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找到組織 信任組織 依靠組織 

——北京平谷區鎮羅營鎮提升基層組織效能引領鄉村振興

2023年01月11日08:17    來源:農民日報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如何發力?如何破解農民富裕了卻與組織疏遠的現象?怎樣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組織、信任組織、依靠組織,共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北京市平谷區鎮羅營鎮作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區,找到了一條提升基層組織效能的“獨家秘笈”。

鎮羅營鎮位於北京市平谷區最北部。近年來,該鎮取消村委會獨立辦公室,安排村“兩委”干部到村民中心統一開放辦公,打開村委會大門,讓群眾能隨時找到組織,直接與村干部對話﹔構建鎮黨委、村黨組織、農村黨員全員發力的服務模式,實現農村的事有人管﹔發展適合本鎮特色主導產業,讓群眾不出村能致富……

打開村委會大門迎接鄉親

讓群眾找得到組織

鎮羅營鎮上鎮村村委會有一間房,挂牌為“村民服務中心”。走進房間,內有一排辦公桌。從2022年7月開始,村干部統一把工位搬到這裡,連村黨支部書記劉德宏的單獨辦公室都被取消了,大廳最右邊的工位就屬於他。

劉德宏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已十幾年,過去,他的辦公室有沙發、茶桌,敞亮、體面。可群眾找他需敲門進屋,這一道門就拉開了干部群眾之間的距離。“現在辦公環境肯定不如以前,但現在的辦公地能開門迎鄉親,干部隨時和群眾面對面。”劉德宏介紹,村裡開展集中辦公后,村民辦事說事,都能“一站辦齊”,再也不用各辦公室來回跑了。

2022年7月以來,村裡的接訴即辦投訴件的數量歸零。

推動村干部集中辦公,是平谷區健全高效有序基層治理機制的一項舉措。旨在通過推廣村干部集中辦公制度,打通為民便民利民的“綠色通道”。鎮羅營鎮落實平谷區要求,按照“辦公空間最小化”原則,在大廟峪村、下營村、上鎮村先行試點,取消村“兩委”干部獨立辦公室,實現集中開放辦公,專門出台村“兩委”干部集中辦公管理制度,要求村干部不論具體分工如何,要對所有業務有所了解,落實首問負責制,不能說“不知道”“說不清”。按照鎮裡統一部署,各村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村干部輪班在崗,讓群眾能24小時找得著人、辦得了事。

騰出的空間怎麼用?鎮羅營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全鎮20個村已全部實現集中辦公,共騰出47間1016平方米閑置空間,有的建成了圖書館、娛樂室,有的建成大桃直播間,也有的建成村史資料室、醫務室。

“集中辦公不僅是辦公地變遷,更是通過功能整合、流程再造、服務優化,實現辦公事項的集中、為民服務的集中。”鎮羅營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打開村委會大門”,推行集中辦公,不僅拆除了干群關系的“隔心牆”,還為群眾搭建了一個有事能說、有苦能訴、有理能評的矛盾糾紛解決平台,方便群眾辦事隻進一個門,實現接訴即辦,群眾有了主心骨和歸屬感。“有事找組織”,已經成為鎮羅營鎮群眾共識。

緊扣群眾切身需求破難題

讓群眾信任組織

鎮羅營鎮位於深山區,年輕人外流現象突出,老齡率35.4%。“上鎮村是鎮羅營鎮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60歲以上的老人508人,老齡率高達42.7%。”據村干部介紹,面對老齡率高、老年人不願離村等實際情況,養老成為上鎮村乃至全鎮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鎮村從2022年開始互助養老實踐,這是一種農村養老模式的新嘗試。上鎮村發動村內黨員和婦女等力量,通過自願報名、嚴格篩選的方式,選拔出72名志願者,組成“黨員巾幗敬老服務隊”等4個志願者團隊,為村內老年人提供互助養老服務。互助不僅發生在鄰裡之間,也產生於老人之間。低齡的老人服務於高齡老人,健康的老人幫助生病的老人。養老服務緊扣村民需求,集中在做飯、理發、就醫等領域。形成了由“面”到“點”的精細化鄉村互助養老新模式,著力解決老人不願離村、就近養老及老有所為問題。

“黨員巾幗敬老服務隊”隊員沈太景成為志願者之后,第一個幫助的是65歲的孫桂英。孫桂英曾經是家裡的“頂梁柱”,不僅照看小孫女,還照顧70多歲的老伴兒和90多歲的母親。然而,孫桂英突發疾病后,家裡“停擺”了。沈太景陪孫桂英看病,給孫家人做飯,有時還要幫助照顧孫桂英的小孫女。

在充分發揮志願者互助作用的同時,上鎮村強化網格員對老年家庭的走訪,要求每名網格員每周入戶1至2次,每次不低於15分鐘,為老人及特殊人員做好幫買幫送、安全檢查、問題收集等事項。針對失能失智的老人家庭,上鎮村組建4個互助養老點,設置養老管家,為老人們提供就醫、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幫助,為這些老人提供長期且持續的服務。

上鎮村只是鎮羅營鎮解決農村養老難題的一個實例。據介紹,該鎮黨委、政府規范出台《鎮羅營鎮養老互助點建設規范》《鎮羅營鎮養老管家管理規范》《鎮羅營鎮上鎮村互助養老志願服務時間銀行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方案,明確服務內容,保障規范化管理,指導各村立足本村實際,靈活運用互助力量破解本村養老難題。

同時,鎮羅營鎮還建設一家養老驛站、兩家互助養老點和一所村民中心,老年人可在這些機構中享受包括助餐、助潔、助浴、助行、緊急救助、文化娛樂、幫買幫送、家政維修等多項服務。該鎮圍繞群眾需求,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實現“家門口”養老。

發展適合本地特色的產業

讓群眾依靠組織

“小農戶”直接對接“大市場”存在生產規模小、經營方式分散、生產效率較低等突出問題。鎮羅營鎮東四道嶺村屬於山區村,桃、梨、蘋果、核桃等林果業是本村傳統產業。為打破“戶自為戰”的傳統種植模式,東四道嶺村黨支部以服務為紐帶,把農戶組織了起來。

通過引入現代生物科技技術,實施大桃種植有機化改造,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作用,成立村集體領辦的東四道嶺村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村黨支部帶領農戶,與科技公司、科研院所合作,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完成土壤有機改良,提升有機大桃品質。硬化田間路面、架設灌溉管道等配套設施,及時解決村民果品運輸、果木澆水等難題,引進大桃優良品種,推進果樹品種更新。組建村級服務工作組,安排專人負責有機大桃的收儲、運輸和市場對接,保証各環節有序銜接。近年來,該村還與生鮮超市、大型企業、高校等對接,實現直供直銷。隨著種植規模和產量擴大,逐步發展會員制、訂單制銷售,帶動果農大幅增收。

鎮羅營鎮通過深化鄉鎮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推進鎮聯社下設專業化的農業產業公司方式,整合全鎮資源,聚焦老北京小蜜梨和8000多棵百年老樹,實施小蜜梨高端品牌發展工程,從品種保護、提質、存儲、品牌包裝等全鏈條進行規范提升,重新定位產品,主推“點對點、個性化、定制化”銷售,把農業做“精”做強。

近日,《組織振興為杠杆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北京市平谷區鎮羅營鎮國家鄉村振興示范區典型經驗匯編》在京發布。“鎮羅營鎮以組織振興為杠杆,健全和完善鄉、村兩級集體經濟組織體制機制,形成了組織振興撬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模式,探索了一條具有一般性示范意義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參與典型經驗匯編的北京市農研中心經濟體制處處長陳雪原說,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構建鎮黨委領導下的鎮政府與鎮聯社有機統一的組織內核,選優配強村帶頭人、規范村級重大事項管理、推動各類組織發揮作用,讓群眾能找到組織、信任組織、依靠組織,切實提高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為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焦宏 李婧)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