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15日09:55
春節前夕,在東海縣石湖鄉的一場“戎耀晶都——音樂思政課”上,伴隨著激昂奮進的音樂,一個個直擊人心的感人故事在大屏幕上生動再現,宣講員劉忠深情講述革命先輩和時代榜樣的事跡,沉浸式的場景讓在場的退役老兵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鳴。“我們將百年黨史、身邊的軍人和退役軍人全國典型,通過視頻、音樂等串聯,將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根植於心,讓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東海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孫健說。
以文化人,潤心無聲。“水晶之都”東海縣利用“音樂+思政”的創新模式,把黨的創新理論、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經典音樂、影視作品的學習賞鑒結合起來,以本地先進典型人物作為“活教材”,以“微課堂”形式走進全縣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自2022年6月起,音樂思政課已開辦100多場,參與聽眾3萬余人次。
這是東海縣大力推進新時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東海縣積極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創新打造“新事月評、美德培育、音樂思政、晶心護苗、一老一小”的“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模式,打通全縣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最后一米”。“公民道德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准、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才能將這項惠民生、利長遠的工程持續推進下去,取得新的成效。”東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芳說。
在東海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中國好人”謝芳麗平靜地講述著自己的經歷,18歲時一場車禍讓她痛失雙腿和左臂,她卻以頑強的意志重拾生活信心,辦文印店、開淘寶店、做微商、建實體店,打造出“芳麗水晶”品牌,熱心公益的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芳麗姐姐”。東海縣堅持典型引領和榜樣示范,從凡人善舉中發現和挖掘各類基層先進典型,以月評形式定期評選“十佳新人新事”、年底表彰“感動東海十大人物”,至今已持續開展34年,累計評選“新人新事”4080件。
70多歲的“中國好人”、當地退休教師印學金,2014年8月拿出多年積蓄,在自己家中創辦鄉村“留守兒童之家”,為孩子們免費輔導功課、傳授當地非遺技藝。“為什麼不組織一個義務教學團隊,幫助印老師一起為留守兒童做些事呢?”在洪庄中心小學語文老師馬超凡的建議下,當地老師紛紛加入義務教學團隊,孩子們幾乎每周都能見到新老師。
關心關愛關注廣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東海縣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東海縣聚焦“童心向黨”主題,加強青少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把個人理想融入時代主題、匯入復興偉業,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東海縣建立健全《東海縣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關愛幫扶實施辦法》等典型禮遇和激勵機制,創設並授信“志願模范貸”9000余萬元,為道德典型贈送保險8000余萬元。“‘志願模范貸’在資金周轉上幫了我大忙,這是政府和社會對善舉的一種關愛和關懷。大家都說‘好人有好報’,我會繼續把好事做下去。”今生緣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趙守才說。
“打竹板,震天響,眾位鄉親聽我講,新思想實踐在薛團,薛團蝶變展新顏……”1月30日上午,在洪庄鎮薛團村的百姓大舞台上,由“三陽五老”文藝宣傳隊帶來的群口快板《新思想引領新征程》,以明快的節奏、通俗的語言贏得了台下觀眾陣陣掌聲。觀看演出的老黨員季振合連連稱贊:“這些年,新農村發生了太多新變化,通過快板一唱,感覺太振奮人心了。”
30多年來,東海縣累計獲評省市縣道德模范(提名)129人、“中國好人”及“江蘇好人”62人、省市最美人物(組)53人,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晶都的濃厚氛圍,激勵全體干群積極踐行“四敢”精神,為高水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供堅強思想保証和強大精神動力,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東海新實踐。(記者 趙 芳)
來源:新華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