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秦龍

2024年04月17日07:56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路線和任務更加清晰,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新征程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深刻把握黨的領導和人民立場、文化主體性和文化多樣性、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戰略謀劃和實踐推進等重要關系,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開創新時代文化建設新局面。

深刻認識黨的領導和人民立場的關系

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為擔負新的文化使命舉旗定向、正本清源。堅持黨的領導是確保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不斷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隻有把黨的領導貫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進一步釋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才能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侵襲,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堅定站穩人民立場,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為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穩固民心、凝聚民力。文化的繁榮發展,最終要落在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上。人民群眾的文化訴求,直接影響著文化事業的發展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讓文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了人民”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設為誰服務的本體論命題,強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文化發展要服務於人民群眾的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依靠人民”深刻回答了黨持續推動文化創新的力量源泉,強調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力量,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匯聚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強大合力﹔“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回答了文化發展的目標,強調維護全體人民的文化權益,讓全體人民公平享有更加優質的文化資源供給、更加充盈的精神世界。

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人民立場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體現,也是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要求。扎實做好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明確文化建設“由誰領導”“為誰服務”的原則性問題,堅持講政治,把握正確導向,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結合起來。一方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強化黨的政策導向和社會引導作用,用主流思想文化引領社會發展,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另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工作導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意識,形成人民主體、人民主創、人民共享的文化發展新局面。

科學理解文化主體性和文化多樣性的關系

文化主體性強調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以繼承發展的態度和立場對待本國本民族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主體性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兩個結合”基礎上生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范疇。其中不僅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更包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和實踐創新的一切優秀成果。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主體性,對於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基礎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和堅實文化基礎,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

文化多樣性強調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高度,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胸懷對待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獨立性,又具有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馬克思認為,俄國村社要想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必須“佔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並非“棄西方如敝屣”,也並不排斥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成果,而是在對照、比較的基礎上有甄別地吸納其他文化中的先進方面和有益成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開放自信的態度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為更好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文化主體性關系到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凝聚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認同和價值共識﹔文化多樣性關涉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匯聚著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磅礡力量和經驗智慧。擔負起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既要強調文化主體性,又要推動文化交流互鑒﹔既要保持中華民族精神獨立性,又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內在地結合起來,實現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融通。

正確處理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

文化傳承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其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之用,和為貴”的道德理念,“天下為公”“天下一家”的理想境界等,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的堅守,離不開對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及其積澱下來的寶貴智慧的傳承,必須植根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實踐,挖掘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中的精華,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文化創新發展是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中華民族自古就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從民本到民主,從九州共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萬物並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華文明別開生面,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隻有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科學鑒別並正確取舍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才能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生命力,推動中華文化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創造出新的文化生命體。

正確處理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體現了變與不變、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辯証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文化傳承是文化創新發展的前提,文化創新發展更能彰顯文化傳承的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既要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賡續傳承古老文明,又要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統籌把握戰略謀劃和實踐推進的關系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操其要於上”,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確保各項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堅定前行。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錨定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宏偉目標,確立了“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使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從“九個堅持”到“十四個強調”再到“七個著力”等規律性認識,以及堅持“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等原創性理論的相繼提出,為進一步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征程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在統籌謀劃、整體布局上下功夫,增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前瞻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綱舉目張、以綱帶目,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也是一項實踐性事業,需要“分其詳於下”,堅持篤行不怠和大膽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以“釘釘子”精神把黨中央關於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聚焦各個領域綜合發力,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把握好戰略謀劃和實踐推進的關系,體現了立足現實與著眼長遠、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辯証統一。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既需要明晰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朝什麼方向發力,也需要清楚如何發力﹔既需要有宏觀層面的戰略方略,也需要有具體層面的路徑方法,兼具統籌謀劃和真抓實干。新征程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把戰略謀劃的堅定性和實踐推進的果決性有機結合起來,確保文化領域的一項項針對性措施落地見效。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