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勝
2023年06月26日08:16 來源:學習時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的系列重要講話,闡明了年輕干部成長成才的正確路徑,飽含了對年輕干部的關心關懷、殷殷叮囑和殷切期望。作為一名應急管理新聞輿論工作者,我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倍感振奮、備受鼓舞,更深感責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年輕干部要提高七種能力,其中就包括應急處突能力。當前,我國安全生產處於爬坡過坎期,自然災害處於多發頻發期,各類風險隱患交織疊加。特別是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破壞性大、影響范圍廣、社會關注度高、公眾代入感強,往往同步滋生聚集輿論風險。應對處置不當,極易成為社會熱點和輿論焦點,甚至釀成公共事件、形成“次生災害”。因此,提高輿論應急處突能力,既是災害事故應對處置的必然要求,也是防風險、聚民心、促穩定的重要手段。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牽頭應對處置了一系列重特大災害事故,作為新聞宣傳司的干部,我對提高應急處突能力、防范化解輿論風險有更深的體會。
堅持人民至上。發生災害事故等重大突發事件,受影響最大、遭受損失最大的是人民群眾。每一個救援進展、每一項救助安置,都牽動著人民群眾的心理和情緒。做好突發事件新聞輿論工作,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善於與人民群眾共情,把滿足人民群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對心理撫慰的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始終與人民群眾同頻共振。這幾年來,我們秉持這一原則,在重大災害事故應對處置中,都第一時間通過新聞媒體把黨中央的關心關懷傳遞給群眾,把黨委政府、相關部門應急救援舉措進展告訴群眾,把可能存在次生危害和環境風險警示群眾,把需要支持配合的事項提醒群眾,讓人民群眾在災難面前能暖心安心放心。
堅持務實坦誠。隨著全社會法治意識、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突發事件應對處置的要求也更高,既希望結果有力有效,也要求過程公開透明﹔既想知道“怎麼了”,也想了解“為什麼”。因此,要把實事求是的原則、務實坦誠的態度貫穿到輿論應對處置全過程、各環節。具體來說,一方面,針對災情損失、現實影響、處置難度、善后安置等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要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解疑釋惑,給人民群眾以知情權﹔另一方面,針對應急處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群眾的質疑和批評,也要態度端正、正面回應、及時改進,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絕不能敷衍推責,導致公信力喪失,陷入“塔西佗陷阱”。
堅持協調聯動。災害事故新聞輿論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僅靠宣傳部門單打獨斗是不夠的,必須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由宣傳部門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建立應急處置協調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會商研判、形成工作合力。這些年發生的重特大災害事故,應急管理部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救援處置的同時,都同步啟動新聞輿論應急響應,會同相關地方、部門共同組成輿論處置應對小組,統籌歸口開展工作。如2022年四川瀘定地震,我們在中宣部的指導支持下,與地方黨委政府和主要新聞媒體協同發力,把新聞宣傳、輿情引導、科普闡釋、信息服務、安全提示等統籌部署,有力服務了抗震救災大局。
堅持斗爭精神。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一些重大突發事件背后,往往都會有境內外敵對勢力借機生事、造謠煽動,矛頭直指我黨和政府、國家體制,與我爭奪陣地、爭奪民心、爭奪話語權。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積極穩妥應對處置,理直氣壯開展輿論斗爭。要增強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打好主動仗,對潛在的輿論風險要有科學預判,知道風險在哪裡、表現形式是什麼、發展趨勢會怎樣,有針對性開展應對處置工作,堅決防止公共安全領域問題向政治安全領域傳導。特別是針對惡意造謠煽動行為,在澄清事實、回擊謬誤,還原真相、正本清源的同時,該依法處理整治的,堅決果斷出手,決不能給造謠生事和搗亂破壞分子可乘之機。
堅持講好故事。重大災害事故應急處置,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每當發生大的災害事故,全國上下同心、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展示出我們獨特的制度優勢和治理優勢。相比有的國家“考古式”救援、“作秀式”救援,我們更有講好中國救援故事的自信和底氣。這些年來,在一些大的災害事故救援處置中,有許多感人的救援故事被挖掘出來、傳播開來,鼓舞凝聚了人心士氣。
突發事件時間急、任務重、壓力大、風險高,是對年輕干部成長最好的考驗和檢驗。特別是從事應急管理新聞輿論工作的干部,一定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提高工作本領,努力提升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和水平,以高質量、專業化的新聞輿論工作,服務應急處突和防范化解風險大局!
(作者系應急管理部新聞宣傳司副司長)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