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山東高密市:以“德鄰黨建”為引領構建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中共高密市委組織部

2022年11月07日13: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動因

山東省高密市位於濰坊市東部,東與青島市接壤,面積1526平方千米,轄3個街道、7個鎮,共有44個城市社區、866個村,全市戶籍人口89.8萬人,常住人口87.7萬,其中城區建成面積約38平方公裡,人口35.2萬余人,其中黨員2.3萬人。

隨著縣域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口結構日趨復雜、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多元文化不斷交織,對城市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是德治建設重視不夠,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高密市場主體有11.7萬余戶,紡織、勞保、機械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多,近年來大量務工人員涌入城市。新居民已佔城市人口63.2%以上,“生人社會”替代了原有的“熟人社會”,同時手機、網絡的普及使居民處於匿名狀態,道德引導教化作用弱化,居民放鬆了自我約束,出現了道德失范現象。二是治理體制機制滯后,城市基層治理存在漏洞。高密的城市社區均由城中村轉型而來,而城區兩新組織多、商住小區多、流動人口多,傳統的方式手段逐漸失效,社區黨組織處於單打獨斗狀態,橫向上與駐區單位聯動不足,縱向上向下延伸不夠。如全市仍有196個無人管理老舊小區,基層自治機制不健全,物業服務不到位,群眾意見較多。三是基層資源力量不足,居民需求難以滿足。隨著城市規模急劇擴大,城區承載的人口大量增加,治理服務任務更加繁重,而面臨存在服務資源短缺、服務能力不足、服務力量薄弱等問題,44個城市社區共有專職工作者494人,人均服務居民達700余人,力量的薄弱,極大地影響了黨組織服務功能的發揮。

為破解道德規范缺失、治理體制不健全、資源力量不足等問題,高密市結合《論語》“德不孤,必有鄰”,創新實踐“德鄰黨建”模式,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樹立“崇德向善、與鄰為伴”價值導向,將“德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作用融入基層治理,構建起“德塑人、網兜底、鄰聚力、制融合”的治理體系。

二、主要做法

(一)全域強化道德建設,鄰裡和諧聯動樹新風。堅持“德塑人”,搭建“德鄰客廳”平台,發揮“好人”調處糾紛、化解矛盾、溝通疏導作用。一是設立“德鄰客廳”,化解矛盾糾紛。在44個城市社區建設了“德鄰客廳”,涵蓋“好人工作室”“有事好商量熱線”“雷鋒益站”等多個功能版塊,選聘道德模范、先模人物等社區“好人”為“德鄰客廳”調解員,小到鄰裡糾紛、家長裡短,大到違建拆除、道路整修等各類糾紛,由社區黨組織牽頭組織,邀請利益相關方到“德鄰客廳”做客,共商解決方案。醴泉街道西關社區西苑小區,因物業提升收費標准,有31戶居民拒不繳納物業服務費,67歲的“德鄰客廳”調解員王秀梅主動當起了物業與居民的“溝通橋梁”,最終31戶居民全部補交了物業費。二是開展“德鄰活動”,拉近鄰裡距離。舉辦以城市社區居委、小區樓院、家庭為參與主體,以互助、互學、互教為主要形式的鄰裡互動活動,展現鄰裡新風尚,倡導文明新主張。密水街道成立鄰裡中心,組織轄區居民開展“串門認親”活動,根據鄰裡互助卡,有的街坊鄰裡串門認人,有的將卡貼在門后,方便隨時聯系。朝陽街道東城社區成立“鄰裡守望”巡邏隊,組織轄區1200余名居民參與夜間巡邏,盡顯“鄰裡情”。今年來,全市共舉辦“廣場舞大賽”“端午粽香”等活動960余場次,營造了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三是傳播“德鄰文化”,營造厚德氛圍。廣泛開展“最美鄰裡”“最美家庭”“身邊榜樣”等評選活動,通過事跡宣講、媒體宣傳、公開欄展示等方式進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弘揚。

(二)全域根植組織體系,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提升。堅持“網兜底”,建立“一網覆蓋、層級管理、末端到戶”的網格管理模式,將重心放在樓棟單元,推動治理更加精准高效。一是健全網格組織。以居民小組或住宅小區為單元,按照300戶左右規模劃分482個社區網格實行統一編碼和管理。將全市現有的黨建、公安、民政、住建等17個重點領域及基層社會服務管理組織的相關職能統一整合,全力推進全要素全科網格建設。推行支部建在網格(小區)上,組建網格(小區)黨支部364個、樓棟黨小組1185個,推選2327名黨員中心戶擔任樓棟長、單元長,構建起“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組織體系。二是充實網格力量。整合安全巡查、環保巡查、食品安全協管等各類工作力量,建立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和多名兼職網格員、派駐執法人員聯動的“1+1+N”網格員隊伍。三是搭建智慧網格。為1063名專職網格員配備“智慧鳳城”移動終端,街道、社區全部安裝點對點視頻指揮系統,各級中心與網格員雙向實時視頻通話、指揮調度等,實現市、街道、社區、網格四級業務聯動。

(三)全域整合資源力量,統籌服務發展增效能。堅持“鄰聚力”,通過組織聯建、活動聯辦、黨員聯管等方式,將轄區單位、個人等“鄰裡”力量橫向關聯。一是把轄區資源凝聚起來。實施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工作制度,吸納768名駐區單位、社會組織黨組織負責人或片區民警、業委會、物業公司中的黨員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共建事項179個。堅持把社會組織孵化作為社區治理的標配,每個社區培育不少於12家,目前全市已成立社會組織聯合會10個,備案社區社會組織2215個、參與人數達1.6萬余人,推動社區治理迸發新活力。二是把黨員隊伍調動起來。組織140個機關企事業單位、8770余名在職黨員干部到居住地小區報到,帶頭擔任樓棟長、單元長,建立“三個一”機制,每季度至少為社區提一個好建議、做一次志願服務、辦一件好事,將在職黨員干部在社區的表現作為提拔使用、晉升職級、評先樹優重要參考依據。三是把新興領域組織起來。依托社區、商圈黨群服務中心打造60處“鳶都輕騎兵”驛站、30處“黨員雷鋒益站”,為快遞外賣等從業人員提供休息、充電、飲水等“3+N”服務,組織12家快遞外賣企業的760余名從業人員到社區報到,擔任社區巡查員,引導新就業群體積極融入城市基層治理。

(四)全域創新制度機制,搭建共治平台強融合。堅持“制融合”,建立黨組織引領下的融合互通、協同聯動、運轉高效的運行機制。一是健全協商議事機制。推行以“居民提事、網格聽事、社區議事、民主定事、協同辦事、群眾評事”為主要內容的“六事”工作法,通過入戶走訪、設置“微心願小白板”“說事點”“聽事角”及召開“我的小區我做主”居民協商議事會、“板凳會”等多種方式,引導居民群眾主動反映生活訴求、矛盾問題和意見建議,將居民反映問題納入街道督辦和行業監管,解決“最后一公裡”治理服務難題。二是健全呼叫響應機制。依托社會治理服務信息平台,橫向聯通全市33個市直單位信息平台,對辦理事項按層級由市、街道、社區三級平台調配轉辦,創新“集—分—研—化—評”五步工作法,從信息收集、分類管理、會商研究等五個方面進行規范。三是健全便民服務機制。堅持把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在小區成立“家和心順服務站”,整合民政、司法、衛健和鎮街、社區人員力量,履行家庭困境救助、家庭教育宣傳、婚姻家庭輔導、矛盾糾紛調解等八項職能,開展“暖心慰問”“暖心課堂”“暖心咨詢”“暖心代辦”四暖服務,讓群眾感受到貼心的溫暖和服務。

三、工作成效

(一)社區德治水平明顯提高,社區環境由“沖突”轉為“和諧”。通過搭建“德鄰客廳”平台、打造“好人家園”,挖掘好人、培育好人、宣傳好人,發揮“好人”化解矛盾、調處糾紛等作用,以此凝聚、感召、影響他人,社區樹立起崇德向善的和諧風尚。

(二)基層組織體系更加健全,工作力量由“薄弱”轉為“堅實”。通過建立“一網覆蓋、層級管理、末端到戶”的網格管理模式,搭建樓面圖(房面圖)數據平台,推動工作重心下沉到樓棟單元,實現了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三)治理融合效應充分顯現,居民服務由“被動”轉為“主動”。通過凝聚“鄰”力量,推行組織聯建、活動聯辦、黨員聯管,將區域內單位、個人等“大鄰”“小鄰”橫向關聯,聚合轄區社會組織、駐區單位和志願者等資源力量,高效組織發動、聯系服務群眾,形成了“好鄰居式”的共駐共建格局。

四、經驗啟示

(一)突出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和核心地位是推動城市基層治理的根本。實踐証明,黨的組織全覆蓋和強大的組織力是我們黨最大的組織優勢。高密市把黨的組織無空白、無遺漏地推進到各類組織、各類人群中去,實現意見在網格內收集、情況在網格內掌握,將基層黨建對接到家庭這一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從而推動了黨的組織網絡和社會網絡的統一。

(二)積極動員群眾參與是推動城市基層治理的基礎。人民是基層治理的主體,要推動居民由被治理者向治理者轉變,真正發揮自治的作用,離不開黨組織的宣傳教育引導。高密市實施的“德鄰黨建”,充分發揮了社區居民的“主人翁”作用,為居民打通了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渠道,搭建了居民參與基層治理的平台,將“德治”與“自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三)健全高素質工作隊伍是推動城市基層治理的前提。基層治理的成效與工作隊伍的素質、能力息息相關,建立一支高素質隊伍是重中之重。高密市建立整合公安、應急、環保、食品安全、網格黨支部書記、志願者等多種力量,所有人員都經過精心篩選和專業培訓,覆蓋居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保障了治理的針對性和精細化。

(四)注重資源保障是推動城市基層治理的支撐。充足的人力、財力、物力保障是基層治理有效實施的前提,應立足於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級的具體情況,集中和統籌可利用的資源為網格治理服務。高密市將社區內的所有資源力量都調動了起來,無論是駐區單位、社會組織還是物業公司、快遞外賣企業,都能力所能及地為基層治理貢獻一份力量。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