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沈童睿
2023年08月01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作為綜合性國家級力學研究基地,持續推動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堅持政治引領、夯實組織基礎、弘揚科學家精神,有效促進科研工作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說到“實驗儀器”,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試管、燒杯、蒸發皿等。和這些器材相比,位於北京懷柔科學城的“JF—22超高速風洞”是個大塊頭:總長167米,從外部看像是根橫臥著的綠色管道,連接著一個直徑4米的實驗艙。當它運轉起來,會激起秒速3到10千米的實驗氣流,吹向實驗艙。
“風洞產生高速氣流,吹向飛行器模型。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地面模擬飛行器在空中高速飛行的過程。”工作人員說。
今年5月,“JF—22超高速風洞”通過驗收。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驗收專家組評價:該風洞在有效實驗時間、總溫、總壓和噴管流場尺寸等綜合性能指標方面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承擔這一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的團隊,來自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力學所”)。近年來,力學所持續探索和創新舉措,推進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引領所內科研機構、科技人才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取得豐碩成果。
明方向、定舉措,瞄准國家需求
高超聲速飛行器研發、動車組車軸的疲勞機理、頁岩油氣儲層原位脆性評估……力學所近年來持續推出適應國家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所黨委的引領推動。
2016年起,力學所黨委開始組織實施黨群特色項目立項制。每年對科研平台基層黨組織的特色項目開展立項評審、中期交流、年終驗收,確定4個檔次,所獲檔次將影響立項經費支持力度。評價標准體現導向:“特色選題要與中心工作密切結合,著力破解黨建科研‘兩張皮’……”
起初,寬域飛行工程科學與應用中心黨支部打算搭建一個知識共享平台,但和中心工作貼合不夠緊密,效果不突出。2018年起,該黨支部開展“制造之旅”活動,走訪上海、天津等地的產業園區、企業等,就智能制造、材料工藝等研究領域,進行調研研討,了解企業需求、行業需求、國家需求,尋找自身短板和研究方向。因為調研做得實、問題找得准,“制造之旅”在評審中拿到了優等。
近年來,力學所持續強化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探索出“三個清單”等舉措。
6月27日,力學所主樓小禮堂,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陸續到來,參加黨總支黨員大會。每人在門口領到一張單子,列有“五年目標清單”“困難挑戰清單”“2023年行動舉措清單”。
“形成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材料高性能化與結構可靠性研究特色”“開展調研,找准真正國家需求”……掃描清單不難發現,“國家需求”是個高頻詞。“‘國’字頭的實驗室,任何時候都要緊緊盯住國家的戰略目標。”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黨總支書記武曉雷說。
“有人可能不解,力學和鋰電池有什麼關系?”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魏宇杰說,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他開始留意到商用鋰電池循環壽命分析的問題,並帶隊開展調研,了解行業關切。
對鋰電池循環壽命的分析,涉及對材料中疲勞可靠性的分析評價,這正是力學所的專長。魏宇杰研究團隊通過大規模測試實驗與系統性的數據挖掘,發現了鋰電池充電倍率與循環壽命之間的標度律關系,為鋰電池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黨總支、中國科學院微重力重點實驗室黨支部等也都分別制定“三個清單”,印發至每一位黨員手中,要求大家找差距、促趕超、作貢獻。“三個清單”的完成情況還被納入黨支部和黨支部書記的年度考核范疇,成為黨建引領促進攻關的“硬指標”。
強組織、助執行,凝聚合力攻關
2022年,“鳴鏑”寬域高速飛行器(MD—21)亮相珠海航展,優異的性能引起“航迷”關注:速度最高可達3.5馬赫,也就是3.5倍於聲速﹔兼容機載發射和臨近空間投放發射,可實現超低空及高過載機動飛行……
出色的性能背后,是非同尋常的實現難度。超聲速飛行帶來的高溫,不同密度大氣產生的不同量級氣動阻力,對飛行器的外形、材料、飛行控制等多方面都提出了嚴苛的要求。
向這些難題發起攻堅的,是“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組建這支隊伍,是力學所黨委創新組織形式,整合優勢科研力量的一次有益實踐。
由於項目涉及基礎科學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地面飛行試驗等多形式研發工作,又涉及多個學術方向,單靠幾個課題組的機械捏合,無法完成任務。
力學所黨委打破部門和課題組的壁壘,組建一支跨領域跨學科跨部門的團隊。黨委統籌,各黨支部通過座談、談話等形式增強溝通協調,充分傳達項目需求和重要意義,選擇能力突出、有威望的骨干力量居間聯絡協調,最終凝聚起一支中青年結合、優勢互補的攻關隊伍。
臨時黨支部同步建立,飛行實驗期間,協助組織召開調度會,復盤當天工作情況及后續計劃安排,利用每天的班前會、支部會、推演會等,嚴格落實工作部署。過去,力學所缺乏組織大型外場實驗的經驗,臨時黨支部發揮橋梁作用,多次組織聯學共建,與基地機關等相關部門深入交流,為外場實驗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握指成拳、形成合力,黨組織在重大項目攻關中發揮了關鍵引領作用。力學所黨委書記劉桂菊表示,力學所進一步探索建設“分可獨立作戰,聚可合力攻關”的組織體系,優化整合體量小、成果不突出的小課題組,逐步推動大體量研究部的建設,為重大項目培育團隊基礎。
運載火箭“力箭一號”的成功,也得益於所黨委統籌協調下的優勢資源整合。力學所抓總,圍繞火箭系統所需的動力、氣動、結構、材料、控制,組建多學科跨部門的科研攻關團隊。火箭進場前,成立臨時黨支部﹔火箭進場后,與基地成立臨時聯合黨委。黨組織引導團隊重溫力學所前輩事跡,感悟科學家精神,提振攻堅克難精氣神。
歷經1000多天鏖戰,團隊完成151項、761次地面試驗,突破大噸位固體運載器總體優化設計與試驗、先進動力系統及推力矢量控制等關鍵技術。2022年7月27日,“力箭一號”成功將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為中小型衛星的發射提供了新選擇。
學榜樣、增動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郭永懷心系國家和人民,值得我們大家懷念、學習。”中國科學院院士、氣體動力學家俞鴻儒年逾九十,但隻要條件允許,還是會為力學所的科研人員和學生講黨課。每每開講,他都會說起自己的老師、力學所第一任副所長郭永懷。
“俞老常講,上世紀50年代,郭永懷就已經看到風洞技術對國家的重要意義,讓他負責激波管研究。從此,俞鴻儒一生致力風洞的研究,讓曾經冷僻的一個研究方向,接通了持續涌現新成果的源頭活水。”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飛說,“郭老的遠見卓識、俞老的堅持不懈,都值得我們學習。”
科研攻關需要精神支撐。力學所建所60多年來,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等多位名師大家在這裡工作,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國民經濟建設和近代力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傳承與弘揚科學家精神的載體。
除了邀請所史重要事件親歷者講述真實故事,力學所挖掘檔案、文獻實物等各種資源,建成中國科學院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展出10位科學家的事跡、科研成果和手稿等。
“‘中國天眼’鋼索上要安裝反射面板,並且需要多次變形。怎麼做好精度控制,怎麼解決好索網疲勞問題。力學功底就在這裡起作用了。”這是“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在黨課上向力學所科研人員作報告時講的。層巒疊嶂中鍛造大國重器的故事,生動詮釋著“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力學所黨委堅持“厚古不薄今”,鼓勵各黨支部開展“三會一課”時邀請大家名家、行業領軍人才等前來交流分享,引導大家向當代優秀榜樣學習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
來到力學所1號樓3層,樓梯口左前方有兩個緊挨著的房間,這是錢學森和郭永懷當年的辦公室。室內,書籍、台燈等物件按照他們生前的格局擺放著。兩間辦公室旁邊,就是科研人員的辦公區。研究員申義慶的辦公室就在這一層,他說:“上學時拿的是‘郭永懷獎學金’。現在在這裡工作,每天都經過老一輩科學家的辦公室。對力學所人來說,科學家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看得見、摸得著、在身邊的,鼓勵我們時刻向前。”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1日 1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