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13:0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風從海上來,潮涌黃浦江。
上海自古奉賢重才,俊採星馳。子游道啟東南、文開吳會,黃道婆革新紡技、衣被天下,徐光啟學貫中西、會通超勝,歷史將創新基因深植這片熱土。放眼今日中國的創新版圖,上海更是一個閃光的坐標。國產大飛機飛龍沖天,國產大郵輪全速起航,集成電路“芯”火正旺,新能源汽車風馳電掣,人形機器人大放異彩,自主創新藥成功出海……一項項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凝聚著廣大人才的智慧和心血,書寫著上海人才工作的時代榮光。
時光在回溯中尤顯不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上海考察調研、出席重要活動,要求上海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特別是去年12月,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聚集更多國內外高端人才,加快構建人才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營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號令催人奮進,厚望如山在肩。近些年來,上海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總要求,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為總抓手總牽引,深入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著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堅持以事業集聚人才、以制度成就人才、以環境服務人才,讓人才干事有舞台、發展有空間、事業能出彩,為“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撐。
人才“夢之隊”與創新“核爆點”
聚焦國家戰略打造人才雁陣
步入張江科學城,濃郁的創新氣息扑面而來。張衡路、蔡倫路、祖沖之路、牛頓路、高斯路、伽利略路……18條以中外科學家名字命名的道路在腳下延伸,通向“詩和遠方”,連接歷史和未來。科學家的名字走進城市路標,輝映市民眼眸,點亮創新時空,體現著一座城市對人才的敬仰和厚愛。
城市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城市更出彩。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以僅佔全國0.0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3.8%的經濟總量,科技含量成色十足,人才貢獻有目共睹。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期,國際競爭更加倚重於創新能力的提升,聚焦於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奪。上海要當好龍頭,強化創新策源功能,“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人才是上海發展的戰略性優勢,是必須持續用心下好的先手棋。”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強調,要牢牢把握服務現代化導向、高層次導向、國際化導向、超常規導向,更加自覺把人才工作放在現代化建設大局中謀劃布局,緊緊圍繞提升人才高度、寬度、厚度,更加精准施策發力。
服務國家戰略,明確主攻方向。上海扛起龍頭擔當,重心聚焦自主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和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明確造就戰略性人才力量、強化自主性人才供給、彰顯國際化人才導向、構筑世界級人才平台、實行更開放人才政策、營造高品質人才生態六大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不斷完善人才高地整體“拼圖”,塑造高峰、領軍、青年有機銜接的人才雁陣隊形,瞄准重點領域和前沿領域全力攻關突破,打造具有創新策源意義的“核爆點”,源源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
擴大開放優勢,匯聚全球人才。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深入實施白玉蘭人才計劃,堅持全球視野、國際標准,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引進高層次人才。發揮市場力量、獵頭機構和大數據技術作用,探索海外站點引才、中介機構引才、專家人才引才等多元引才方式,形成“鏈接全球、匯聚上海”的引才格局。建設人才數字系統,繪就人才動態地圖,及時更新發布人才需求目錄,選聘知名科學家、投資家、企業家擔任引才伯樂,拓展以才聚才“朋友圈”。擦亮“海聚英才”品牌,連續3年舉辦全球創新創業賽會,以賽引才、以賽聚才。
架設成長梯子,培育戰略力量。加強本土人才和青年人才培養,不薄名家更重新人,雛鳳清聲、青藍相繼,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深入實施東方英才計劃,選拔培育引領專業技術發展方向的領軍人才、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業人才、承擔核心任務的創新拔尖人才、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助推東方英才成長為專業領域旗幟﹔運用“基礎研究先行區”和上海高校基礎研究高地,引導優秀人才潛心科研,支持中青年科技人才敢闖“無人區”﹔推出“超級博士后”計劃,每人給予一定資金資助,打通人才的成長通道。
提升平台能級,點亮科技之光。依托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軟X射線等重大科學設施,集聚基礎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的世界一流人才和團隊,培育創新策源“國家隊”。聚焦“3+6”現代產業體系,做優產業創新平台,培育一批知名科技領軍企業﹔圍繞“卡脖子”技術織密人才鏈,打造集聚急需緊缺人才的超強磁場。目前,已建成100多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平台,全球2500強研發投入企業近50家,企業科技創新中心超1600家。布局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等五大未來產業集群,建設15個未來產業先導區,開放眾多新賽道應用場景,讓人才找到創新創業落腳點。
升級政策體系,塑造制度優勢。從人才“20條”到人才“30條”,從人才引領發展戰略意見到支持五個新城人才發展細則,從人才租房補貼制度到差異化購房政策,從下調大學生就業落戶門檻到放寬留學回國人員落戶限制,不斷迭代優化人才政策體系,推動人才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持續提升人才開放層級能級,不斷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服務保障等措施,著力健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懷與誠意,書寫成藍圖實景,滲透進產業體系,融匯為創新脈動。數據無聲,卻最有說服力:2023年,上海位列全球科創中心綜合排名第八,基礎研究和創新創業生態領跑亞洲,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保持全國第一﹔連續13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始終是國際人才逐夢的熱土。2018年以來上海人才淨流入佔比逐年攀升,2023年引進吸引海內外人才達到17.2萬人,同比增長12%。
改革之“劍”與創新之“火”
暢通活力涌流的經脈
李政道研究所巨型玻璃穹頂下,科學家們相聚“仰望星空”,“以天之語,解物之道”。這裡沒有年度考評打分,隻有年度學術報告會,3年期的科研生涯回顧,6年期的個人潛力國際評估,科研人員可以自由探索宇宙奧秘,潛心深入“未至之境”。
不明確機構規格、不核定事業編制、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機構能建能關、人員能上能下、資金能增能減——像李政道研究所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正在成為上海科技創新的生力軍、科研機構改革的探路者。到2025年,上海將重點培育2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引導社會力量建設200家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新型研發機構。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是上海最鮮明的城市特質。近些年來,上海突出制度創新和先行先試,全面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出一系列首創性、引領性改革措施,一舉斬斷程序繁瑣、機制不暢的“隱形繩索”,全面解開束縛用人主體和人才發展的“關鍵繩索”,以“放權”為用人單位添動力,以“鬆綁”為人才增活力。
曾幾何時,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王戎總會為科研經費發愁。他所從事的交叉研究有點“四不像”,需要融合大氣物理、化學、經濟學和計算機模擬等多門學科,項目評審也會因原創性強、不確定性大而落敗。2023年,王戎得到400萬元基礎研究經費支持,半年后其團隊研究成果再度登上《自然》雜志。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面對周期漫長、充滿不確定性的基礎研究,上海給予長期投入、保持穩定支持,允許“十年不鳴”、爭取“一鳴驚人”。2021年,上海出台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2024年,設立“基礎研究先行區”,以戰略科學家為主導全面負責人才遴選、管理、跟蹤、評價,允許自由選題、自行組織科研、自主使用經費,支持自由探索研究和非共識創新研究,營造鼓勵潛心研究、長期攻關的科研環境,讓科研人員安心坐冷板凳。
推出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放權鬆綁“18條”,開展人才管理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採取“綜合授權+負面清單”方式,在編制使用、崗位評聘、科研經費等方面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探索實施頂尖科學家負責制,賦予頂尖人才用人權、用財權、用物權、內部機構設置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頂尖人才可自主決定用人形式、用人數量、人員薪酬、人員評價和人員聘期。下放預算調劑權,完善“包干制”經費管理制度,不再要求“未卜先知”與嚴格約束未來的經費使用,真正實現了“我的科研我做主”。
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破四唯”與“立新標”並舉,激勵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建立分類評價體系,臨床批件、新藥証書與職稱評定挂鉤,評價新藥研究人員以“出新藥”為目標,破解新藥研究人員“沒論文就難晉升”的困擾。上海電機學院探索產教融合制度創新,與中國重燃合作引入“產業教授”,打通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通道,破解人才培養供需“兩張皮”的難題,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協同共振、與區域發展融合共生,大力培養制造強國急需的“卓越現場工程師”。
啟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對重點國有科技企業的重點人才實施股權分紅等中長期激勵,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將科研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給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淨收入的70%以上用於獎勵個人和團隊,同時適當放開高層次人才薪酬總量限制,喚醒“沉睡的科研成果”,提升“紙變錢”能力。探索“分糧”與“分地”相結合,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推動成果轉化個稅遞延繳納政策落實落地,探索實施現金獎勵按照偶然所得征收個稅政策,建立科研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正常增長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收入水平,真正讓創新人才“名利雙收”。
改革向深處發力,創新活力持續迸發。數據顯示,上海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數量在全國佔比連續5年超過15%,近3年獲得一等獎數量佔全國20%以上,上海科學家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佔到全國的25%,研發投入強度達4.4%,全市專利授權量達到15.91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50.2件,全市技術交易額突破48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4萬家。
灣區、智塔與硅巷
把一座城市變成孵化器
欽州路100號,兩棟貌不驚人的辦公樓,是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所在地,被稱為上海孵化器的“鼻祖”。這裡走出了米哈游、泰坦科技、無他相機等知名創新型企業,是無數創業者眼中的搖籃和福地,很多大學生的第一筆創業啟動資金都來自這裡。
近些年來,上海率先以“不認定、不備案、不登記”的方式,激發和匯聚市場資源建設創業基地,步履匆匆的創業人才,很容易在這裡找到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目前,上海擁有600余家孵化載體,吸引創新創業人才近13萬人,在孵企業超過1萬家,已經形成了功能完備、形態多樣的創業孵化體系。到2025年,上海將再培育不少於20家高質量孵化器,推動科創要素集聚裂變,帶動形成若干孵化集群,打造千億產值級產業高地。
“把一座城市變成孵化器,創設更多創新創業的空間,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場景,以星羅棋布的平台成就人才星漢燦爛。”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汪懌坦陳,上海的魅力就在於,處處都有開放高地、創業熱土,這裡樂見“初生牛犢不怕虎”,護佑“小荷才露尖尖角”,隻要有真才實學就能“被看見”,隻要努力都有出彩機會,不斷生發更多可能。
高校院所是科技創新的大本營,也是科技創業的生力軍。坐擁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兩所“雙一流”高校,近10萬名在校師生,超13萬名科技人才——閔行區立足“環交大”核心區域,建設“大零號灣”科創策源功能區,開展全生命周期孵化,加速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科學家創業”蔚然成勢,環高校科創帶金光閃閃,開放式科創街區初具規模。目前,“大零號灣”已建成18個高能級科創載體,集聚了3000余家硬科技企業、563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上市企業、2家獨角獸企業,估值超10億的企業達到22家,其中70%為高校師生校友企業。
2018年以來的每個冬季,一批世界頂尖科學家總會如約而至,相聚滴水湖畔開啟一場科學盛宴。臨港新片區充分承接頂尖科學家論壇不斷擴大的溢出效應,啟動國際創新協同區建設行動,把論壇永久會址建成全國首個“科學家社區”,建設多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吸引世界頂尖科學家入駐,招募全球青年科研人才。到“十四五”期末,這裡將引進建設國內外一流科研機構、科學家工作站30家以上,集聚各類人才3萬到5萬人,新增企業和研發機構1000家,又一座科創之城呼之欲出。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煙火氣息的街巷裡弄,怎樣“容”下創新創業的夢想?上海把握科技回歸都市發展趨勢,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導入人才科創資源,塑造創新創業生態,積極探索科創街區建設,方寸之間騰籠換鳥,推動發展空間擴容、產業迭代升級。
“有風景的地方興起新經濟”。徐匯區一片繁華的商業地帶中,聳立著一處獨特的辦公樓——西岸智塔,這棟臨江佇立的建筑,匯聚著25家研發機構和頭部企業,1位圖靈獎得主、8位院士、超3000名企業白領和研發人員,一個微型版的“垂直硅谷”初現雛形,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不出園區就有產業鏈。科創與人才的密集交匯、良性互動,帶動濱江西岸這片曾經的貨物碼頭重煥生機,實現從“工業鏽帶”到“科創繡帶”的華麗轉身。
“梧桐樹下長出硬核科創企業”。長寧區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硅酸鹽所、中國科學院微系統所的引領效應,深耕“上海硅巷”試驗田,建設學區園區社區聯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疊加的工業載體,打造年輕人喜歡的眾創空間,以科創街區吸引人才,以人才集聚激發街區活力,相互賦能、彼此成就。目前,1.48平方公裡的“硅巷”,集聚了新微智谷、華為聯通創新示范中心等10多家創新載體,吸引了500多家科技企業落地生根,在這裡推開窗就能聞到創新創業的味道。
從“小草豐茂”到“大樹參天”
陪著人才和企業一起長跑
最近,上海青浦長三角留創園推出的微電影《最強合伙人》,在青年留學人員中火爆出圈。3位海歸懷抱理想回國創業,遭遇各種困難和挫折,留創園一路陪伴支持,幫助他們一步步抵達夢想。
“把好的創意點亮,陪著人才企業一起長跑。”青浦長三角留創園總經理楊李駿介紹,符合條件的創業團隊可以免費入駐,享受水電全免、住房補貼、投資對接、創業培訓、法律咨詢等優惠政策和服務。“更重要的是,各種各樣的創業團隊在這裡互相交流、相互幫助,形成一個強大的創業社群。”
創業的種子,隻有棲身肥沃土壤、沐浴陽光雨露,才能快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近些年來,上海不斷健全科技、金融、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打造開放式平台和專業化服務,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創業生態,既讓“大樹參天”,也讓“小草豐茂”。
2007年,華東理工大學博士謝應波與5名同學,在宿舍裡創辦泰坦科技。創業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2009年公司創立品牌需要融資,由於無房產可抵押,被10多家銀行和小貸公司拒之門外。最終,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2名員工抵押了自家房產,為他們從銀行借來15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10余年間,公司年銷售額從3000元增長到22億元,迎來裂變式成長。2020年泰坦科技敲鐘科創板,謝應波感慨:“上海科創政策帶來的幫助就像及時雨,澆灌了這棵小苗成長的每個關鍵時刻。”
“隻要符合高質量發展方向,再好的資源我們都舍得投入﹔隻要願意與楊浦共同成長,再長的時間我們都願長情陪伴﹔隻要能為企業排憂解難,再大的困難我們都會堅決克服。”楊浦區委書記薛侃對人才和企業的這段“深情告白”,生動詮釋了“人才因上海更出彩”的密碼所在: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好應用不缺場景、好創意不缺人才、好團隊不缺資源。
科創企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必定經歷“看不清”和“熬時間”之痛。2021年,海歸博士郭后揚心生一個大膽的創意:把核聚變商業化。上海願意耐心等待,盡心呵護培育。這個項目處於極早期,至少要到6年后才能看到重要突破。他在上海聯合創辦的能量奇點公司,得到政府部門的一系列支持。
陪著人才長跑的不僅有政府,還有金融資本。上海著力營造政府領投、機構跟投的氛圍,打通“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引導更多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璞躍中國、創徒叢林、飛鏢創新中心、莘澤孵化器等眾多專業高效的創投孵化機構紛紛涌現,從圍繞企業需求提供服務,到提前布局源頭創新和未來產業,再到融入全球化創新網絡,全力當好人才創業的合伙人和陪伴者,創投機構與創業者的“玫瑰之約”,“耐心資本”與“硬科技”的結合,演繹出許多“小草變大樹”的創業故事。
“不指望每顆種子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但希望每顆種子都能健康成長。”許多創業者都抱有一個共同感受:這裡有鏈接全球的科創要素資源,3600多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龐大的懂趨勢、懂市場、懂投資、懂服務的創服隊伍,從設備、材料到市場,創業者都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很快找到匹配自己發展的資源支撐點,不斷續寫“背著書包進來、開著寶馬出去”的時代精彩。
此心安處是吾鄉
打開人才“滬上生活方式”
滿眼梧桐樹,全城咖啡香。在滬上,梧桐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是一種心情﹔咖啡不僅是一款飲品,更是一種文化。
每個人才的心靈深處,都充盈著“詩意棲居”的追求和向往。近些年來,上海著力提升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塑造城市軟實力,提供高品質、便利化、國際化生活保障,讓人才既有理想和事業,也有生活和溫情,還有詩意和遠方。
“設身處地為人才著想,從不輕易說NO,當好服務人才的店小二。”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的鐵皮櫃裡,整齊排列著高層次人才服務檔案。從購房落戶、醫療保障、子女就學到購買儀器、進口物品,隻要人才有需求,服務專員都會全身心扑上去,千方百計提供優質服務。面對辦公室一面面錦旗,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潘永興動情地說道:“每面錦旗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見証著這座城市對人才的溫度。”
“打造品質生活的高地、成就夢想的舞台,使在上海的人才引以為豪、來上海的人才一見傾心、沒來上海的人才充滿向往。”上海市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上海全方位優化人才服務體系,推出全球杰出人才優享服務、人才全周期服務“一件事”改革等舉措,高層次人才安居、落戶等事項“免申即享、隨到隨辦”﹔推動人才服務數字化轉型,集成全市人才服務資源,掃碼服務全場景應用﹔推出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不見面”審批4.0版,進一步放寬年齡、學歷和工作經歷限制。
初創公司需要專業金融服務,服務團隊立馬拉來銀行對接﹔芯片設計企業找不到晶圓代工廠流片,服務專員積極出面撮合﹔企業反映廉租房指標繁復,政府部門主動介入協調……平地裡長出陸家嘴的“上海高度”,蘆葦灘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網通辦織出服務人才的“上海溫度”,正是上海人才發展環境的生動注腳。
黃金地段的劍川路953弄,是“大零號灣”國際人才會客廳所在地。走進這裡,可以一邊逛著城市書房,一邊探討商業案例﹔也可以一邊看著藝術大展,一邊迸發創業火花﹔還可以一邊品著網紅咖啡,一邊聆聽項目路演。創新韻、時尚風、煙火氣、國際范的復合式服務空間裡,創業者可以獲得“與心靈對話”的機會,激發出更多的靈感與創意。
“創新人才追求高質量的社交圈,從之前相對單一工作、居住兩點一線的基本需求,轉變為對消費、社交、文化等多元交互的都市生活需求,人才服務要給他們創造交往機會,安放八小時之外的生活。”浦東國際人才發展中心主任黃逸飛介紹,這裡會經常舉辦各種主題論壇、政策宣講、產業沙龍和項目路演,全域鏈接各類創新資源,匯聚人才流、項目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還會經常開展綠色騎行、Citywalk、露營、音樂會和藝術趴,促進激發靈感的交往,讓科創的“奇思妙想”聚到一起產生風暴。
青年是城市活力的源泉。近些年來,上海深入實施青年友好型人才安居工程,建立市、區、園區、用人單位等多主體供給,貨幣補貼、實物配套相結合,分層分類保障的人才安居體系,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推出人才租房補貼制度和差異化購房政策,強化人才安居房源供給,目前已經籌措房源18.4萬套,到2025年將達到20萬套,讓每個向往的理想都有靠岸的地方。
物質生活的保障是一個人與一座城的基本鏈接,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才能增進情感層面的認同和歸宿,構筑人才與城市在雙向奔赴中的深度鏈接。在上海,中心城區平均600米就有一個地鐵口,平均500米就有一家24小時便利店。全城有各類書店8000余家、公共圖書館238座、劇院超140家、博物館125家、美術館76家、電影院近300家,全年展覽近5000場,還有全國最高級別的馬拉鬆賽事和全球數量最多的咖啡館,總能讓人於張弛有度的平衡之中,激發出新的“隱形生產力”。
黨的誕生地與夢想啟航地,世界級現代化城市硬件設施,國際大都市的摩登時尚,兼容並蓄江南文化的古典雅致,海納百川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濃郁的契約精神、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在這裡水乳融合、交相輝映。人文和經濟相得益彰、軟實力和硬實力相輔相成,讓上海煥發出別樣的魔力。漫步上海街頭,“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作畫的人想作畫,不會唱歌的人想唱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滬上生活方式”,找到自己傾心的心靈港灣。
* * * * * *
一城繁花一城景,萬頃波濤擁海來。
浩蕩長江與壯闊東海在這裡相逢,捧出璀璨耀眼的東方明珠,孕育著城市的開放胸襟和創新精神。
春天的上海,處處涌動著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生機。從鏈接世界的張江實驗室,到競逐AI的西岸數智谷﹔從燈火通明的金融商務區,到巨輪穿梭的洋山港口﹔從普陀的“中華武數”、楊浦的“一廊一帶”,到金山寶山的“南北轉型”,創新創業浪潮氣勢磅礡,新質生產力動能強勁。
成功與夢想、創新與創造、抵達與出發,激蕩起江與海、詩與畫、人與城的雄渾交響。
如旭日初升,如大潮奔涌,如長風浩蕩。
一座奔跑的創新之城,正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
(本報記者 徐月高 劉祖華 朱登輝)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