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福建屏南片區黨委搭台集智——

共創好生活 共享好光景

2024年03月29日08:0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三月春光無限好。走進福建省屏南縣四坪村,村頭的柿子樹下,不少游客身著古風服飾,和遠處的黃牆黛瓦合影留念。20萬輛車次、破百萬游客、2億元旅游創收……這是2023年屏南縣龍潭片區交出的成績單,這樣的數據背后,都離不開片區黨委的努力。

近些年來,以地緣近、業緣親為標准,屏南縣組建片區黨委,搭建交流平台,策劃生成“影像共創”“潮農共創”“雜志共創”等系列活動,實現資源同享、流量共引,助力鄉村振興。

“影像共創”記錄新農村

四坪村現有柿子樹1600余株,此前由於無人照管,柿子大多自行凋零,村內部分核心區柿子被樹主採摘,游客無景觀賞,導致資源閑置浪費。2021年,龍潭、四坪、三峰、墘頭四村聯合成立片區黨委,實現組織聯建、產業聯興、人才聯育、治理聯抓。在片區黨委的協調下,鄉政府出資從村民手中流轉核心區柿子樹,使其成為景觀供游客欣賞、拍照、認養,同時延伸文創產品。從此,柿子由傳統的“一產”變為“多產”,還與文創聯合發起“我在屏南有喜柿”等活動,使得身價倍增。

如今,春看三峰村的青翠多肉,夏觀墘頭村的竹林溪澗,秋賞龍潭村的黃牆黛瓦,冬望四坪村的柿影婆娑,龍潭片區四季變幻的桃園秘境已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火爆出圈,步入大眾視野,吸引全國各地游客翻山越嶺、不遠千裡前來拍攝古村“芳容”。

“影像的共創不僅僅限於外地游客,而是呼吁新老村民們一起來記錄龍潭片區的點點滴滴,通過片區黨委搭建平台,串聯各村攝影資源,鏈接各方力量,可以讓更多人一起記錄龍潭片區的美。”熙嶺鄉黨委宣傳委員吳澤光說。

“潮農共創”耕耘新業態

“以前沒有共創團隊,大家就像一盤散沙,甚至出現惡性競爭,現在不僅生產、銷售、運營都有專業人士參與,各方面的業態也能錯開發展,避免同質化。”從廣東返鄉創業的潘國老說。

2023年初,龍潭片區黨委通過充分整合專家學者、文創人才、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等,聯合屏南愛故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發起“鄉土·潮農”共創計劃,正式成立由新農人、城市返鄉創業青年、新老村民等多元角色組成的“潮農”共創小組。

潘國老就是“潮農”中的一員,回村后,他成立屏南愛故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生產大米、蜂蜜酒、靈芝等產品,但由於缺乏專業團隊的運營,銷量不盡人意。“潮農”共創小組成立后,新村民付宗玉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與潘國老充分碰撞、交流,協助完成二三產架構設計、產業標准制定等工作,進一步完善合作社流水線。同時,以四坪村日出、稻米等為元素,設計特色產品外包裝,形成“生產端、運營端、銷售端”閉環管理機制,推動稻米、蜂蜜酒等農產品銷售量大幅增加。

通過片區統一謀劃,整合各類力量,強調協調發展,資源互通、業態互補、效益疊加,對片區各村業態進行差異化布局,有效破解各村單打獨斗,業態重復打造的缺點,片區產業已從原有農耕態進入創意態,從單體業態進入組合疊加閉環業態,“潮農共創”便是創意態與疊加經濟的有益探索之一。

“雜志共創”編織新故事

龍潭片區黨委委員、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新村民”……坐擁多個頭銜的胡文亮又多了個身份標識——龍潭片區雜志的創刊者。“以音樂為引,黑夜為餌,木柴為火,罐頭為佐,配上龍潭的米粉、自釀的黃酒和自制的花生米,一聊就是一整個夜晚。”

2024年3月,龍潭片區雜志在20余位新老村民共同努力下成立。創刊者中有逃離大都市的香港白領,有杭州資深律師,有熱愛音樂美術的90后媽媽……“這本雜志在厚度上體現龍潭片區各個小店經營者的人生,在紙頁間閃爍活動共創者的機緣,來自天南海北的軌跡在龍潭交織。”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曾婉珍揮舞著手中的畫筆說,她也是雜志的創作者之一。不同於傳統的旅行雜志,龍潭片區雜志不僅提供片區內吃住行等各類旅游小店信息,也編織新老村民共同生活的故事,更鐫刻了龍潭片區由“衰敗”到“重生”的嬗變。

“片區黨委不定期與新老村民聯合舉辦圓桌座談會,大家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的規劃,也會思想碰撞出很多火花。”龍潭片區黨委副書記陳孝鎮說。龍潭片區黨委成立以來,已組織開展油畫教學、歌曲創作、藝術展覽等各類活動200余場次,並通過設計外包裝、網上營銷等手段提升農貨附加值,用好特色優勢引流增量,催生出文創旅游、研學康養、雜志共創等新型業態,將龍潭片區帶入流量時代的浪潮之中。

截至目前,屏南縣已創建15個片區黨委,覆蓋53個行政村,累計匹配650余人結對服務片區黨委237個重點項目。(本報通訊員 張乾舜)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