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辛向陽

2023年10月20日08:07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進一步提出了“七個著力”的要求,這“七個著力”,指向明確,任務清晰,緊密聯系,為我們擘畫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工作表。在“七個著力”中,“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當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必須落實好的政治責任。

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為我們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打下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系統全面、精辟深邃,明體達用、體用貫通,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展現出了強大的理論偉力與實踐偉力,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供了科學指南。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闡明了意識形態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而且指明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根本性轉變,也指明了面臨的主要挑戰及主要任務、現實路徑。

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把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作為基本要求。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關鍵也在黨。新時代新征程,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牢記住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以強信心為重點加強正面宣傳,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體來說: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使整個社會形成盎然奮進的精神風貌﹔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提供更多高質量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與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結合起來,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積極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要堅決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敢於亮劍、敢於斗爭、敢於擔當,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堅決當好黨和人民的戰士。

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歷史使命。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他還指出: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其次,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實現共同富裕,文化是重要內容﹔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再次,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