社區工作者提供分層分類多元化的培訓,包括但不限於“社工展演”“優才計劃”“以干代訓”“社區多元主題共學”等形式,為社區治理奠定人力資源基礎。三是建設韌性社區,熟練運用預測預警、風險防控、事件應急、教育感化、心理疏導等機制,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接訴即辦、“吹哨報到”、網格化機制,用專業化治理方式共同維護社區和諧穩定。
增強法律意識,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義,基層治理法治化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水平,需要將實踐中多元主體的實質性參與納入法治體系,明確政府與群眾在治理過程中的邊界,同時明確政府與社會合作的方式和范圍。
教育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增強法治觀念,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法治需求,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防范風險、化解矛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治就在身邊。
著力維護基層穩定與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實現糾紛解決機制的多元化、高效化,有效防范與化解社會矛盾﹔實現掃黑除惡常態化,保持基層穩定、群眾平安﹔強化基層治理網格化水平,提升基層安全治理效能。
加強民生重點領域法治保障,從促進公共法律網絡全流程規范管理、加強社會困難群體法律服務、打擊民生領域違法行為、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等角度發力,做好流動人口戶籍管理、老幼群體生活服務、特殊人群服務、房屋拆遷理賠安置及矛盾糾紛預防處置、社區生活文明規范等法規和制度的立改廢釋工作,系統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民生問題,進一步提升法律服務層級和專業化水平,用法治維護人民安居樂業。
(作者分別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副教授,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