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四川成都市錦江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探索“黨建+公園”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中共成都市錦江區委員會

2022年10月26日14: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錦江區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指引,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以及錦江區關於打造“品位錦江·幸福城區”的決策部署,通過“三聖花鄉”景區轉型升級,實現旅游收入2.86億元,產業收入增加60%,居民家庭收入增長40%,商家經營環境、居民生活環境變得更加美麗和便捷。借助旅游業迅猛發展態勢,錦江區堅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天府旅游名縣戰略,將“三聖花鄉”打造成為成都人周末游、全家游、自駕游的首選地為目的,探索“黨建+公園”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實現藝術與生態結合的生態文明“品位”。

一、背景與起因

2003年,在城鄉統籌背景下,區委區政府創新思維,圍繞一三產業互動、助農增收,全力打造了“三聖花鄉”景區,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和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經過17年演變,“花鄉農居”發展漸顯疲態,面臨居民訴求多元、業態單一低端、景觀品質低下、產業效率不高、民心凝聚不強、黨建引領不夠等問題,區委區政府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結合紅砂社區地處中心城區及環城生態帶關鍵節點的實際,於2019年先期推動“花鄉農居”轉型升級,依托景區豐富的生態和文化資源本底,以黨組織為核心,引領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商家、農戶等多元參與,發揮“政府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吸引社會資本多元主體參與”的杠杆作用,初步形成了雅俗共賞、近悅遠來、老少皆宜的社區產業場景,成為“來成都到錦江,推門就是美好生活”的體現地。

二、主要做法

(一)以組織體系為基礎,打造“黨建聯合體”。一是筑牢黨建“壓艙石”。將“支部建在村組”變為“支部建在產業院落、商協會”,成立產業社區綜合黨委1個、院落(商協會)黨支部3個、微型黨群服務站16個、黨員示范崗100余個,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產業院落(商協會)支部+微型黨群服務站+黨員示范崗”五級組織架構。實現旅游黨建全域化,使“黨建觸角”覆蓋旅游業方方面面,確保黨組織服務到每一位游客、商戶及群眾。二是吹響黨員“引領號”。打造產業院落黨員研修班、青年黨員展示平台,開設文化講座、成立綠色讀書會、豐富花鄉農居公眾號、組建產業創新研討興趣班,提升黨員綜合素養。開展黨員先鋒模范行動,激發黨員的活力和創造力,努力把黨的政治、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社區各項工作的動力源,讓黨員凝聚在組織周圍、群眾凝聚在黨員周圍。三是打造社區“百花園”。結合紅砂社區100余戶商家實際,按照“自治、法治、德治”要求,採取形態、業態多樣化並存的方式打造“百花園”,吸納商協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商家、村民、退役軍人、游客等多元主體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由街道、社區干部任組長,社區黨員、商家和居民代表為骨干,吸收網格內在職、退休及流動黨員參與,建立網格服務隊20余個,每個網格負責聯系50余戶居民,重點做好收集民情民意、開展宣傳教育、化解矛盾糾紛、興辦惠民實事等工作。

(二)以主題公園建設為抓手,打造“紅色生態圈”。打造旅游黨建主題公園。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錯落布置了融入黨建元素的標識,讓自然景觀與黨建文化巧妙融合,實現了黨建陣地從室內向室外延伸,教育服務模式由相對封閉向對外開放的轉變,教育服務對象由黨員為主向廣大群眾的普及,營造了“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濃厚氛圍,強化了黨建文化的生命力,營造了“推門就是美好生活”的場景。創建成都首個紅色主題沉浸式體驗基地。立足社區地處環城生態帶、緊鄰萬人小區的地理優勢,將生態涵養、文創孵化等特色,引進文化創意公司改造黨群服務中心,打造3個沉浸式紅色劇本體驗室,探索黨員教育新模式。創新特色主題活動。以“花香變花鄉傳承田園鄉愁,農居變故裡升級最美文創孵化地”為理念,打造“永不落幕的光影秀”等7大主題活動,全面推廣“三聖花鄉”旅游IP。依托“紅砂大講堂”,舉辦黨史學習宣講、大運會“蓉火”設計揭秘等主題活動,以知乎城市空間為載體,提供5G直播、花藝培訓等服務,開展“跟著黨旗游花鄉”游學活動,讓可感、可觸、可及的黨群活動進一步擴大“花鄉”品牌影響力。

(三)以利益聯結為核心,打造“產業共同體”。堅持黨建引領,助力社區、景區“兩手抓、同步推”,促進居民、商家“我家在景區、景區是我家”意識共建,以農房、集體資源、景區生態為媒介,通過完善行業規范、居民公約、智慧建設,建立良序友善、宜居宜業社區共同體。一是規范運營管理機制。成立社區產業黨建聯盟,將支部建在產業上,聚合“三大產業”協會黨支部力量,建立“1+1+N”議事協商機制,創新“景區+居民”多元利益構建政企社民“四方共治”機制,完善景區業態指導、新入駐項目會審、統一農房租賃、管理運營、商戶退出等9個方面工作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二是創建問需於民制度。通過定期座談交流、入戶走訪、專題調研等方式充分問計於民,共同制定《“三聖花鄉”轉型升級總體策劃方案》《“三聖花鄉”景區形態導則》,確保社區與居民的目標一致。三是創新融合發展模式。打破社區行政邊界,由6個涉農社區組建商管公司,構建“商管公司+企業商家+農戶”經濟利益體,通過“替農戶算賬”,對片區內的農房進行統一收儲、對外招商。通過政府投入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新引進文化創意、精品民宿、都市康養等新業態,以“場景營造+產業植入”補鏈強鏈。

三、反響與成效

(一)民生改善,促進經濟發展。通過整合農房、閑置土地資源,使農房和集體土地租金上漲30%以上,新增就業崗位200余個,帶動三聖片區居民100余人就近工作。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約10億元,吸引文化創意、精品餐飲等90余家企業入駐,帶動180余家個體戶轉為公司化經營,打造滿村等產業院落7個,引進文創、民宿93家,培育花創花藝14家,引進500萬元以上公司30余個,使產業層次全面提升。

(二)場景升級,擦亮金字品牌。場景美化提高了社區品質。實現從“涉農社區”到“城市社區”的轉變,形成了白澤、水景廣場等網紅打卡地和戶外體驗空間共17處,使紅砂社區成為雅俗共賞、近悅遠來、老少皆宜的旅游目的地,富民強區的高品質公共空間。通過建立景區大數據中心、物聯網系統、監測系統、應急處理等智慧平台,解決了景區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交通梗阻、防汛、環境監測等難題,突破傳統人為治理的瓶頸。通過智慧平台建設可有效實時監測景區情況、調度處理突發事件、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形成閉環式管理,實現景區精准服務,提升游客互動體驗。

(三)生態提質,守住社區本底。紅砂社區遵循“人城產”邏輯,以產業社區建設聚人引流,塑造功能布局均衡、產業特色鮮明、空間尺度宜人、人城境業和諧的公園社區形態。致力於營造可進入、可感知、可參與、可欣賞、可消費的公園城市社區場景,推動公園綠化空間與花卉、餐飲、文創等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守護良好生態本底。“花鄉農居”通過“兩拆一增”行動,新增開敞綠地5萬平方米,各類生態空間佔比80%以上,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之間的和諧轉換。通過“替農戶算賬”,對片區內的農房進行統一收儲、對外招商,實現收儲農房108戶,新增房屋租金收入600余萬元,成功推動生態價值創新型轉換。

四、經驗與啟示

(一)組織引領是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的核心之舉。在區“轉型升級工作指揮部”一線辦公督促指導下,有力有序推動景區轉型升級。策劃規劃先行。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景區產業規劃導則》《景區形態導則》《景區總體策劃方案》,因勢利導,形成重大事項聯席會議、轉型方案聯合審核、重大問題多方聯動協調解決等工作機制,引導企業商家轉型升級,促進形態、業態、生態、文態有機融合,助推產業發展。

(二)創新機制是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的重要路勁。社區的發展和繁榮,根本動力在於先進理念引領和優秀團隊帶動。引入熹微視界文化傳播公司,從“互聯網+”的思路出發,統籌實施公共空間維護管理、線上品牌營銷、商戶運營管理等。創新運營模式。打破社區行政邊界,由6個涉農社區組建商管公司,盤活景區集體資產資源,帶動村民就近就業,壯大集體經濟組織,形成“社區+景區+商管公司+行業協會”經營服務模式和“商管公司+企業商家+農戶”經濟利益體,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既解決資金來源,又促進參與多元性形成,共同推動社區發展治理。

(三)多元參與是生態價值轉化的重要引擎。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邏輯、專業化運營”理念,破除政府補貼提升改造的傳統模式,激發市場主體作用。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