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08:05 來源:光明日報
1月8日上午,賀蘭山下的寧夏大學,寒假中的校園寂靜如畫,行政樓裡卻不時傳來熱烈討論聲。當天,寧夏大學工程及地理學部制改革啟動大會召開,雖然不少學院領導和教師是線上參會,大家關於學部制改革中學院辦學定位、學科布局、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問題的討論熱情卻絲毫不減。
學部制改革,是寧夏大學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深化教育改革推動健全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舉措。目前,學校已成立了9個學部,為確保開學后新成立學部正常運轉,各院系紛紛利用假期時間進行人員調配、實驗設備安裝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教育、科技和人才提出殷切希望,為我們做好新時代高等教育工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李星說,學校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不斷深化對新思想、新論斷、新部署、新要求的學思踐悟,在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上下功夫,統籌當前和長遠,明確目標和任務,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全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學思踐悟,以思想大解放推動學校大發展
2022年10月30日,寧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的一間會議室裡,專家教授圍坐在一起,圍繞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結合研究和工作方向談體會、談想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這兩個‘一起’突出了我們在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快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教授李偉在交流時說。
教授彭向前認為,新時代中國民族史學工作者要自覺肩負起構建中國式民族史理論的重任,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體系、敘事體系、史料體系、話語體系。
大學習凝聚思想共識,大討論筑牢信仰之基。像這樣的學習交流會,在寧夏大學已成常態。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寧夏大學面向全體師生員工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全覆蓋的集中學習教育。校院兩級理論學習中心組發揮“關鍵少數”作用,通過研討班、讀書班、學習班等形式領學促學。各基層黨組織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團日等組織黨員干部和師生員工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的強大動力,以思想大解放推動學校大發展。
“三個務必是什麼?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於斗爭、善於斗爭。”“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是:自我革命。”……在寧夏大學師生中,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手賬刷了屏,掀起青年學子“學起來,快跟上”的熱潮。
“我將牢記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的殷切囑托,勇擔青年使命,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在奮斗中磨礪意志品質。”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馬騰飛所在的凌雲宣講團可謂“行走的思政課”。連日來,宣講團成員用青年人的視角和語言認真備課磨課,走進中小學校、農村社區宣講,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寧夏大學綜合運用新聞宣傳、網絡宣傳等形式,對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行全方位、高頻次展現。同時,邀請區內外專家和教育部巡講團成員,組織校內巡回宣講團,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全覆蓋宣講。
主動融入,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新年剛過,寧夏大學材料與新能源學院院長夏明許的研究團隊就忙碌起來了。“年前跟石嘴山市一家鑄造企業談妥了,聯合開發新能源汽車電池托盤。這不,技術方案剛剛定下來,馬上就進入研發。”說起新材料研發成果轉化應用,夏明許的話語中透著興奮。
因項目合作經常跟企業打交道的夏明許,深知欠發達地區對科技創新的渴求。“高校有相對深厚的創新環境、人才、成果等積澱,我們探索與企業、單位聯合搭建研究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等,推動高校創新資源主動對接重點企業和產業,提升區域的整體創新水平和能力。”夏明許說。2022年以來,材料與新能源學院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創新需求對接會,在鋰電池、金屬材料等領域與企業簽訂了不少研發合作項目。
“主動適應產業轉型方向,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體現價值,是寧夏大學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強大助力。”寧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彭志科說。
寧夏大學緊抓“部區合建”和“雙一流”建設機遇,圍繞寧夏“三區建設”和自治區“六新六特六優”產業布局,與5市和部分縣區、單位、企業等簽署校地合作協議,確立了“5+N”的校地政產學研用合作格局,為更好地服務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賦能增效奠定了基礎。
“我們立足寧夏、扎根寧夏,培養的人才大部分留在了寧夏,最終還是要為這裡的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寧夏大學科學研究院人文社科處副處長周學忠感觸頗深。他說,不久前,學校參與的6個自治區政府重大決策咨詢項目結項,覆蓋高層次人才建設規劃、法治政府建設、對外開放等方面,“像這樣與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項目,我們每年能拿到70多項”。
2022年,寧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重點發展“六新六優六特”產業,這為高校提高服務地方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提供了新契機。寧夏大學積極推動學科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學科研單位融合改革,組建成立了材料與新能源學院、前沿交叉學院、民族與歷史學院等與自治區重點產業直接關聯的教學單位,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作為成立還不足一年的“新生代”,寧夏大學前沿交叉學院已經在“互聯網+”、電子信息、雲計算和大數據等領域,通過與企業共建產業院、聘請產業導師或“訂單式”培養等,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我們升級改造了電子商務、旅游管理等4個專業,新增大數據管理與應用交叉本科專業,最近正在申請智能工程與技術專業,目標就是將前沿科技和傳統學科打通,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前沿交叉學院執行院長王磊說。
立德樹人,以改革創新推動人才培養量質齊升
前不久,寧夏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發布的一則“雛鷹計劃”創新創業訓練營學員招募公告,在師生中引發了廣泛關注。該計劃通過選拔各學院具有較強創新創業和學術科研潛質的學生,依托各領域知名專家,以“雄鷹”孵化“雛鷹”的形式,培養一批懂市場、精技能、善創新、會創業的交叉拔尖型雙創人才。
“這是我們首次在全校范圍內實行‘名師引領、資源共享、校企協調、團隊合作、相互賦能’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原有校內單一的人才培養思維定式。”創新創業學院院長馮蛟介紹。
這次招募的200多人的導師團隊中,不僅有本校創新創業領域的教師,還有剛剛引進的青年博士、企業工匠、國內名校教師等,各領域的名師資源聚集形成復合型、交叉型、高質量的雙創師資團隊。“接下來將根據學生的特點特長、未來發展方向等,開展個性化、定制化的培養。”馮蛟說。
在欠發達地區,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優秀人才儲備的依賴度更加明顯,倒逼高校深化改革、發揮學科優勢,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輸出高層次人才。
2022年以來,寧夏大學共獲批國家及地方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93項,實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重點項目、區域聯合基金項目數歷史性突破,首次同一年度獲批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實現立項“零”的突破。其中,氣流床煤氣化多相轉化過程的研究成果首次實現單項成果轉化上千萬元。
在學科建設上,學校新增獲批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立項獲批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智慧水利、數字化創新創業管理、網絡安全、現代生物技術、環境與健康等7個微專業,42門課程入選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實施100余項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與實踐項目。創新創業學院入選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單位。2022年,在畢業生人數增長7.7%的基礎上,寧夏大學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達88.11%,比2021年增長10.15%。
“我們將持續深化改革,突出辦學特色優勢,推動學科專業與地方產業需求、人才引育與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與戰略需要精准對接,把寧夏大學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人才培養基地、人才創新高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彭志科表示。
(本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