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小院黨課”打造基層宣講“一刻鐘”活力圈

中共南平市延平區委組織部

2024年05月08日16: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大力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探索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的新路徑,在城市社區小區常態化開展“小院黨課”活動,以“一刻鐘”為宣講半徑,群眾走到哪,宣講陣地就延伸到哪,有效織密網格宣講陣地,讓群眾享受“家門口”精神大餐,答好“聲音傳遞在一線”的揚聲題,推動宣講陣地全域化。

一、背景起因

延平區中心城區共有62個社區214個小區,常住人口近27萬人,人口密集度高,客觀存在黨的創新理論、上級決策部署宣傳宣講不及時、不常態、不全面、不生動,居民理解支持和配合度不高等問題。近年來,延平區委堅持以城市近鄰黨建為抓手,積極探索“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的有效載體。根據城市轄區面積大、行業多、受眾廣的實際,創新開展“小院黨課”活動,以“一刻鐘”為宣講半徑,通過短、平、快的“一刻鐘”宣講方式,用活近鄰場所,織密網格宣講陣地,做到群眾走到哪,宣講陣地就延伸到哪。同時,精准對接受眾特點和群眾需求,將理論話語轉化成群眾語言,讓群眾快速便捷享受“家門口”精神大餐,在拉近黨群關系的同時,持續增強群眾的認同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凝聚共建共治共享主體力量。

二、做法成效

(一)建好平台機制,構筑宣講“微矩陣”。強化社區黨組織引領作用,構建組織便捷、貼近群眾的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宣講模式,形成“一社區一隊伍,一小區一陣地”的講習方陣。一是搭建“情景課堂”。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就近活用小區文化長廊、樓院小廣場、連心亭、茶話室等近鄰陣地作為授課平台,將“鄰裡小院”變為“場景課堂”,讓居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聽黨課、學理論。目前,共設立“小院黨課”講習點130個,精品示范陣地12個,根據不同類型講習內容,靈活多變選取相應陣地,方便居民黨員和群眾參與。二是培育“小院講師”。建立“小院黨課”講師庫,摸排動員退休黨員、身邊好人、專業能人等理論素養較高的273名人員作為小院講師,分為創新理論、政策法規、基層治理、黨史文化、精神文明、平安建設等6個類型。結合社區實際,組建71支黨課講師服務隊,每支隊伍推選1名,有情懷、有能力、有威望的黨員擔任領隊,負責協調安排授課人員和課程。將居民評選出的優秀講師編入“金牌宣講隊”開展小院流動授課,把精品課程覆蓋式推廣。三是完善“共管機制”。制定全區“小院黨課”活動實施意見,建立小區組織—社區管理—街道指導—區委組織部評估“四級聯動”共管機制,促進“小院黨課”活動制度化、規范化。組織開展十佳“小院黨課”、十佳講師等評選活動12場次,並將“小院黨課”開展情況列入近鄰黨建星級示范小區創建考評,形成正向激勵、反向約束。

(二)豐富內容方式,深化小院“微學習”。注重從小切口入手,創新學習形式,增強學習互動性,讓基層居民群眾聽得懂、能領會、樂於學,推動“小院黨課”更加鮮活、更入人心。一是緊貼需求“找話題”。堅持“黨員群眾需要什麼就宣講什麼”選題原則,常態化征集小區黨員群眾意見建議,面對面收集想了解、想聽到的內容,組織撰寫“小故事”,列入課程庫。建立居民點題、小區分派、隊伍送課的“點單式”制度,讓授課內容與群眾需求緊密匹配對接。如,根據黨員群眾對延平歷史方面的學習需求,設置了以“烽火延平”為主題的“小院黨課”,學習延平歷史,進一步汲取了歷史智慧。二是緊跟時勢“精准講”。緊扣基層治理、文明創建等中心工作,深入挖掘身邊先進典型、群眾關注的熱點、熱門新聞事件等作為黨課素材,利用傳統節日、重大活動、重要節點,用群眾“身邊事”解讀“大政策”,變“大道理”為“小故事”,推動黨課緊跟大勢、深入群眾。同時,設置“小院黨課”評議台,接受參學居民對課程評分,推動宣講活動不斷優化。三是創新方式“互動學”。積極探索故事式、互動式、分享式、演繹式的“宣講四法”。在授課過程中,把“傳統文藝”與“抽象理論”結合起來,創新“戲曲+宣講”“脫口秀+宣講”“歌舞+宣講”等形式,實現藝術性、娛樂性與理論性、導向性的深度融合,生動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充分運用新媒體平台,“線下小院黨課+線上微信直播”形式,推動“小院黨課”變“坐而聽學”為“圍而共悟”,居民在聆聽黨課的同時,也能線上實時參與交流討論。同時,結合群眾關注、當下熱點,打造了一批康養、烹飪、廣場舞等實操課程,吸引群眾參與。

(三)多維聯動踐學,助力基層“微治理”。依托“小院黨課”平台,搭建居民與社區小區黨組織的互動“橋梁”,強化居民自治力和凝聚力,推動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一是激發居民“自治力”。將“小院黨課”由“理論課堂”向“實踐服務”拓展,通過“課堂授課+課后實踐”方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向群眾講明講透黨委政府決策部署,激發居民群眾自治內生動力,積極擔任業委會成員、樓棟長、街巷長和網格員,有序參與議事協商,推動人居環境整治、文明城區創建等重點工作有效落實。二是提升共建“向心力”。深入踐行推動“四下基層”制度,充分運用“機關聯社區”機制,推動黨員干部下沉小區,深入宣講法律法規、綜合治理,在聯學共建中實現治理職能下移,以講促行。通過“支部書記進院授課”“書記夜校”“課后十分鐘”等活動,收集社情民意和困難問題,整理形成任務清單,按照社區黨組織負責、機關黨組織配合、群眾積極參與,形成“接單—流轉—辦理—回訪”工作閉環,實現、區級、街道、社區多方聯動,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在基層聚合,共同推動解決活動場所、停車位增設、困難老人幫扶等小區建設、小區治理和民生實際問題402個。如,楊西社區在開展“小院黨課”時,居民反映小區路面破損、管道下沉的問題,有關部門、街道、社區黨組織第一時間到現場查看,推動修繕改造工程順利實施。三是增強鄰裡“凝聚力”。小區黨組織發揮牽頭作用,鼓勵動員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和小區律師、醫生、教師等有一技之長的能人發揮作用,建立“黨課+服務”模式,結合宣講黨的創新理論,提供政策法務咨詢、健康問診、教育指導、活動策劃等多元化服務,拉近居民之間、居民與治理組織之間距離,凝聚治理合力。

三、經驗啟示

(一)打造大眾講台,變“一人講”為“大家說”。黨的創新理論宣講的質量與宣講隊伍力量息息相關,“小院黨課”打破了由“固定人選講課”的傳統模式,通過以小區為單位,鼓勵廣大機關黨員干部、群眾、先模人物、行業能人紛紛走上講台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及個人經歷,向身邊人講述戰爭歲月、分享奮斗故事、講授黨的政策,著力組建“有底氣”的宣講隊伍,有效彌補了基層理論宣講力量不足的局面。

(二)拓展宣講內容,變“被動學”為“主動聽”。切實提高宣講感染力是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的重要命題。“小院黨課”通過“點單式”教學,將理論宣講打造成集學習知識、小區議事、鄰裡訴求和建議表達於一體的多功能“互動課”。精准對接受眾特點和群眾需求,變“上大班課”為“個性備課”,變“專題送課”為“點單約課”,讓政策宣傳春風化雨、入腦入心,帶點“泥土味”,帶著“鄉土氣”將理論話語轉化成群眾語言,將抽象邏輯轉化成具體案例,用講故事、講事實、講感情的方式,讓群眾聽得懂、聽得進、樂意聽。

(三)筑牢為民宗旨,變“獨角戲”為“大合唱”。理論宣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落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上。“小院黨課”緊盯社區治理所需、居民所期所盼,讓理論宣講更“聚人氣”,結合“微心願”征集、“書記夜談”“書記夜訪”等活動,推動機關干部主動“沉下去”,傾聽一線民意、把握一線情況、掌握一手資料,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針對發現的“難點”“堵點”“焦點”,有針對性開展“一對一”小院訪談,把症結摸清,還增進“魚水之情”,實現紅色教育在“小院”、居民議事在“小院”、現場辦公在“小院”。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