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6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作為一名外籍工程師,我目睹了中國不僅在技術方面,而且在服務的可持續性、成本控制和質量保障等許多方面,都在大步向前發展。若非親眼見証這些轉變,真的令人難以置信。”2022年11月14日,曾在“硅谷”工作的法國工程師、清華大學博士生大衛明,在“全球Z世代熱議二十大”論壇上暢談自己對中國新時代巨大變革的切身感受。這場論壇上,來自30余個國家的“Z世代”青年網上網下相聚,分享對中共二十大精神的理解,以面向世界、聚焦中國的姿態,展現當代青年的使命擔當和對世界未來的美好憧憬。
舉辦全校干部黨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學習班,成立清華大學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團,發起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學子聯學聯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動……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以來,清華大學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貫通起來,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清華園裡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守正創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022年10月27日晚,清華大學2022級本科生“形勢與政策”課程第六講如約而至,約2300名學生或坐於教室內或守在電腦前認真聆聽。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引入,詳細講解了中國式現代化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創新。
細細聆聽、深深思索,計算機系學生苗碩感到重任在肩:“課程不僅帶大家全方位探討了‘碳中和’這個中國式現代化所面臨的重大課題,而且激發了大家為中國環保事業及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貢獻青春力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清華大學抓牢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以“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為先導,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
2022年秋季學期的“形勢與政策”課程專門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設計課程模塊,強調把問題導向貫穿始終,積極回答好中國之問、時代之問、學生之問,同時,組建由學校黨委書記領銜、多位院士名師擔任主講教師的“一課多師”大團隊,選配10位優秀青年教師擔任助教、分頭開設54次研討小課,第一時間安排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青年學子感受時代脈動,思考清華人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擔當。不少選課學生感到收獲滿滿,直言聽起來能“解渴”,學起來引“共鳴”,品起來增“回味”。
如果說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一個“小”單元,那四年一次的清華大學教育工作討論會,則是集中了清華師生面向新時代探索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一次“大”研討。
2022年11月9日,清華大學第26次教育工作討論會閉幕。歷時7個月,21場專題報告會、72場校級研討會、350余場院系綜合性或專題研討,創新推出的“教學7個1”特色活動,吸引教師約1.6萬人次參與,深入探索課堂治理體系改革,改進教學系列教師評價與發展支持體系,成立為先書院、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等持續探索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清華園裡時時充盈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赤誠情懷,處處涌動著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精神熱潮。
“我們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思考‘兩個大局’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意義,鞏固深化第26次教育工作討論會的成果,並將其轉化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實際行動。”閉幕會上,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的聲音鏗鏘有力。
勇毅擔當,主動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2年11月,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期間,中印尼兩國在巴厘島舉辦了首屆“新冠肺炎和結核病黏膜免疫保護論壇暨疫苗開發合作儀式”。
一年前領銜研發了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聯合治療藥物的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與兩國結核病及呼吸道傳染病科學家一同就“吸入用”創新疫苗技術如何消除結核病、新冠病毒感染等傳染疾病展開討論,並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集中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為攜手應對新冠病毒感染、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貢獻力量,是清華大學堅持以“四個面向”作為科研創新根本遵循的生動實踐。
自2018年起,清華先后成立航空發動機研究院、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集成電路學院、碳中和研究院,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研攻關,在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主動作為、勇挑重擔,在關系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清華大學已陸續涌現出多個科研新成果新進展,在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中繼續奮勇向前。
自動化系戴瓊海團隊開發實時去噪方法,實現超越光子噪聲極限的超靈敏熒光成像﹔物理系周樹雲及合作者在離子液體插層調控二硒化鈮超導電性研究中取得進展﹔醫學院饒子和、婁智勇團隊等發現生物界中RNA加帽的新機制﹔交叉信息研究院鄧東靈研究組等在超導系統中首次實驗實現了量子對抗機器學習﹔化工系魏飛團隊揭示碳納米管生長中的分子進化行為﹔能動系和燃燒能源中心團隊承研的氣體燃燒實驗插件隨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至中國空間站﹔工程物理系牽頭的中國暗物質實驗(CDEX)合作組首次實現基於高純鍺探測器的暗物質—電子相互作用的直接測量……這些科技成果正是清華大學一直以來主動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縮影。
清華大學始終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表示,要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推動學校改革發展,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主動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引育並舉,努力打造世界頂尖人才聚集高地
2022年11月3日,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朱軍、助理教授陳鍵飛師徒來說很是特別——同樣由清華培養、從海外學成歸國的他們,在同一場入黨發展會上迎來了自己的政治生日。
朱軍的導師、有著62年黨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張鈸見証了這個時刻。他在現場動情地說:“我一生中最滿意的事就是培養了80多位優秀的博士生。你們現在是黨員了,不僅要自己最優秀,還要帶領團隊走向最優秀。”
這是清華大學始終堅持黨管人才,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清華大學已有近110名青年教師光榮加入黨組織。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清華大學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核心戰略,厚植人才發展沃土,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聚集了一批批與黨同行、與國共進的高層次人才。
2022年10月31日,計算機系任炬、地學系同丹、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吳昊、自動化系吳嘉敏、化學系楊杰5位清華青年教師,以及生命學院畢業生白蕊,共同入選第五屆“青橙獎”15人獲獎名單,清華大學成為獲獎人數最多的機構﹔
2022年11月12日,水利系龍笛、能動系胥蕊娜、電子系方璐、計算機系劉奕群、自動化系耿華5人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清華大學是獲獎人數最多的高校﹔
2022年11月20日,高等研究院教授姚宏獲2021至2022年度中國物理學會葉企孫物理獎(凝聚態物理)﹔
2022年12月7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獲頒2022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
筑巢引鳳,眾木成林。
清華大學第十五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站在新的起點上,學校把落實第十五次黨代會部署作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實際行動,栽好“梧桐樹”,廣引“鳳凰”來。
2022年11月25日,清華大學召開人才工作推進會,發布《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實施人才強校核心戰略的若干意見》,將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放在首要位置,強調要完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發揮黨管人才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制度優勢。
事業激勵人才,人才成就事業。“要全面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把清華園建設成為全球人才向往之地、廣大人才心安之處。”邱勇的講話表明了清華大學黨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決心。
扎根中國大地,吸收歷史養分,清華園每一顆夢想的種子,都積蓄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蓬勃力量﹔踏上時代征程,邁向宏偉目標,清華園每一位拼搏的師生,都承載著建設祖國壯美事業的殷切希望。面向未來,清華大學將牢記囑托、乘勢而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實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本報記者 鄧暉 本報通訊員 王曉霞 李婧)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