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福建福州市倉山區倉前街道:“小樓模式”構筑基層治理大格局

福州市倉山區倉前街道黨工委

2022年12月22日13:2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起因

城市小區是城市的基本細胞和活躍區域,也是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領域,迫切需要加強小區黨的建設,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於城市小區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倉前街道地處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中部,佔地1.9平方公裡,轄區總人口約3.16萬(其中常住人口約2.71萬、流動人口約0.45萬)。下轄5個社區37個小區,設39個基層黨組織,共有黨員677名。轄區設一級網格15個、二級網格50個、三級網格200個,配備網格員662名。在37個小區中,有23個為單位宿舍,14個為300戶以下或8棟以下的中小型新村公寓,具有“三少三小”的特征,即“樓棟少、居民少、黨員少,陣地小、空間小、物業小”,存在鄰裡間凝聚力不強、開展活動空間不足、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近年來,街道黨工委立足轄區“小樓”實際,堅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引領居民自治自管,探索出以小治大、以治促興的“小樓治理”經驗,不斷凝聚鄰裡溫情,打造黨建引領下的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基層治理大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組織建設,發揮“橋頭堡”作用

一是完善組織體系。建立“黨支部+物業+自治組織+共建單位”四位一體的小區治理組織架構,完善“社區—網格—小區—樓棟”四級“近鄰黨建”組織體系,增強黨組織在小區自治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完善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實現“黨建有引領,共治無缺位”。各個小區在街道黨工委的統一部署指導下,試行“樓道”黨建,以黨員帶頭、鄰裡互動、部門參與的方式積極參與黨建活動,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小區微治理,將鄰裡自治的思路有效融入基層治理工作當中。

二是創新組織模式。健全“一人參與,多方共建”的組織新模式,將黨組織的服務觸角延伸到小區治理的“神經末梢”,由小區書記帶頭,引導退休黨員、在職黨員亮出身份,以黨員“牽絲線”串聯小區樓上樓下,為小區居民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黨員自薦、居民推薦的形式推選出貼心、公認的黨員樓棟長,通過包片聯系住戶的方式,協同推進物業費收繳、居住環境治理、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把改善小區環境作為提升居民凝聚力、歸屬感的重要抓手,黨組織牽頭策劃小樓氛圍提升方案,主動對接上級黨組織申報有關項目。

三是發揮組織引領。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由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協調推動,助力老舊小區實施舊屋改造項目,鼓勵黨員帶頭對樓道進行清潔打掃、廣告清理,主動參與項目施工的過程監督,保障項目的順利推進,改善小區環境﹔加強小區物業建設,立足居民的實際需求和意願,通過公開招投標、民主協商、投票表決等方式,選定物業公司並與之簽訂物業服務合同,定期對小區物業服務開展評價,有效提升物業管理水平。

(二)聚焦陣地建設,打造“多元化”體系

一是抓實陣地建設。合理規劃各小區現有空間資源,本著有利於開展活動、有利於整合資源、有利於節約成本的原則,注重場所空間“一點多用”“共享共用”,積極利用小區樓道亭閣、花園小站、宣傳展板、信息公開欄等載體,對小區的設施、功能布局和氛圍營造等進行統籌規劃,全面開展氛圍布置,不斷提升黨建陣地氛圍,以點帶面推進社區小樓道大文明微治理,提升“黨群一家親”的服務意識和歸屬感。

二是打造實體服務。通過打造“議事亭”駐點開展服務,引導居民參與小區治理,逐步把小區黨群服務點打造成為民主治理、便民服務、文化娛樂的綜合性站點,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小樓式”黨建工作模式。積極發揮各小區退休老黨員的作用,牽頭成立“老人會”“夕陽守衛隊”等,邀請居民認可度高、為人正派的熱心老人共同參與,在議事點組織鄰裡共聚商議,針對小區居民雜物堆放、圍地種菜、違章搭蓋等“老大難”問題進行協商交流、合力勸導,為小區有序自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是豐富虛擬載體。用好信息化服務平台,活用“社區身邊事”“掌上社區”“黨建超市”及樓宇微信群等平台,利用網絡的討論、互動、評論、分享等功能,實時發布惠民資訊或志願服務消息,常態化推送“微心願”結對幫扶、在職黨員進社區、心理咨詢輔導、糾紛矛盾調解等主題信息,開展網上活動,解決群眾困難,傳遞正能量,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讓黨員群眾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愛和溫暖。通過開展監督、網上提議等活動,聽取廣大黨員群眾的意見建議,打造居民線上“24小時交流圈”,形成黨員管理聯動化,用個性化的網絡服務實現由“為民做主”向“讓民做主”的轉變,從而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三)聚焦基礎夯實,拓寬“朋友圈”隊伍

一是擴大“先鋒服務面”。圍繞建隊伍、亮身份、定職責、植文化、解難題、強服務的目標,為下沉機關黨員干部和小區報到黨員、共建黨員設置“先鋒崗”,打造鄰裡共建“微空間”,延伸基層組織覆蓋面,織密組織網絡,以協商共議、獻言獻計、志願服務等共同推動小區治理科學化。及時收集居民群眾訴求,以多樣化的服務讓居民時刻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不斷提升區域共治善治水平,擴大小區黨建的“朋友圈”。

二是聯通“樓宇脈絡線”。以小區為中心向外輻射,社區黨組織牽線,聯合周邊小區黨組織、共建單位,充分調動整合各方力量,由“單兵作戰”發展為“協同推進”,擴寬紅色近鄰朋友圈,增加近鄰整體效應,構建“紅色近鄰、共治共享”治理模式。小區黨組織牽頭,定期召集共建單位、物業公司、居民代表等召開聯席會議,針對小區居民關心、難解決的事務進行協商,推動小區治理從“零散式碎片化”向“共建共治共享”升級。

三是搭建“生活志願橋”。對外“引”資、對內“聚”源,在各小區組建一支集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於一體的黨員志願服務隊,不定期組織開展志願活動,以小區黨組織為平台,收集困難群體的微心願,開展微心願認領活動,為居民提供精准服務,積極幫扶困難群眾,全力營造和諧小區的良好氛圍。

三、取得成效

一是搭建了“大平台”。“黨支部+物業+自治組織+共建單位”四位一體的小區治理組織“小架構”,既有效整合小區內黨組織、黨員力量和資源,又擴展到黨組織與業委會、業主監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等多元主體之間的互聯互動,搭建了議事有機制、干事有舞台、溝通有橋梁、互助有渠道的“大平台”,形成了“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基層協商格局,有效推動小區共建共治共享。通過小區黨支部引領,小區公共區域得到合理管理,老舊小區電梯加裝、舊住宅整治提升、小區外立面規范整治等工作高效有序完成。

二是暢通了“大民意”。在小區黨支部的引領下,倉前街道各小區健全完善了聯動分析聯動處置和協商共治等各項“小機制”,讓小區大小事務實現共商議、共治理、共參與。在小區舊住宅提升整治工作中,業主代表全程參與規劃,青年代表加入了設施管網的設計和協商,老年代表作為后勤力量自發參與守夜維護,所有人都在為了創建一個更好的家園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成功構建了黨建引領,全民參與的小區治理新格局。

三是涵養了“大情懷”。常態化開展的近鄰服務和活動,讓倉前街道各小區鄰裡關系從“陌鄰”向“睦鄰”轉變,讓小區居民從小區治理的“觀眾”向“主角”轉變。和諧的鄰裡氛圍讓小區實現在方寸之間解決“大事小事鄰裡事”,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四、經驗啟示

(一)構筑基層治理大格局,關鍵是黨組織,必須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城市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要加強黨的領導,切實把黨組織的意圖變成各類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舉措,把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明確為各類組織的負責人,引領各類組織做好服務群眾工作並在服務中凸顯黨組織的地位,把黨組織的主張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二)構筑基層治理大格局,核心是人,必須把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基層治理必須緊緊抓住人這個核心,切實從各方面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讓各方面利益得到有效的表達、協調和保護,理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才能安定有序,才能和諧穩定。

(三)構筑基層治理大格局,基礎是機制保障,必須將黨組織引領各類組織制度化。機制創新是基層治理的重要保障,必須緊緊抓住機制引領這個保障,健全完善小區黨組織領導下的民主協商自治機制,依法依規開展主題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程序科學的小區協商,才能更好地發揮黨組織在群眾自治中的價值引領、組織動員、支持服務、統籌協調作用。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