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五名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分享援外故事——

堅守醫者仁心 造福當地人民(權威發布)

本報記者 楊彥帆

2023年11月17日07: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日前,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16日,國新辦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其中5名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不畏艱苦,守護當地人民健康

第二十四批援幾內亞中國醫療隊隊長暨國家埃博拉防控專家組組長、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回憶,醫療隊2014年8月出發時,正是國際上埃博拉疫情最嚴峻的時刻。“能不能去、去了怎麼辦、去了風險有多大?經過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各級部門嚴格科學判斷,醫療隊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統一要求和部署,按期出發。”王振常說。

“這個過程既害怕又擔心,但是又有榮譽感和成就感。”王振常說。面對埃博拉疫情,醫療隊沒有一個人退縮,到達之后開展調研、分析,以及埃博拉防控具體援助點的工作。幾內亞政府高度肯定整個醫療隊和中國埃博拉防控組的工作,醫療隊和防控組在援幾內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幾內亞共和國勛章”。

第四、七、八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國醫療隊隊員、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劉春介紹,中醫是中國援科威特醫療隊的鮮明特色。1999年至2010年間,她曾先后3次赴科威特參加援外醫療工作,援科威特6年間累計治療患者6000余人。

“我最初到科威特的時候,當地人對針灸的認識還很少,人們對小小的銀針能治療疾病也表示懷疑。”劉春說。后來,醫療隊通過開展針刺、拔罐、穴位貼敷等具有中醫傳統特色的治療方式,向患者推廣中醫療法,進而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有些患者在治療結束以后也成為醫療隊的好朋友、“中醫粉”,在他們的口口相傳下,來中醫診所看病的人越來越多。

仁心仁術,服務好每一名患者

浙江省湖州市中醫院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朱惠芳先后兩次參加援外醫療隊,累計在我國政府援建的中非友誼醫院和馬裡醫院工作了三年半的時間。她被非洲當地的孩子們親切地喚作“中國媽媽”。

一次,一名16歲的馬裡男孩在上學途中發生了車禍,導致頸椎損傷伴有脊髓損傷,原本喜歡中國武術和運動的他,隻能躺在床上養傷,情緒也很低落。朱惠芳帶著馬方的護士一起給他清理傷口換藥,之后的每一天都會在他的病床前多待一會兒,鼓勵他樹立康復信心。通過兩個半月的精心照料,他的傷情好起來,心情也逐漸好轉。

“有一次小男孩回醫院復查,正好碰到媒體採訪,他沖著鏡頭就說‘這是我的中國媽媽’,直到現在我們還有聯系,他已經成為馬裡的一名大學生了。”朱惠芳說,“當腼腆的非洲孩子們從陌生、害怕到熟悉,甚至依偎在我的懷中喊我‘媽媽、媽媽’的時候,自己心裡既感到欣慰,又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

第十批援埃塞俄比亞中國醫療隊隊員、河南安陽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梅學謙談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梅學謙的父親梅庚年是第一批援助埃塞俄比亞的醫療隊隊長兼黨委書記,1975年8月11日在埃塞俄比亞殉職,並安葬在埃塞俄比亞。“在非洲,父親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救治了不少非洲患者,受到了當地政府和大使館的贊揚和認可。”梅學謙說,“對我來說,我有一個完成他未竟事業的念頭。作為醫生,我也想到埃塞俄比亞為當地的群眾服務。”

授人以漁,推動當地醫療技術發展

“要真正提高當地的醫療水平,‘授人以魚’更需要‘授人以漁’。”第二、三、四批援多米尼克中國醫療隊隊員、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吳德熙說。

在中多友誼醫院,吳德熙開展了多次心血管相關講座、臨床教學查房和多學科病例討論,示范和教授新技術,讓當地的醫生能夠掌握新技術、知識和理念。同時,結合當地的情況推動當地學科建設,建立了首個心血管內科,推動了中多對口合作項目的落地,中多心血管影像學中心和中多遠程醫學中心正式啟動。

“很多患者和家屬和我成了很好的朋友,‘國雖有界,醫者無疆’,這段珍貴難忘的經歷,讓我對醫生的職責和使命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將繼續堅守醫者初心,守護好人民的健康,在推動中多衛生領域的合作和交流中作出新的貢獻。”吳德熙說。

王振常表示,第二十四批援幾內亞中國醫療隊在埃博拉疫情狀態下,在醫療技術上同樣開展了很多工作。比如,當地原本的神經外科手術是肉眼直視手術,經過各種培訓以后實現了顯微外科手術。“我們特別希望,通過我們的醫療技術服務受援國的老百姓,更希望為他們培養人才,留下技術。”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7日 07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