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2023年07月03日08:52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康庄大道上,共產黨員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

黨旗,高高飄揚在基層一線。今年“七一”前夕,本報記者深入基層採訪,挖掘發生在共產黨員與群眾之間的感人故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黨委書記林丹,陝西省定邊縣定邊街道十裡沙村黨總支原書記石光銀,河南省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鋼鐵材料研究部主任李殿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紅絲帶之家”辦公室主任王克榮,他們的躬行實踐令人敬佩,他們的精神世界令人動容,他們正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他見識過沙漠的厲害,也經歷過沙漠的侵害,因此,40余年來,他帶領鄉親們在25萬畝荒沙、鹼灘上種活了5300多萬株(叢)喬灌木林,在約4.22萬平方公裡的毛烏素沙漠南緣筑起了一條長百余裡的“綠色長城”,並見証著這片沙漠即將從陝西大地“消失”。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治沙英雄”“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

盛夏時節,年逾古稀的石光銀精神矍鑠,和往常一樣,他依然堅持前往林場進行澆水、撫育、巡林防護等工作。

走進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十裡沙村的一片樟子鬆苗木基地,這裡大多是最近幾年復種的新苗。已退居二線的石光銀還是閑不下來,又開啟了他的“復種”新征程。

風沙肆虐、田地侵吞、房屋淹沒……沙害曾給石光銀帶來揮之不去的陰影。

“我父親曾帶我們搬了九次家,沙子都上房梁了,五六年就得搬一次家,沒有適合人生存的條件了。”站在如今綠意盎然的狼窩沙上,石光銀望著遠方回憶他的治沙歲月。

1984年,32歲的石光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合農戶治沙”的公司,開啟治沙事業。然而,2008年植樹節這天,石光銀把一生最大的悲傷埋進了毛烏素。運送樹苗遭遇車禍,他失去了唯一的兒子。

“治沙把兒子都治‘進去’了,你還要干,為什麼?”

石光銀給出了堅定的回答:“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在手握拳頭進行入黨宣誓的時候,就知道黨員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石光銀也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當初入黨時的承諾。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黨治國理政實踐的重要內容,這給石光銀治沙隊伍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為了讓群眾有所收益,向生態要效益的石光銀成立了新興林牧場,把股份制引入治沙中,戶戶有股、按股分紅,讓農戶在治沙的同時脫貧致富,全面改善鄉親們的生活條件。

致富不忘本,前行不忘根。從當初的治沙小公司到如今的林蓄產業化大集團,石光銀在十裡沙村建起移民新村,將白於山區的一部分困難群眾搬遷到這裡,並在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無償為每戶村民劃撥3畝宅基地,帶領他們打水井、蓋房子、架電線、發展養殖業。這些年,石光銀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聯合300多戶農民,先后辦起了肉牛示范養殖場、飼料加工廠、蔬菜大棚種植等十多個經濟實體,帶動當地群眾人均增收近2萬元,實現了讓沙窩窩變“金餑餑”。

如今,石光銀依舊喜歡忙碌在他的植樹造林事業中,更令他欣慰的是,大學期間就已入黨的孫子石健陽在畢業后帶領技術團隊回到家鄉定邊,接續進行育林護林等工作,守護爺爺和父親建造的“綠色銀行”。

“我爺爺出生在沙漠中,我父親沉睡在沙漠裡,現在我又回到了這片沙漠,我就是要把治沙這根‘接力棒’拿穩了。”石健陽堅定地說。

“我老了,但中國共產黨依然青春。”綠樹旁,石光銀把多年植樹造林的經驗一點一點教給石健陽,他要把攢了大半輩子的“傳家寶”傳給他的第三代治沙人。“我將盡我所能,不辜負黨和人民對我的關懷與愛護,我這一生的使命,就是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他說。(本報記者 張哲浩 李潔 本報通訊員 盧雲雲)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