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9日14: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二十大指出:“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2022年以來,聊城市聚焦外來務工經商的新市民、村改社區的原住民和家屬院小區的老居民等不同社會群體差異化需求,創新運用紅色物業建設成果,通過發揮城市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激發不同社會群體共筑家園的潛能活力,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熟人小區”讓“新市民”成為城市基層治理新主體。針對外來務工經商等“新市民”歸屬感不強等問題,構建“生—熟—親—治”的“熟人小區”模式,讓“新市民”扎根城市。黨群連心讓居民熟起來。在小區(網格)黨組織全覆蓋基礎上,增加小區實體黨支部數量,目前主城區達到483個,佔比60.5%。將黨組織鏈條延伸進樓入戶,打造24小時不離小區的樓長先鋒隊。社區帶領小區支部、網格員、樓長、物業等開展“敲門行動”1.4萬余次,訪萬家情、結萬家親。有事來“聊”讓居民親起來。依托“紅旗驛站”、物業服務中心等建設“聊來溫暖”議事廳1675處,組織有事來“聊”懇談會9700余次,引導居民有事找支部、困難找黨員。通過“上門訪”“請來聊”,解決物業服務、小區治理、鄰裡糾紛等問題4300余件,全市物業服務投訴件同比下降22.39%,35個常年投訴率較高的小區實現零投訴。志願服務讓居民動起來。培養組建以新就業群體、教職工、全職媽媽等“新市民”為主體的志願隊伍1352支,開展慈善關愛、點亮微心願等志願活動1.2萬余次,越來越多“新市民”扎根城市,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小區治理。
“陽光物業”讓“原住民”實現城市基層治理新作為。針對村改社區“原住民”對物業公司接受度較低、對社區認可度不高等問題,推行“社區居間+陽光物業”服務模式,搭建“居民—社區—物業”信任鏈。“陽光管理”讓居民交心。將居民小組干部、鄉賢充實進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吸納321名物業企業負責人和業委會委員擔任社區“兩委”兼職委員,實現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與社區“兩委”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從源頭上推進居民和物業攜手共治。“陽光信息”讓居民放心。堅持社區主導、居民監督,集中開展物業服務規范公示行動,全面推行物業服務標准和價格、投訴渠道和方式、公共收益信息“三公開”,處罰違規小區物業100個,居民對物業服務的信任度明顯提升。“陽光服務”讓居民暖心。開展“物業1+1牽手”行動,43家星級物業服務企業對44個“原住民”回遷小區進行結對幫包,在提升物業服務質量的同時,催生了一批“家門口”的就業崗位,深受村改社區“原住民”歡迎,形成“陽光物業”助力居民轉型融入新模式。
“更新行動”讓“老居民”煥發城市基層治理新活力。針對上世紀建設的家屬院小區佔比近半,且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業覆蓋率低等問題,開展“城市更新”行動,構建“城市煥新”模式,調動“老居民”自治熱情。硬件更新提升居民安全感。完成388個老舊小區、4.8萬戶的改造任務。通過社區領辦公益物業、引入國有物業等形式,227個無物業小區實現物業服務專業化,全市物業服務覆蓋率提升至94.9%。集約化打造鄰裡匯、共樂園等小區黨群服務陣地2.0版本,“跨世紀”小區實現“逆生長”。服務更新提升居民幸福感。針對小區“一老一幼”,依托社區和物業,建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幼中心98個,構建“家社共養共育”機制。常態化開展社區鄰裡黨課、敬老好少年等活動,以老人、兒童兩大群體撬動鄰裡自治新生態。治理更新提升居民獲得感。探索“信義+社會治理”模式,試點推行全民信義積分,將信義積分作為黨員“雙報到”、發現居民身邊榜樣等量化評價的重要依據,引導黨員和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建立近2000人的“聊城二哥”“東昌大姨”熱心市民隊伍,培養選樹“了不起”的居民,“老居民”煥發新活力。
(供稿:中共聊城市委組織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