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江蘇張家港市:“雙引雙融”筑牢縣域現代化典范善治基石

中共張家港市委組織部

2024年05月09日11: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近年來,張家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斷健全和落實基層治理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探索打造“黨建引領、需求引導,黨建網、治理網、服務網‘三網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雙引雙融”治理路徑,推動條塊融合、資源整合、力量聚合,形成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為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筑牢善治基石。

二、做法

(一)強化黨建引領,用“一核引領”兜住“千頭萬緒”

堅持和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化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突出“全鏈貫通”健全組織體系。建立健全“鎮、街道—社區—小區—居民小組(樓棟)—黨員群眾”五級組織鏈條,以嚴密的組織體系支撐基層治理體系。突出“全面建強”夯實戰斗堡壘。系統梳理黨內制度及各級要求,編制鎮(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指引,推行黨支部“堡壘指數”和黨員“先鋒指數”積分管理,不斷提升社區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動員力、號召力。突出“全域覆蓋”延伸治理觸角。全面推行“行動支部”工作法,開展專項攻堅,匯聚治理合力。通過社企聯建、產業共建、行業統建等方式,強化社區黨組織對轄區內各類組織的兜底覆蓋,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方方面面。

(二)注重需求引導,用“一線下沉”扭轉“人少事多”

緊扣基層需求,持續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優質資源下傾、組織力量下沉,讓基層有人辦事、有資源辦事。政策向基層傾斜。出台《張家港市新時代加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22—2026年)》,搭建“村級中青班”“書記講給書記聽”“履職資格認証”等立體式培養平台。推出“海棠解憂”鼓勵激勵10條政策包,構建積分制退休待遇保障機制,為基層干部減負增能。力量向基層充實。從基層黨員、居民樓道長、“五老”人員等中聘任海棠先鋒,開展入戶走訪,並成立海棠先鋒工作室,以組團式、專業化服務,不斷放大“根須”力量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作用。資源向基層流動。推行市、鎮兩級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與社區逐一結對,建立“黨組織一項目、黨員一件事”服務機制,依托在職黨員進社區“海棠雲先鋒”平台,推動黨員干部下沉一線領任務、辦實事、解難題。

(三)推進三網融合,用“一網統管”整合“八方資源”

大力推進“黨建網、治理網、服務網”三網融合,推動各方治理要素在網格內整合集成、擰線成繩,增強基層治理整體效應。區域統籌延展網格邊界。深化“小區域·大黨建”模式,建立社區網格“大黨委”,由轄區內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兩新組織等各類組織相關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進行“輪值主持”,通過“區域搭台、部門出力”,形成共駐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精細劃分深扎網格根系。依托小區劃分基礎網格,以居民小組(樓棟)為基本單元劃分海棠網格,把黨組織建到網格上,遴選黨員骨干、基層能人擔任網格長、網格黨組織書記,推動治理資源在網格中整合、治理力量在網格中集聚。融合賦能擴容網格承載。圍繞建設集約、功能集成、服務集中,建立陣地建設使用聯席審議、資質互認等機制,實行“一方所有、多方共享、綜合管理”模式,將小而常、接地氣的服務直送群眾“家門口”。

(四)深化四治融合,用“一心共治”協奏“善治樂章”

把黨組織統一領導下的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作為動力源泉,協調並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效解決基層治理力量分散、成效不高的問題。協商議事增活力。以小區和居民小組(樓棟)為單位,搭建黨組織領導下的“微議事”平台,構建“代表大會議大事、黨群議事議難事、小組議事議瑣事”的自治體系,不斷拓寬協商議事形式。文明浸潤添動能。為全市社區配備法律顧問,推動社區依法制定居民公約,“法律明白人”“學法用法示范戶”實現社區全覆蓋,確保基層治理符合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創新實施“村官法官”雙向交流,通過“村官”駐庭實訓、法官進站入格等形式,助力矛盾糾紛訴前化解。廣泛開展積分制、文明家庭、文明樓道等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涵養文明風尚。數字賦能提質效。構建職能部門橫向聯動、市鎮社區縱向貫通的“1+12+N”集成指揮體系,形成大受理、大分析、大聯動、大服務的全要素一體化智能支撐。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建成覆蓋市、鎮、社區三級的一體化公共服務事項辦理平台,做到“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

三、成效

(一)以黨的領導為核,推動治理工作一核統領

堅持“抓鄉促村、整縣提升”,壓緊壓實市鎮社區三級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工作的責任鏈條,建強上下貫通、高效聯動、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不斷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深化“行動支部”工作法,在文明創建、環境整治、拆遷安置等基層重點工作一線建立行動支部100余個,匯聚基層治理合力。突出“開放共享”理念,不斷拓展“小區域·大黨建”內涵,全面推進社區“大黨委”建設,2023年以來開展共建活動200余場,下沉法律援助、衛生健康等服務1200余次,惠及群眾4萬余人,形成社區黨組織與各類黨組織共駐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二)以組織體系為基,推動治理格局多網合一

依托小區劃分572個基礎網格,以居民小組(樓棟)為基本單元,因地制宜精細劃分2128個海棠網格,做到基層治理在網格中集中力量、整合資源、集成發力。100%組建小區黨組織、居民小組(樓棟)黨小組,全鏈建強“鎮、街道—社區—小區(基礎網格)—居民小組、樓棟(海棠網格)—黨員群眾”五級組織體系,全面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深度整合各條線服務資源,建成“香鄰客廳”“黨群睦鄰坊”等5級500多個“海棠花紅”先鋒陣地,形成“5分鐘服務圈”。

(三)以資源力量為要,推動治理合力系統集成

穩步推進加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23年面向優秀村、社區書記首批選聘10名事業人員,推動5名村、社區書記跨區鎮交流任職,建立100人的村、社區書記先進典型“種子庫”和500人的后備人才庫,成立頭雁菁英錘煉營,連續舉辦4屆村級中青班,選優育強基層治理帶頭人。從居民小組長、優秀志願者等中選聘5000余名海棠先鋒,開展常態化入戶走訪,並成立金牌調解員領銜的“倪永祥工作室”、退休老同志組成的“合有為工作室”等50余個海棠先鋒工作室。創新選派文體廣旅、法院、金融機構等部門單位168名“先鋒合伙人”下沉基層發展一線,為基層治理導入各類專業人才資源。

(四)以制度機制為徑,推動治理效能優質高效

社區居民議事會覆蓋率達100%,形成極具基層特色的“遇肆說事”“民聲茶館”等一批議事載體,廣泛開展民情懇談、居民說事等協商活動,推動路燈亮化、健身廣場修繕等一批民生實事在議事中解決。建立健全群眾訴求收集、辦理、反饋全流程機制,社區干部每人每月入戶走訪不少於30戶、專職網格員重點對象入戶走訪每月全覆蓋、海棠先鋒入戶走訪每月全覆蓋,及時記錄匯總民情民意,形成民情檔案,能當場解決的就地答復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經由居民議事、社區“兩委”協調解決,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依托“1+12+N”集成指揮體系,強化基層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完善問題收集、處置、反饋工作機制和聯動機制,日均集成受理群眾反映訴求近萬余件。

(五)以民生福祉為本,推動治理感知升溫提質

基層“互聯網+政務服務”平台全面推廣使用,建成覆蓋市、鎮、社區三級的一體化公共服務事項辦理平台,實現59項高頻服務事項“一網通辦”。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推行無障礙信息服務和黨員“幫代辦”服務,不斷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建立“海棠解憂·惠民連心直通車”機制,統籌搭建市、鎮、社區三級聽民聲平台100余個,推動市鎮兩級黨組織書記常態化走訪調研。健全“平時常態下沉、急時迅即響應”的下沉服務機制,2023年以來機關企事業單位實施“黨組織一項目”244個、在職黨員領辦“黨員一件事”6000余件,成立志願服務隊158支,打造“非訴無聲”“商務鋒范”等先鋒服務品牌200余個。

四、探討

(一)強化黨的領導才能把牢基層治理“方向盤”

在推進基層治理的過程中,張家港市始終壓緊壓實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基層治理市委主體責任、區鎮(街道)黨(工)委直接責任,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一方面,將組織體系嵌入治理體系。以更大力度推進基層組織體系和基層治理體系深度融合,打通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凝聚基層治理“根須”力量。另一方面,以組織功能提升治理效能。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功能,引導各條線惠民政策、利民服務有機融合,推動社區公共服務與群眾訴求精准對接,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實踐証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具有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協同優勢,有利於形成上下一體貫通、要素高效配置的治理體系,是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前提。

(二)建強基層隊伍才能激活基層治理“強引擎”

張家港市緊盯“人”這個關鍵,先后制定出台《張家港市新時代加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22—2026年)》《關於加強海棠先鋒(微網格聯絡員)隊伍建設的實施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專職網格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實施方案》等文件,不斷構建“頭雁領航、專兼互補”的基層治理隊伍格局。一方面,建強“主力軍”。2016年起連續舉辦4屆村級中青班,創新實施優秀網格員“遴選直通”、退役士兵(士官)“積分進村”、大學生志願者“躬耕計劃”等,持續夯實基層治理“基本盤”。另一方面,壯大“朋友圈”。配強用好海棠先鋒隊伍,重點吸收優秀基層黨員、“五老”人員等力量不斷充實基層治理隊伍,充分發揮海棠先鋒聯系群眾的優勢,注重在常態化入戶走訪中挖掘不同領域的行家裡手,有效延伸基層治理觸角。實踐証明,基層治理關鍵在人,治理隊伍建設質量直接關系著基層治理的成效,進一步提升人才質量、拓展人才來源,是加快推進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

(三)注重分類施策才能找准基層治理“發力點”

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張家港市逐漸形成了商品房小區、老街巷小區、拆遷安置小區等不同基層形態,在地理區位、經濟發展、居住形態等方面各有特點,治理重難點也各有側重。一方面,加強分類指導。立足不同類型基層實際,張家港市開展精准化、差異化治理,總結提煉商品房小區治理的“區域聯動”模式、老街巷小區治理的“資源更新”模式、拆遷安置小區治理的“親緣重塑”模式等8大治理模式,通過典型帶動、示范引領,不斷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精細化。另一方面,加強重點突破。聚焦城中村、開放式街區、外來人口集中生活區等復雜區域,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形成基層精細化治理“海棠36計”,不斷提升關鍵區域、復雜區域精細化治理效能。實踐証明,面對基層治理的多元問題,需要牢固樹立基層導向,著眼基層實際、遵循治理規律,分類施策、精准發力,以精細化治理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四)深化共建共治才能奏響基層治理“大合唱”

張家港市統籌協調多元治理主體,樹立各方參與、公平平等、民主法治的治理理念,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一方面,深化區域共建機制。張家港市於2009年就開始探索“小區域·大黨建”模式,以黨建共建的方式推動政策、力量和資源持續向基層集聚、往一線下沉。建立機關單位“黨組織一項目 黨員一件事”下沉服務機制,立項實施黨建共建項目,深化“在職黨員進社區”工作機制。另一方面,健全群眾自治制度。搭建議事載體,規范自治活動,推動居民代表會議、黨群議事會等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引導其在制定落實居民公約、倡導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中發揮積極作用,提升群眾參與度,不斷激發群眾自治活力。實踐証明,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是基於基層社會治理需求變化的必然選擇,對基層社會資源高效整合、民生保障提質、風險矛盾消解具有重要作用和現實可行性,有助於推動基層治理成果更好地惠及所有居民。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