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寧夏吳忠:人才“活水”滋養鄉村沃土

2023年08月09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八月的晚風,趕走了籠罩一天的熱氣。暮色四合,寧夏吳忠市同心縣下馬關鎮三山井村,村部電商中心的助農直播間熱鬧了起來。“進來的朋友,謝謝關注啊!咱看一下這款三山井的蜂蜜……”面對鏡頭,村黨總支書記周長安熟練推銷起了特產,短短半小時就賣出去30多單。

“村貨”變“網貨”,好東西賣上了好價錢,這是三山井村民津津樂道的談資。“咱們周書記腦子活、辦法多,帶著大家不光做電商直播,還辦起了掃帚廠、養殖場,日子越來越紅火,這帶頭人帶得好啊!”村民楊生奎豎起了大拇指。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像三山井村周長安這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在寧夏廣大鄉村越來越受到歡迎。這幾年,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面對人口、人才“雙流失”的現實困境,寧夏吳忠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工程,通過培訓、外引、內育三管齊下,發展壯大鄉村建設主力軍,以推進鄉村“人”的現代化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鍛造一線“指戰員”

8月5日下午5點多,吳忠市利通區城郊,通往上橋鎮牛家坊村的馬路兩邊,小汽車、電動車漸漸多了起來,鄉村夜生活在人潮涌動中開始了。好吃街上,一排排小餐車香味四溢,每個攤位的主打美食都是整條街的“獨一份兒”。

“這種經營業態是從陝西省袁家村學來的,人家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很多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學習。”自打參加了市裡組織的村黨組織書記“跨省研學”,牛家坊村黨支部書記張少雲的思路一下子拓寬了,在他的動員下,村裡租了一輛大巴車,拉著致富帶頭人、商戶外出學習“充電”,如今,不僅民宿、農家樂不斷提檔升級,鄉村游業態也逐漸豐富,牛家坊還入選了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

村黨組織書記是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主心骨,更是鄉村振興的一線“指戰員”,其能力和水平決定了鄉村振興的進展和成效。自2021年以來,吳忠市通過村“兩委”換屆,一大批能力強、干勁足的優秀人才進入了村黨組織書記隊伍,35歲以下、大專及以上學歷、“一肩挑”等佔比不斷提升。然而,“新生代”也有不少短板。

“有的大學畢業初到基層,有知識、有激情,但缺經驗﹔有的長期扎根農村,懂農業、愛農業,思路和眼界卻不夠開闊。”吳忠市委組織部組織一科科長劉雙海告訴記者。吳忠市從強化學習培訓入手,通過市級示范培訓、縣級兜底輪訓上下聯動,連續3年分類分批培訓村黨組織書記,特別是今年以來,把培訓班課堂搬到省外,分3批組織138名村黨組織書記“跨省研學”,幫助拓展思路眼界、增長干事本領,提高振興鄉村的能力和水平。

吳忠市聚力實施“黨建引領跨村聯建共富”,形成了一批黃花菜、肉牛、灘羊等產業村,集中培育了青銅峽市葉盛鎮跨村聯建、同心縣肉牛產業黨建聯盟等典型。利通區牛家坊村、紅寺堡區楊柳村和弘德村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4.46億元,全市村集體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280個、佔56.3%,鄉村振興的根基更加牢固。

下好引智“先手棋”

走進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農業產業園的瓜菜大棚裡,頭茬早春西瓜下架后,二茬越夏辣椒長勢喜人。

“原來種菜全靠自己摸索,收成時好時壞。自從有了專家指導,從苗子、栽種到管護,全過程就講究倆字:科學!一年下來,感覺自己也變成半個專家了。”種植大戶閆軍告訴記者,利通區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共建蔬菜博士工作站,專家推廣的拱棚“早春西瓜+越夏辣椒免耕連茬”和四膜覆蓋種植技術,實現了一年兩茬種植,每畝純收入超過2萬元,“最近我還准備參加市裡的新技術推廣比賽呢!”

據了解,利通區探索通過項目合作、對口幫扶等柔性引才服務鄉村產業發展,先后成立蔬菜、葡萄、林果、牧草等9個“博士(專家)工作指導站”,引進技術指導團隊9個、高層次人才54人,全面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本土人才幫帶培養全程指導服務。

長期以來,“技術在專家手裡,問題在農民地裡”,農業科技如何扎根到泥土、轉化成果實?

吳忠市制定鄉村人才振興實施方案、柔性引才“二十條”等人才新政,提出發放柔性引才補助、挂任兼任首席專家、建立人才載體等措施,不斷強化人才政策導向。按照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載體平台、聘任特聘專家、設立項目支持“四位一體”工作思路,近兩年將40%的人才資金投入42個涉農人才項目,支持企事業單位建設中國(寧夏)奶業研究院、農業專家服務基地等人才載體14個,吸引智力資源服務鄉村振興。其中,柔性引進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專家100余人,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87項,不僅推動解決了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等一大批技術難題,還通過專家帶專技、專技帶本土,壯大了鄉村科技人才隊伍。

培育用好“土專家”

驕陽炙烤大地,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烽火墩村的蘋果園裡,套袋的蘋果壓彎了枝條。一場田間教學正在蘋果樹下進行。

“來,從我這個角度向上看,沒有遮擋,陽光充分照進來了”“夏季管理,重點是開枝開角,拉枝固定好,有了充足光照,秋天的果品肯定差不了……”獲評吳忠市首批農民高級農藝師的王玉靜仰頭半蹲在蘋果樹下,兩隻手捏著蘋果枝條向兩邊扒開,現場為果農示范修剪管護。

王玉靜所在的烽火墩村幾乎家家種蘋果,早年間由於品種單一、不懂技術,辛苦一年收不到好果也掙不到錢,種植規模從4000多畝減到了300畝。找到“缺乏技術”的症結后,王玉靜揣著1600元前往陝西省洛川縣學習嫁接、栽培、灌溉等技術,學成后第一個在寧夏嘗試蘋果套袋技術。2009年,他加入科技特派員隊伍,創辦了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帶領周邊果農採用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王玉靜成了當地有名的“蘋果王”“土專家”,還被破格晉升為農民高級農藝師。

鄉村振興聚人才,既要外引、也要內育。扎根於鄉村的“土專家”“田秀才”等正是科技興農的生力軍。

去年,吳忠市開展首次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審,制定農民助理農藝師、農民農藝師、農民高級農藝師3個層次6類評定標准,對取得相關職稱人員給予2000元至8000元的一次性獎補,並在課題研究、項目申報、教育培訓等方面優先支持,目前有53名農村實用人才評定了高素質農民職稱。

評上職稱后怎麼干?“土專家”們“持証上崗”,走到田間地頭傳經驗、示范引領“傳幫帶”。在王玉靜的帶動下,200多戶果農干回了老本行,全村果樹種植面積又回到了4000畝的歷史峰值,每畝利潤至少1.3萬元。

據了解,吳忠市圍繞葡萄酒、肉牛、灘羊等鄉村振興主導產業,深入摸排人才缺口和技術需求,確定“6+N”農業產業人才精准培訓的思路,採取“市級示范培訓、縣級普遍培訓、鄉鎮兜底培訓”的方式,每年培訓產業人才2萬人以上。“一個帶動一片、一批引領一方”,全市掌握一項以上實用技術的農民已超過20萬人。

(本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本報通訊員 倪建利)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