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青海海東市樂都區卡拉村——

四任駐村書記的接力賽

2024年04月18日07:5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從無人問津到產品熱銷,從幫扶村到產業強村,從外出務工到家門口就業……這些令人欣喜的轉變是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卡拉村蝶變的真實寫照,也是卡拉村四任駐村第一書記賡續奮斗、傾情為民結出的累累碩果。

從無到有——

支部領辦 集體經營

葉成紅是卡拉村的第一任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到任之初,看到山大溝深、十年九旱的卡拉村,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這個村拔掉“窮根”。

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摸底,葉成紅發現,由於天然的氣候環境和土質,村裡的麻皮洋芋產量高、品質好。

但那時候,麻皮洋芋屬於散戶種植,難成規模,賣不出好價錢。如何給村民帶來更多收益,成了葉成紅和工作隊員的一塊兒心病。有一次走訪中,他品嘗到了老鄉自制的粉條,口感十分筋道。“我就想,如果能在村裡開辦一座粉條廠,採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方式由村集體經營,既能發揮麻皮洋芋的產量和品質優勢,村民們又可以在家門口實現增收,一舉多得啊!”想法在支委會上一提議,大家便十分贊成。

說干就干,葉成紅和工作隊員積極向鄉黨委、政府及派出單位籌措,同時整合村內個人投資及貧困戶產業資金入股,最終爭取到粉條廠建設項目資金50萬元。第一批粉條生產出來,葉成紅就發動單位同事全部都買回家嘗嘗,廣受好評。卡拉村的粉條也逐漸在全區出名。

從有到優——

擴容提質 加速發展

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逯玉是四任第一書記裡駐村時間最長的,長達三年之久,她幫助卡拉村按下了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接續奮斗鄉村振興的加速鍵。

2017年,逯玉到任后,認識到隨著卡拉粉條的名聲漸盛,當前粉條廠的生產能力已不再適應市場需求。同時,村民們享受了粉條廠的紅利,也開始擴大種植規模,而村民自家和現有工廠的儲藏能力有限,不適宜的儲存環境,導致原料損耗率居高不下。種種情形都指向一個結果——粉條廠擴容提質勢在必行。

逯玉迎難而上,通過多次協調鄉、區及幫扶單位,最終為粉條廠申請專項資金共73.93萬元,修建蓄水池、馬鈴薯貯藏窖、更新粉條生產設備,助推粉條廠從以前的“作坊”生產模式轉變為“機械化生產、流水線作業”模式。“進階”后的粉條廠為本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6個,年發放工資福利達12萬元。

從優到強——

企業幫扶 擴大銷路

“幾年來,卡拉村裡的粉條產業越來越成熟,生產規模逐漸擴大,但是售賣范圍僅限於樂都區內,銷量也不穩定。怎麼讓卡拉粉條‘走出去’?”

第三任第一書記張曉東意識到卡拉粉條亟需走出樂都區,進一步打開銷路。為實現這一目標,張曉東多次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外出到柳灣村、民和縣等地,觀摩學習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他發現打開銷路的關鍵在於“結好對子”。

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張曉東抓住了“企業幫扶”的良好機遇,推動卡拉村粉條廠與青海鹽湖集團建立長期農產品幫扶協作關系,將卡拉粉條推上了國企消費平台,年銷售量達30余噸,銷售金額達40余萬元,實現了農產品和消費市場有效對接,大大拓寬了農產品銷路,也正式拉開了卡拉村產業振興的舞台帷幕。

從強到“品”——

打造品牌 轉型升級

2023年6月,第四任第一書記楊巍來到了卡拉村。在考察過市場和粉條廠發展現狀,並同工作隊員、村“兩委”成員多次討論后,楊巍認為未來的粉條廠應該適應當前消費者需求,走“綠色有機”之路,這也就意味著粉條廠的再一次“轉型升級”。

一方面,楊巍帶領工作隊員和村干部,加緊申請綠色食品認証,大力實施綠色生態農產品項目,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有效提高粉條加工原料品質,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楊巍帶領駐村工作隊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將卡拉粉條、馬鈴薯等通過微信、832等電商平台等送上“雲端”,逐步推動形成了“固定銷售渠道保銷量+互聯網零售拓銷路”的銷售模式,打出了“綠色有機、助力振興”的優質助農惠農品牌,當年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2.9萬余元。

“比起以前,我們每年收入增長了8000多元,這是做夢也不敢想的。多虧了這些年組織派下來的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們,黨的政策好啊!”村民王老漢感激地說。(本報通訊員 張亞男)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