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黨建+科技點亮鄉村未來 

——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科技小院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實踐觀察

2023年05月23日08:42    來源:農民日報

初夏的午后,頭頂的烈日有些晃眼,遠處的麥浪中,可見星星點點的紅色時隱時現。這裡是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白寨鄉的萬畝小麥玉米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田間,2名身穿紅色制服的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研究生正在田間躬身察看小麥生長情況。

“還有20多天就麥收了,現在天天下地,放棄防晒了,已經黑了好幾個度。”學生們打趣著告訴記者,“來地裡不光是監測數據、做研究,其實也是‘蹲點’,萬一村民種地的時候遇到啥問題,我們現場就直接能幫上忙。”

14年前,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從這裡出發,中國農業大學先后在曲周縣建立了10個科技小院,每個科技小院駐扎著3到5名研究生,與農民同吃同住,開展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

從北京校園到冀南平原,紅色星火接續傳遞。為將科技小院黨員教育與實踐鍛煉相融合,探索校外研究生黨員管理模式,10余年間,曲周科技小院不斷探索、創新基層黨建實踐模式,無數師生黨員在田野間躬身鑽研,將黨組織建到農業科學服務生產實踐的最前沿,在一座座科技小院間,點亮永不熄滅的紅色火種。

黨員帶頭

小院裡播撒科技火種

5月14日,記者走進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隻見一叢叢白色的大濱菊正在盛放,路邊停靠著幾輛三輪車,上面貼著“科技服務到地頭”的紅底黃字標識牌。院子中央,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學家、農業生態學家辛德惠的銅像在繁花之間庄嚴矗立。

“曲周精神就像是個接力棒,從推動改土治鹼的石元春、辛德惠院士那裡開始,在一代代農大人手上往下傳。”銅像前,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副站長、黨支部書記張宏彥感慨地說道。

張宏彥在這片土地上度過了10余個年頭。2009年,他與中國農業大學教師李曉林、王沖和研究生曹國鑫、雷友來到曲周縣白寨村發展高產高效農業,進行農技推廣。

張宏彥回憶,第一批來白寨科技小院的5名老師、學生中,有4名黨員。一年裡有280多天,他們都與農民一起度過。白天,老師和學生們下地,晚上就在村裡給農民們開展培訓。在白寨科技小院,張宏彥和同事們探索了“零距離、零門檻、零費用、零時差”的“四零”培訓模式,利用農閑時間面對面給農民進行培訓。

如今,一場場培訓仍在小院裡開展,只是更換了主講人。

“開春之后葡萄要復剪,需要注意這幾點,大家看一下PPT上的內容……”4月中旬,前衙科技小院研究生黨員賀晨為村裡的葡萄種植戶做了一場管理技術培訓。“從最開始培訓不敢直視農民,到現在培訓的時候已經可以和大家互動交流,還是覺得很有成就感。”賀晨告訴記者。

如今,曲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黨員們在實踐中探索建立了“十個一”模式,即一名研究生黨員住一個科技小院、辦一所農民田間學校、培養一批科技農民、研究一項技術、建立一個示范方案、發展一個農業產業、推動一村經濟發展、輻射影響一個鄉鎮、完成一篇論文、組織好一系列活動。

“我來到小院已經四個月了,現在科技小院的門天天敞開著,農民有技術問題就進來問,在老師的幫帶下,慢慢就和村裡的人熟起來了。”王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黨員張哲告訴記者。

如今,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黨員接續通過黨支部引領發揮示范帶頭作用,讓小院裡的“一抹紅”成為“一片紅”。自2009年曲周科技小院研究生黨支部成立以來,每年9月,新駐村到科技小院工作的研究生黨員都會在校院兩級黨委指導下,通過民主選舉組建黨支部委員會,開展理論學習、民主生活會、思想教育等活動。“雖然科技小院黨支部離學校遠,所處環境不同,但黨建標准要與校內支部一致,不能因為距離遠而打折扣。”中國農業大學黨委相關負責人說,“要引導科技小院的學生們在基層實踐中,將理論學習、科研實踐和服務社會需求有機結合,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搭建實踐課堂,凝聚育人合力,才能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小院黨員的帶頭作用。”

支部引領

集智聚力為農服務

“龍書記來了,等會兒再寫!”5月16日上午8時許,前衙科技小院裡,小院“院長”、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張桂花忙著招呼小院內的其他學生,與村黨支部書記龍書雲一起商量留學生住宿的事。

前衙村有1700多名村民,是個有著幾十年葡萄種植歷史的特色村。2017年前后,龍書雲聽說科技小院能給村民帶來種植技術,便主動到曲周實驗站邀請師生到村裡開設科技小院。“當時村裡人種葡萄,隻顧產量不顧質量,好多葡萄都爛在地裡了。”龍書雲回憶,“當時我拎上兩袋葡萄去了實驗站,想爭取讓農大給咱們村也建個小院。”

2017年,前衙科技小院如願落地。近年來,前衙村黨支部與實驗站黨支部、科技小院研究生黨支部多次開展黨建聯建共建,共謀產業和科技發展路徑。如今,通過校村支部共建等農技推廣形式,村裡的葡萄種植模式有了改觀,科技小院的師生們也開始嘗試通過更換葡萄品種增加種植效益。

前不久,在曲周實驗站黨支部和前衙村黨支部的共建活動上,前衙村“兩委”參觀了實驗站果園和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將實驗站所有生活污水進行淨化,淨化后的污水能直接用於農業生產。我們覺得前衙村也可以試試,目前還在和村‘兩委’討論溝通。”曲周實驗站黨支部的幾名教師告訴記者。

近年來,曲周科技小院依托曲周實驗站黨支部、曲周科技小院研究生黨支部探索校地共建,在黨建引領下打造助農服務、引才聚智路徑,與王庄村、前衙村、白寨村等周邊各個村開展共建合作活動,讓黨組織走進農業科學服務生產實踐的前沿。

除了定期與各村黨支部開展共建活動外,科技小院的師生黨員還會利用每年的冬閑時間舉辦農民培訓,把農技服務送到農民家門口。

今年2月,科技小院的師生在黨員帶領下組成“惠民實踐團”,啟動為期一個月的“二十大精神村村講,綠色技術進萬家”行動,為各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當地種植技術知識要點。

在白寨科技小院牆邊,記者看到了兩塊展板,上面詳細記錄著小麥、玉米種植的技術要點。“當時我們拿著展板到村裡講解玉米種植技術,村民們說的方言我聽不懂,問的內容我也好多不會,都要靠老師幫忙。”白寨科技小院的學生吳玉淼告訴記者,“一場場培訓走下來,有一天就像‘開竅’了一樣,能聽懂村民們說的話了,大家問的問題,也能在腦子裡搜到答案了。”如今,在黨支部引領下,一場場技術培訓、一次次支部共建讓科技小院的師生走進田間地頭,激活黨建引領科技服務引擎。2019年,科技小院研究生黨支部入選首批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名單。

群策群力

創新高校基層黨建

“歡迎大家收看‘小崔說麥’。最近有農戶問,現在麥蒿能打嗎,我詢問老師之后,給大家的建議是……”在王庄科技小院的微信公眾號裡,研究生黨員崔明堂還能翻到去年自己錄制的“小崔說麥”系列科普視頻。

2022年,曲周縣政府啟動“科技壯苗”專項行動,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指導小麥生產經營主體、示范戶和種糧大戶及時做好小麥田間管理。

如何在黨建引領下,結合當地的“科技壯苗”行動進行創新?曲周科技小院結合自身在農業方面的優勢,由研究生黨員組成百日攻堅小分隊,駐扎曲周農業生產一線,隨時掌握苗情動態,現場為農民講解農業技術。

“黨員小分隊活動一開始都是要到地裡去,后來為了配合疫情防控,我們就想了新辦法,搞起了線上直播。”張宏彥告訴記者。從2022年4月起,科技小院的教師、研究生黨員開始在線上舉辦“百日攻堅促高產”直播大講堂。崔明堂是直播間裡出現次數最多的學生之一,“我們有很多和村民聯絡用的微信群,每回直播開始前,我們就去群裡‘喊人’。當時第一場直播就有200多人看,還是覺得挺欣慰。”崔明堂回憶道。

直播培訓持續一段時間后,科技小院的師生們又遇到了新的問題——直播時間固定在晚上八點到九點,很多村民反映家裡有事就會錯過直播培訓。為此,科技小院的師生黨員們一起討論后,決定再次創新黨員培訓形式,錄制“田間管理微課堂”短視頻,在各個科技小院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台發布,還為每個系列短視頻起了一個個有趣的名字——比如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黨員崔明堂的“小崔說麥”、吳依曼的“曼話玉米”……

短視頻鏡頭前,學生黨員們身穿科技小院紅色制服,用親切通俗的語言為村民講解農技知識。“組建黨員小分隊,讓大家進直播間、錄制短視頻,是我們近年來最見成效、富有特色的黨建實踐之一。我們也在思考能不能把這種線上線下同步的黨員培訓模式保留下來,給農民送知識、送服務。”張宏彥說。

太陽即將落山,習習涼風吹動著麥浪,田間仍然可見科技小院師生們的身影。村民們看到身著紅色制服的師生,有的停下來詢問小麥種植難題,有的則把自家種的新鮮蒜苗、大蔥送到學生們手裡。“總書記回信之后,我們覺得特別振奮,學習了其中的重要指示之后,下一步要盡快付諸行動。”張宏彥告訴記者,“下一步,在基層黨建方面,我們希望能把實驗站黨支部和科技小院黨支部整合起來,讓小院的黨員們凝聚起來,帶動全體師生為鄉村送來更多實惠的服務,把老一輩的曲周精神傳下去,在這片土地上‘種’出更多科技成果來。”(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雲)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