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市湖濱街道黨工委
2022年09月26日16: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與起因
湖濱街道位於石獅市中心城區,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居民群眾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差異性特征,原有簡單性的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群眾不滿意的更多是小區垃圾亂扔、車輛亂停、私搭亂建,群眾更需要的是孩子放學有人照料、矛盾糾紛有人化解、鄰裡活動有人組織等。
基層黨建要做到社會發展到哪裡,群眾需求在哪裡,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裡,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裡。聚焦居民所求所盼,湖濱街道扎實開展“好支部、好鄰裡、好生活”近鄰善治街區建設專項行動,從群眾實際需求出發,通過推進組織與組織近鄰共建、組織與居民近鄰守護、居民與居民近鄰互助,最大限度發揮組織優勢、服務功能,切實解決群眾“最后一米”的難點痛點問題,用有溫度的黨建帶來有質感的幸福,譜寫“黨建引領,近鄰湖濱”的新篇章。
二、做法與經過
1、強組織,打造好支部。在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基礎上,從抓街道社區向抓小區、街巷、樓棟延伸,做到“有黨員的地方就有黨組織,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一是堅持整體推進。分類推進黨組織設置,對有物業管理、條件成熟的小區,成立小區黨支部,實行居民黨員“直管”、在職黨員“雙管”、流動黨員“托管”﹔對無物業管理的、未建立黨支部的老舊街巷小區、散居樓棟,推行“兩長一員”(黨員街巷長、黨員樓長、紅色網格員)制,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家庭戶”的組織架構,將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到群眾家門口。二是堅持重點突破。把“堅持黨的領導”等黨建內容100%寫進居民公約,並推動寫入業委會章程、小區規約等,明確黨組織主導社區配套組織及小區業委會、業主監事會等組織的籌備成立、換屆改選及人選把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對轄區各類組織和工作的領導,發揮好黨組織把方向、謀大局、抓關鍵的作用。實行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物業企業、業委會交叉任職,推動47名符合條件的黨員業主、社區“兩委”成員通過法定程序兼任業委會成員、物業質量總監,把“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打造成近鄰黨建重要力量。三是堅持區域共建。採取“一對一”“多對一”等方式,推動社區小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商務樓宇、商圈市場、兩新組織等各類黨組織簽訂結對共建協議83份,組建廣覆蓋、多元化、開放性的區域黨建聯盟,每季度至少召開1次黨建聯席會議,共商要事、共解難題、共促發展。如,針對居民群眾反映停車難問題,仙跡社區黨支部及時召開黨建聯席會議,研究盤活改造閑置場所,新增停車泊位95個,並在停車場入口處配套建設口袋公園,既緩解群英中路交通擁堵問題,又惠及周邊居民及道路兩旁的商鋪,增加集體收入逾20萬元/年。
2、重共治,打造好鄰裡。著力打通城市治理末端落實渠道,做到“小事不出街巷,大事不出社區”,讓居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社區網格有方。按地緣型(以街區巷道、道路河流自然地域劃分),單元型(以商業住宅小區、封閉居民小區劃分),單位型(以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家屬聚居區劃分)和綜合型(以集居住、商務、文化等不同功能特點劃分)等不同類型,將全街道劃分為83個網格,創新推行“1+1+N”(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網格黨員為骨干,社區工作者、居民代表、志願者、駐區單位等多元群體為支撐)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法,把治理資源下沉到網格一線,社區90%以上的工作通過網格得到快速完成,廣大居民稱贊“黨建網格化,服務不漏網”。二是街巷力量延伸。從熟悉街巷樓棟民情、群眾基礎好、認可度高的街道社區黨員干部、在職黨員住戶、駐區單位黨員中選聘黨員街巷長68名、黨員樓長126名、紅色網格員149名,並在街巷、樓棟等顯眼位置設置公示牌,公布“兩長一員”的姓名和聯系方式,主動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方便居民群眾聯系。如,疫情防控期間,充分發揮“兩長一員”的“路熟臉熟”優勢,對轄區行動不便的老人、孕產婦、重症患者、殘疾人等提供上門採核酸服務,做到封控不封情、隔離不隔愛。三是小區厝邊搭台。推行“兩議兩評兩公開”工作機制,由小區黨支部牽頭搭建各類群體共同參與的睦鄰議站、共建理事會等民主議事協商平台,及時化解裝修噪音、花圃種菜、小區遛狗等矛盾糾紛,切實提升小區管理服務水平,打造“黨建引領、鄰裡相親、互幫互助、和諧友善”的“好厝邊”小區黨建集群。如,針對居民反映的裝修噪音、建筑垃圾裝運等問題,龍福小區黨支部立即啟動協調議事機制,動員業主將裝修時間安排在非休息時段,並由物業公司指定一塊公共區域用於堆放建筑垃圾並定期清理,事件得以圓滿解決。
3、優服務,打造好生活。堅持重心下移,建成10個集議事辦公、便民服務、文體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和“黨建+”鄰裡中心,分類引進服務業態,不斷優化“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6項服務功能,打造“宜業、宜居、宜游、宜養、宜學”的“十五分鐘便民服務圈”。一是做細行政服務。在提供群眾高頻需求的基本行政服務基礎上,梳理明確45項幫代辦服務,設立24小時便民服務自助終端機,通過推行錯時延時服務、預約服務和“一窗受理”“一站辦理”“一次提交”“一次辦結”等服務機制,暢通電腦端網上辦、手機端掌上辦、服務大廳一窗辦、社區幫代辦等多種服務渠道,讓“服務多下沉、群眾少跑腿”。二是做優市場服務。精准掌握社區黨員群眾需求,整合共建單位力量,以黨群服務中心和“黨建+”鄰裡中心為主陣地,完善醫療、文體、康養、生鮮等城市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並引進養老托幼、殘疾人托養、家政服務等優質第三方資源,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專業、便捷、舒心的服務。如,新湖社區黨委緊盯“老”和“少”兩個民生關鍵點,創建全市首家兒童綜合服務工作機構、開辦老人餐廳,不僅深得老人好評和兒童歡迎,也消除了青壯年群體的后顧之憂﹔長福社區的自強自立殘疾人服務中心不僅提供“零支付”托養服務,還提供殘疾人就業培訓,幫助殘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會。三是做實志願服務。成立由社區黨員干部、“兩長一員”、在職黨員、物管人員、熱心居民等組成的“紅色幫幫團”,根據居民需求和幫幫團成員優勢特長,組建文化營造、老齡服務、醫療保障、法律咨詢等4支服務小分隊,採取“定時間、定內容、定人員、定對象”方式,上門為居民群眾提供“鄰”距離服務,累計常態化開展各種志願服務活動200多場次。
三、成效與反響
“好支部、好鄰裡、好生活”近鄰善治街區建設專項行動開展一年多來,獲得了廣大黨員群眾的認可,“無事常聯系、有事共商量、鄰裡一家親”的氛圍蔚然成風。其成效主要體現在:
1、組織聚鄰裡。“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家庭戶”的穿透式扁平化組織體系,不僅是工作力量的下沉,更把工作力量和服務資源投送到千家萬戶,變“陌生人社會”為“熟人社會”。街巷、樓棟的顯眼位置隨處可見“兩長一員”公示牌,網格服務治理也隨時可見“兩長一員”的身影,黨建的引領作用越來越凸顯,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兩長一員”主動當好抗疫一線“排頭兵”,讓群眾時時都能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
2、治理到末端。通過“兩長一員”經常性入戶走訪、面對面與群眾談心交心,建設網格民情接待站、街巷紅色驛站、黨員樓長工作室等平台及時化解居民群眾、企業商戶、游客顧客等各類城市主體遇到的煩心事、揪心事,讓居民群眾在家門口就有說事評理的地方,不僅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而且極大提高了居民群眾參與治理的熱情,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做到“小事不出街巷、大事不出社區”。
3、服務在身邊。通過建立以社區、小區黨支部為主渠道的資源投入模式,廣泛凝聚轄區駐區單位、商務樓宇、商圈市場、兩新組織等各類黨建主體力量,切實推動各項政策、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資源向居民家門口延伸,服務群眾的供給側得到有力保証。如,玉湖社區黨委聯合共建單位市老干綜合第一黨支部成立玉湖社區黨員志願服務隊綠葉小組,充分發揮退休老黨員的個人特長和優勢,著力優化孩子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思想情感環境等,營造“鄰裡和諧、成長互助”的良好氛圍,傳遞大家庭的溫暖。
四、經驗與啟示
1、延伸黨建觸角是基礎。城市基層治理類型多樣、主體多元、訴求復雜,要在城市治理中把工作做細,就必須激活鄰裡紅色細胞,在最基礎的群眾工作單元中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把黨的工作覆蓋到戶到人,織密社區、網格、街巷的點線面,繡出精細的大治理。
2、根植群眾需求是關鍵。推行近鄰黨建工作,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在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上下功夫、求實效,做到需求在末端發現、服務在末端開展、問題在末端解決,讓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3、整合鄰裡資源是重點。要充分發揮黨在統籌社會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推動各行業各領域資源融合互通、共建共享,才能有效應對鄰裡服務主體、服務需求、服務對象多元化這一實際,從一般化服務轉向精細化服務,讓黨群服務中心和“黨建+”鄰裡中心真正成為群眾“有事想得到、辦事找得到、沒事想去聚、有難靠得住”的溫馨家園。
五、探討與評論
“好支部、好鄰裡、好生活”近鄰善治街區建設專項行動,主要有4個特點:一是突出黨建引領這一根本要求,推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從抓街道社區延伸到抓小區、街巷、樓棟,打通組織壁壘,打破區域內黨組織的封閉狀態,把黨的工作覆蓋到戶到人,使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落到實處。二是突出整合資源、近鄰共建這一方法,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從行政管理轉向基層治理,把城市各領域黨組織組織起來,把各類資源整合起來,把蘊藏基層的各種力量凝聚起來,促進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同頻共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三是突出人民至上、為民服務這一導向,將社區服務從一般化轉向精細化,精准對接居民服務需求,解決好他們“急難愁盼”的問題,提升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突出以人為本、守望相助這一主題,通過開展鄰裡活動、培育鄰裡文化、密切鄰裡關系等措施,引導居民走出家門、相互交流、增進感情,增強居民自治意識和家園歸屬感,讓“鄰裡一家親”蔚然成風。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