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小玉米變致富“黃金棒”

——吉林龍井市泗水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紀實

2023年12月07日08:2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玉米初成熟,顆顆如寶玉。初冬時節,走進吉林省龍井市老頭溝鎮泗水村鮮食玉米加工廠,村民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忙活,有的人在給玉米去皮,有的人將玉米一推車一推車地送進蒸鍋,有的人將真空完成的玉米裝箱打包……“過去種玉米是為了糊口,如今種玉米,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村黨支部書記尹秀華高興地說。

與現在的景象完全不同,曾經的泗水村是國家級貧困村,人均收入低,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就業,村裡隻有留守的老人和兒童。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一股股實干的力量涌向了大山、奔向了村庄。2016年,泗水村“兩委”換屆,重整旗鼓的泗水村黨支部不斷開拓創新,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鮮食玉米品牌,團結帶領周邊村民艱苦奮斗,共同奔向新時代的致富大道。2022年,泗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11.51萬元。

支部牽頭 叫響“甜”品牌

為帶領群眾盡快擺脫貧困,2016年,吉林省人民檢察院下派的第一書記王利斌和新上任的泗水村黨支部書記尹秀華帶隊外出考察10余次,邀請專家到村指導16次后,最終確定了泗水村綠色可持續發展規劃。同樣的土地,同樣是種玉米,他們把玉米變成泗水村脫貧致富的一張“王牌”。

過去,泗水村種的老品種玉米口味干澀,賣不上價。2016年初,經前期考察摸索,泗水村有了“致富高招”——種“不一樣的玉米”。“地處北緯42°黃金玉米帶,無霜期短,早晚溫差大,鮮食糯玉米的口感極佳。且每棒單價可達1.5元,經濟效益至少是普通玉米的兩倍!”王利斌詳細算過賬。

為了將這個美好願景變為現實,泗水村黨支部決定由村集體領辦合作社。但這一決定並沒有得到村民響應,因為許多村民未曾聽說過這種發展模式,不敢將積蓄拿出來“冒險”。為消除村民疑慮,尹秀華帶頭拿出積蓄投入村集體合作社。隨后,村“兩委”和駐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又爭取到上級扶持資金2400萬元。同年12月,龍井市秀華農作物種植合作社正式成立,其中60%股份為村集體所有,40%股份分給提供勞動力、土地、資金的村民。

村裡產品要做大做強,打開銷路,做出影響力,必須要做自己的品牌。於是通過村集體表決,就用了尹秀華的肖像和名字。“尹秀華”牌鮮食玉米不僅走向全國,還成立了鮮食玉米出口公司,一個標准集裝箱的玉米可結算2.22萬美元,且供不應求。“一穗玉米,一縷陽光”的鮮食玉米,是泗水村打響脫貧攻堅的第一仗。

目前,泗水村合作社共吸納了623名村民,村集體收入從2015年的5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111.51萬元,村民平均收入增長到1.9萬元。

跨村聯建 傳播富農經

一村富不算富,村村都富才可行。嘗到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甜頭的泗水村,也沒有忘了其他“兄弟”村。在市鎮兩級支持下,2022年8月9日,老頭溝鎮確定五星級村黨組織泗水村黨支部領辦的秀華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領建社”,牽頭帶動奮斗、水北兩村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以強帶弱、抱團取暖、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聯合機制。2022年,水北村包保單位吉林工商學院與泗水村簽下農特產品訂單,銷售金額達29萬元。

龍井市有7個鄉鎮,65個村,每個村的發展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約,但都沒放棄尋找突破限制的努力。泗水村擁有玉米加工廠,但種植規模不足,東盛涌鎮勇成村擁有優良的玉米種植環境,但加工能力和銷路匱乏。2022年,在龍井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泗水村與東盛涌鎮勇成村探索開展“跨鎮跨村”聯建工作,統籌利用泗水村鮮食玉米產銷經驗和勇成村土地肥沃、玉米產量高等優勢,合作發展鮮食玉米項目,雙方在勇成村種植了6公頃鮮食玉米試驗田。

“普通的玉米按斤賣,我們的玉米按根賣。”尹秀華自豪地說。目前鮮食玉米出口供不應求,2022年銷售額達15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1千元左右。

合作社產業的發展不僅使村民得到了分紅,更使得農閑的村民得到了工作的機會。在泗水村的鮮食玉米加工廠,村民顧艷華說:“自從加入鮮食玉米合作社,我除了種地之外,還能在離家很近的地方找到一份工作,冬天能多賺一萬多塊錢,這樣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每年8月下旬,村集體種植的玉米開鐮收獲,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在外務工人員返回家鄉。

經過多年的努力,泗水村終於擺脫了貧窮、落后、閉塞的印象標簽。而今,一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產業發展實現多元化、村庄干淨整潔的美麗鄉村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群眾手捧一粒粒“黃金”,如同一顆顆“希望種子”,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堅定前行。(本報通訊員 侯雨瞳)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