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組織部
2022年09月29日19: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園區、進社區、進校區,楊浦有效發揮“三區聯動、黨建聯建”優勢,深度挖掘區域內復旦、同濟等高校人文資源和上海市委宣講團等專家優勢,依托嗶哩嗶哩等互聯網企業黨組織平台和傳播優勢,於2018年打造“大家微講堂”項目。
一、背景與起因
(一)思政引領新要求催生出思政工作新思考。楊浦區必須著力解決好“向誰講思政、由誰講思政、如何講思政”的問題,“向誰講思政”,就是要把重點聚焦在廣大黨員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年一代身上,引領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由誰講思政”就是要突破思維局限,打開想象空間,更多地把目光瞄准區域高校名師、科創帶頭人、城市設計師等,發揮這些“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如何講思政”,就是要把握信息化時代飛速發展新趨勢,順應廣大黨員群眾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突破傳統思政課程授課方式和傳播渠道,建立更生動、更多元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二)區校聯動新發展提供著思政工作新資源。楊浦區域范圍內有9所高校,人文資源豐富。而隨著“三區聯動、黨建聯建”不斷推向深入,為進一步統一思想、凝集共識,整合思想政治工作資源奠定了基礎。從日常調研看,高校師生有“融入社區開展實踐研究”的需求,社區群眾有“親近校園接受人文熏陶”的需求,彼此的需求也恰恰是回應彼此需求的要素資源。為此,楊浦廣泛開展區校黨建聯建,進一步挖掘各自核心需求和優勢資源,深化拓展合作。“大家微講堂”不僅充分挖掘了高校的科教資源、智力資源、人力資源,還使高校優質資源走出校區“破圈融合”,在社區、園區更大平台上輻射放大。
(三)基層黨建新實踐衍生出思政工作新課題。《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出台以來,以思想政治建設為引領,探索城市基層黨建新路的新實踐,其關鍵在於把握時代規律,推動創新發展。楊浦抓好后繼有人根本大計,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將黨史黨性黨風黨紀教育“置頂”安排,引導黨員干部和區域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大家微講堂”除了致力於深度挖掘高校豐富的思政資源外,還注重發揮阿基米德FM、東方網及區域內嗶哩嗶哩彈幕網等平台的傳播優勢,以及各級黨建服務中心、濱江黨群服務站點等廣泛發動黨員群眾的陣地優勢,為貼近區域經濟發展、貼近群眾生活、貼近社區、園區、校區實際的思政教育精品課程擴大受益面,形成強磁場,筑牢了堅實的基礎。
二、做法與經過
(一)以需求為要,建立“講堂+社區”思政教育師資隊伍。針對園區、社區黨員群眾“解疑釋惑”的需求,因人制宜建立“大家微講堂”師資隊伍。一是建立需求雙向配對機制。建立高校需求、社會需求雙向配對機制,建立高校思政、人文“大家”資源清單,並從中遴選出“大家微講堂”名師。二是建立社區政工師制度。在雙向對接基礎上,建立社區政工師制度,聘請高校思政、人文“大家”與區域內各街道結對擔任社區政工師,共建區校“社區智庫”。結合社區政工師的專業領域、研究方向,指導基層黨建、社區黨校、小區規劃、樓道美化等項目。
(二)以內容為王,策劃“基本+創新”思政教育內容形式。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推動網絡思政教育內容形式策劃再創新。一是全方位調研,形成話題清單。依托嗶哩嗶哩彈幕網平台,進行“大數據分析”,全方位征集“大家微講堂”話題,探索由“灌輸式”向“啟發式”“參與式”“共情式”思政教育模式轉變。尤其注重把握每季“大家微講堂”“第一課”與“願景圖”的關系,始終帶著政治責任學、帶著歷史使命學、帶著問題導向學、帶著恆心毅力學。二是全過程策劃,打造網紅黨課。探索“劇場式+追劇式”新模式,用嘉賓訪談、情境呈現、漫談演繹等更生動的授課方式,增強思想引領性和受眾黏合度。2021年,“大家微講堂”品牌深挖黨史“富礦”、細品百年“風味”、篤行不怠“趕考”,推出“百年黨史大家說”系列思政課,首講《如今的盛世繁華如你所見》,楊浦區80后、90后干部帶來自編自演的劇說黨課,通過初心啟航、矢志報國、舊貌新顏、錦繡濱江四個篇章,講述一家四代人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故事,為全區黨員干部獻上一場深入人心的精神大餐。
(三)以載體為基,拓寬“線上+線下”思政教育傳播路徑。利用互聯網傳播即時性、互動性、可視性特點,不斷加深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影響。一是線上網絡直播互動。利用互聯網傳播“短、平、快”特點,以網絡、手機APP為重要傳播渠道,以“單節課不超過50分鐘,互動時間不少於20分鐘”為模式,開展現場互動式教學,在阿基米德FM、嗶哩嗶哩視頻網、東方網等平台同步上線直播。二是線下黨建陣地凝聚。以區黨建服務中心、楊浦濱江黨群服務旗艦站為宣講主陣地,在12個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立“社區政工師工作室”,在樓宇園區、網紅地標、睦鄰中心等設置“大家微講堂”直播分會場,為開展屬地化服務,以陣地建設服務黨員群眾、凝聚人心奠定基礎。
三、成效與反響
(一)拓展了思政工作的新外延。“大家微講堂”項目是楊浦與復旦、同濟等區域內高校、阿基米德、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台合力推動的成果,是促進“三區聯動、黨建聯建”由工作融合、感情融和向思想融合、文化融合的一次重要轉型升級。通過“大家微講堂”,進一步健全完善了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強化了政治引領、思想引領作用,對校區、園區、社區黨員青年及B站“90后”“00后”用戶產生了積極影響,進一步幫助青年育志氣、強骨氣、蓄底氣。
(二)弘揚了思政課程的正能量。“大家微講堂”著眼“時間的跨度”“空間的廣度”“實踐的寬度”和“時代的氣度”,融合好“顯性課”與“隱性課”,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樂為、敢為、有為。“楊浦濱江向水而生”“大數據的‘圓’與‘缺’”“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最新進展及感染防控”“創新創業繪就人民城市新畫卷”“‘兩萬戶’的城市更新”等話題引發熱議,為最大限度集聚社會正能量提供了新載體。
(三)鞏固了思政教育的新陣地。“大家微講堂”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在社區黨員群眾中的深入傳播,切實做實做強了社區黨校這一紅色陣地,促進了黨內教育多元化、豐富化的成果展現,進一步探索了黨員教育管理新方式。通過與嗶哩嗶哩等互聯網企業的深度合作,深化推動了互聯網企業黨建,拓展完善了就地服務、就地培育、就地成長、就地公益“四個就地”和區職能部門牽頭帶領產業鏈、產業鏈上示范帶動下游的“雙帶”工作內涵,擴大了黨的組織覆蓋、工作覆蓋,共同打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
四、經驗與啟示
(一)順應時代新要求。隨著楊浦科創雙創氛圍日益濃厚,出現了包括創新創業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新媒體從業人員等新生代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催生了商務樓宇、各類園區、互聯網業等新的組織形式,其中的青年思想活躍、自主意識強。區委精確推動高校教師主動擁抱科創新領域,為青年釋疑解惑,引導年輕人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做到知識上解渴、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壓。人是追求思想的,也是喜歡生動的。把枯燥的理論講生動,就要有立體思維,善於在橫向上塑造畫面感,能夠在縱向上彰顯時代感。楊浦打破固定思維,整合區域資源,邀請高校名師大咖,豐富話題內容,通過直播、彈幕、互動、情景等方式拓展傳播渠道,打造青年喜聞樂見的“網紅思政課”。
(二)開創思政課程新實踐。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的現實,我們必須用好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傳家寶”。楊浦著力使區校資源相整合,落實專人定向聯系復旦、同濟等區域內高校,和高校建立教師遴選機制,聘請名師擔任社區政工師,為推動思政、人文進社區、園區,回應好雙方需求做好充分資源儲備。著力使老師“想講的”和年輕人“想請來講的”相契合。深入高校,了解師生在融入社區方面的需求,梳理建立“高校師生社區行需求清單”。並結合調研,多方征集“大家微講堂”話題,建立黨員群眾普遍關注的“話題”清單。在此基礎上,會同社區政工師反復研討,請高校人文、思政“大家”結合自身研究方向、興趣所長,認領“話題”確定“選題”清單。
(三)拓展區域化黨建新平台。思政課不是組織、宣傳部門的“獨角戲”,而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未來,關系黨的百年基業薪火相承的重大歷史課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大家微講堂”用好社會“大課堂”,整合各方資源,助推區校、街系合作新實踐,實現高校優質資源、科技成果在社區、園區等更廣范圍輻射溢出,除此之外,還特邀東方網、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等擔任“特約UP主”,共同探索創新網絡思政課程“IP化”設計,不僅深化拓展了黨建工作的“朋友圈”,而且逐步建強了區域化黨建聯盟的聯系紐帶,助力楊浦黨建工作平台更大、視角更廣、融合更深,奏響萬眾“大合唱”。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