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以案為鑒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

艾俊濤

2023年08月04日08:18    來源:學習時報

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直接反映領導干部從政的價值取向,是領導干部履職盡責、干事創業的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圍繞“政績為誰而樹、樹什麼樣的政績、靠什麼樹政績”等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學思想、見行動,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黨員、干部是黨的執政骨干,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思想、見行動,首先要有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總體看,當前廣大黨員、干部的能力素質和精神狀態是好的,但也有少數人在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上存在偏差落差甚至扭曲異化,既讓個人付出慘重代價,也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災難損失。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化以案為鑒,解決好為誰用權、怎樣用權這個關鍵,以正確的權力觀保証黨員、干部樹立和踐行正確的政績觀,從而更好地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

處理好黨性與個性的關系,始終做到心中有黨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須在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中不斷增強”。講黨性並非否定個性,黨員身份決定了其個性必須服從黨性。從近年查處案件情況看,很多人都是行業領域的技術骨干、“學者型”“專家型”人才,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恃才傲物、行事張揚,熱衷搞“自我設計”,醉心“標新立異”,給地方和部門發展帶來災難性后果和風險隱患。

加強黨性修養是安身立命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有堅強黨性才有正確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毛澤東曾說,黨員有兩種個性,即“創造性的個性”和“破壞性的個性”。講黨性不是不要講個性,而是要在正確張揚個性的同時更好彰顯黨性。錯位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根子在於背離黨性、沾染了私心雜念,讓“破壞性的個性”佔了上風。黨性修養需要在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改造中檢視、砥礪和提高,不斷發揮“創造性的個性”,沉下心來抓發展、惠民生、保穩定,努力干出一番無愧於黨和人民的實實在在的業績。

處理好顯績與潛績的關系,始終做到心中有民

“潛”是“顯”的基礎,“顯”是“潛”的結果。“潛績”和“顯績”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實際上反映的也是大我和小我、長遠和眼前的關系。有的領導干部執政一方,為了引起上級的關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喜歡做顯山露水、表面風光的事,對那些雖不轟轟烈烈、但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小事、雜事、繁事、難事卻不感興趣﹔有的領導干部熱衷於打造“可視范圍”內“高大上”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違背客觀規律,脫離當地實際,搞破壞性開發、掠奪式經營,亂鋪攤子,勞民傷財,使一代人的政績成為幾代人的包袱﹔有的領導干部熱衷搞“自我設計”,醉心“晉升路線圖”,一門心思想著如何能走得更快、升得更高,著重在“唱功”上做文章,而忽略“做功”,習慣於廣播裡有聲、電視裡有影、報紙上有文。有的欠發達地區的領導干部,貪圖搞“短、平、快”,急於做出成績來顯示自己的才能和魄力,對當前、屆內出效益的事情考慮得多,為今后和下屆做鋪墊的事考慮得少,結果造成“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的后果。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以實際行動踐行好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的理念,把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個人利益統一起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以對人民和歷史負責的態度,甘於做鋪墊性的工作,甘於抓未成之事,多做一些功在當代、利在長遠、惠及子孫的事情。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人在仕途,不必對“名聲”看得過重,而須時時考慮怎樣才能做個對地方、對百姓有用的官,關鍵還要看群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為官一任,如果能造福一方百姓、推動一方發展、守護一方平安,從政聲譽如何百姓心中自然有杆秤。

處理好權力與責任的關系,始終做到心中有責

有職就有權,有權就有責,用權受監督,這是共產黨人權力運行中的鐵律。權力為責任所系,領導干部隻有視權力為一種責任時,才會珍惜、慎用權力,才能不誤用、濫用權力。從近年查處案件情況看,有的黨員領導干部獨斷專行、擅權妄為,凌駕於組織之上,凡是他定的事都不容置喙,把民主集中制異化為“家長制”,把執政部門當作“自留地”,把職責范圍視為“私家花園”,以言代法、違規決策,搞一言堂、當“一霸手”,導致明規矩名存實亡、潛規則大行其道﹔有的失職瀆職、棄權不為,躺平於得過且過,工作不負責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更有甚者玩忽職守、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一些基層領導對黨員、干部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違紀違法行為瞻前顧后、患得患失,甚至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最終養癰遺患,造成惡劣影響。

權力是責任和義務的結合體。擁有多大的權力,就要負多大的責任。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鏟除權力腐敗的禍根,要在強化權力責任上下功夫。一方面,黨員、干部要正確行使權力,必須堅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把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權力的行為后果負責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圍繞權力的行使建立嚴格的越權瀆職、濫用職權的責任追究和懲處制度,形成公正、透明、高效的執政用權體制,真正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

處理好干淨與干事的關系,始終做到心中有戒

有的黨員領導干部喪失初心、欲壑難填,痴迷於權力尋租,把權力看作是謀取個人私利的介質,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作為信仰,把“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作為信條。這種人當官就是為自己能升遷、出政績,不惜勞民傷財,犧牲群眾利益謀“私績”﹔枉費心機,中飽私囊謀“私利”﹔貪圖享樂,揮霍浪費謀“私欲”﹔得隴望蜀,既想當官還想發財。這種極端的利己主義,嚴重背離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其根源是錯誤的權力觀和價值觀在作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清醒認識到,自己手中的權力、所處的崗位,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隻能用來為民謀利”。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我們要時刻牢記自身所肩負的是群眾的信任與組織的重托,時刻保持健康的思想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自覺接受黨和人民的監督,增強自律意識,加強自身黨性鍛煉和道德修養,常修為官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縛,永葆公仆本色。

處理好盡責與問責的關系,始終做到心中有度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紀檢監察機關履行監督職責職權,最重要的是開展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凝聚人心、凝聚黨心。監督執紀執法權運用得好,就能夠保障公權力正確行使,促進干部履職盡責﹔監督執紀執法權運用得不好,紀檢監察工作就背離了黨中央要求、背離了基本職責、背離了初心使命。

一方面,堅決整治、嚴肅查處違背客觀規律大干快上、大肆舉債搞“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統計造假屢禁難絕等虛假政績觀問題。另一方面,堅決摒棄“以大案要案論英雄”的錯誤政績觀,做到對黨和人民負責,對黨員干部的政治生命負責,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不可泛化濫用、簡單問責。我們要秉持實事求是,以事實為依據,以黨紀法規為准繩,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枉不縱,既不刻意拔高,也不降格以求。實踐中,紀檢監察機關要注重把握運用黨的政策策略,既堅持嚴的基調不動搖,又注重把握好力度節奏火候,堅定穩妥推進反腐敗斗爭﹔既堅持實事求是依規依紀依法,又堅持辯証歷史客觀地看待干部、判斷事情,注重教育人、挽救人,維護黨內政治生態,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既深化運用“四種形態”,又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推動紀法情理貫通融合,凝聚干事創業正能量,實現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

(作者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自治區監委主任)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