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牢牢守住人民的幸福

——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業工作述評

祖任平

2022年09月22日10:0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不斷擴大就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推動勞動者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對於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權、發展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從“統包統配”就業制度,到“三結合”方針,再到積極就業政策,就業方針政策始終與時俱進,有力有效化解了不同時期的就業突出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不斷豐富發展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我國就業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

十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300萬人,調查失業率總體低於預期控制目標。8000多萬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水平保持穩定,農民工總量增至2.9億人,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牢牢托舉著億萬人民的美好生活,有力支撐經濟平穩運行、社會和諧穩定。廣大人民滿懷信心、意氣風發,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創造美好生活中邁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這份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單,來之不易、溫暖厚重。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標志著我國就業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

就業是世界性難題。中國勞動力數量多,城鄉二元結構特征突出,又處於轉型升級的特殊階段,勞動力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就業問題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解決就業問題是一項長期的重大戰略任務。

就業是永恆的課題,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任何時候都要抓好。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黨的十八大閉幕后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殷殷深情道出人民群眾對“更穩定的工作”的期盼。在多個重要場合、調研考察中強調,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推動就業支持體系不斷完善,深刻指明就業工作的重大戰略、政策取向。在調研考察中一次次重要指示,一份份牽挂叮囑,飽含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深厚真摯的人民情懷和為民造福的價值追求。

思想的陽光照射在實踐的園地,就會產生強大的物質力量。人社部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就業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在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中的職責使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抓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為市場主體減負穩崗,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就業擴容提質﹔抓創業帶動就業,持續優化創業創新環境,加大對初創實體幫扶力度,完善用工和社保政策,支持靈活就業健康發展﹔抓重點群體就業,分類幫扶、精准施策,多元化的幫扶體系為各類群體就業創業提供支持﹔抓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勞動者技能素質明顯提高,提升就業質量、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抓就業服務質量提升,就業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抓勞動者權益維護,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體制機制基本形成。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十年來,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改變,2021年城鎮就業人員佔比達到62.7%,第三產業成為就業最大“容納器”﹔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工資水平不斷提高,2021年城鎮單位人員工資較2012年翻了一倍,權益保障不斷完善﹔重點群體就業平穩,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成效明顯,技能勞動者總量增至2億人以上﹔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年均為數千萬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提供服務支持。

“外出務工瓦吉瓦(彝語:很好)!沒有政府的幫助,我們靠個人,很難走出大山。”四川涼山州貧困戶木乃爾堵在人社部門組織下來到廣東佛山工作,全家再不用守著薄田度日。“我通過了面試!”在人社局“就業紅娘”牽線下,來自吉林“零就業家庭”的畢業生方明明找到了如意崗位。從天南到海北,從車間到樓宇,億萬勞動者端牢“飯碗”,向著美好未來進發。

(二)

廣西柳州“熬煮一碗螺螄粉”,做成特色產業大文章,產業優勢轉化為就業優勢,全產業鏈創造30多萬個就業崗位。甘肅隴南積極培育電商經濟,以產業帶動就業、以就業推動產業,全市網店達1.4萬多家,28萬多人穩定就業。

廣泛開發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是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關鍵。以百姓心為心,以人民福為福。人社部門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積極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有力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

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推動就業崗位擴量提質。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納入宏觀調控體系,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拉動就業、惠及民生。健全宏觀政策聯動機制,推動產業、財稅、金融、貿易等政策圍繞穩定和促進就業綜合發力,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形成良性循環生動局面。實施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專項行動時,同步評估對就業影響,同步制定涉及勞動者的分流安置方案,牢牢守住了不出現規模性失業風險的底線。

強化創業帶動作用,放大就業倍增效應。放寬市場准入限制,簡化立項、審批和辦証手續,打掉一個個創業道路上的“攔路虎”。加大稅收優惠、創業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創業培訓等政策實施力度,支持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和園區建設,創業更便利,創業者輕裝上陣、加速奔跑。持續舉辦“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就業創業服務展示交流等“雙創”活動,燒旺創新創業之火,點燃創業激情和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場主體總量從2012年底的5494.9萬戶,增長到2021年底的1.54億戶。創業成為帶動就業的源頭活水。

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拓寬就業“蓄水池”。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積極開發新職業,發布新職業標准,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釋放出數量龐大的就業崗位。推進職業資格“放管服”改革,分七批取消70%以上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建立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實行清單式管理,靈活就業障礙進一步掃除。指導各地因地制宜設立勞務市場或零工市場,強化對靈活就業人員就業服務、勞動權益和基本生活保障,筑牢保障網,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2019-2021年),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三年累計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8300萬人次,勞動者穩定就業和轉換崗位的能力不斷增強。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讓新入職員工接受高質量崗前職業技能培訓迅速上手,讓轉崗員工達到“轉崗即能頂崗”。廣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每年參與競賽人數達到上千萬人次,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深扎心底,技藝砥礪精進,更多人在“好就業”的基礎上實現“就好業”。

(三)

就業穩,民生才有保障,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有支撐。穩就業關鍵在穩市場主體。近年來,面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等影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黨中央、國務院把就業工作擺在“六穩”“六保”首位,人社部門堅決貫徹落實,以緊鑼密鼓的措施助企紓困,實現了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空前力度應對“非常之疫”。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部署實施了力度空前的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等政策,全年共為企業減負1.54萬億元。在抗擊疫情和助推復工復產中,人社部門發揮職能優勢,推出企業吸納就業補貼、延長高校畢業生報到接收時間等政策,為企業減輕了負擔、為返崗勞動者和高校畢業生吃了定心丸。24小時調度保障重點企業用工,“點對點”對接幫助農民工返崗復工。有的人社干部一天打上百個長途電話對接崗位,有的不停走村入戶摸排人員信息,全程服務護送務工人員返崗,為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

持續加力,一攬子政策扎實穩經濟保民生。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企業在崗位在,就業就在。今年以來,“降緩返補”穩崗政策應出盡出、落實落細,全力助企紓困解難。“降”,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政策,1—7月為企業減負超過1000億元﹔“緩”,對餐飲等5個特困行業和通用設備制造等17個行業的困難企業,以及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生產經營出現暫時困難的所有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階段性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返”,提高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標准,1—7月共向667萬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資金397億元﹔“補”,落實培訓補貼、社保補貼等鼓勵企業吸納就業補貼政策,1—7月共支出各項就業補貼資金542億元,新增失業保險留工補助政策,政策實施三個月以來向291萬戶企業發放補助資金135億元。真金白銀的支持,幫助企業渡過暫時性困難。

打通“最后一公裡”,加快釋放減負穩崗政策紅利。穩就業越緊迫,越要雪中送炭。人社部門實施政策落實“快辦行動”,多地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和留工補助“免申即享”,數據比對、自動撥付,大大提升了中小微企業受益率﹔成立助企專班、設立服務專員,上門送政策送支持,力促惠企政策應知盡知、應享盡享。“賬上突然多了一筆錢,說是失業保險費返還,太給力了!”“公司用穩崗資金辦了20多期培訓班。”政策找企、及時落地,給企業帶來了“及時雨”。

市場主體“青山常在”,就業才能“綠水長流”。穩就業,保住萬家燈火,呵護幸福生活,也讓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更沉穩、更堅實。

(四)

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是勞動力市場主體。穩住了重點群體,就穩住了就業基本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持續改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重點群體得到更好的保障。人社部門分類幫扶、精准施策,構建多元化的幫扶體系,千方百計幫助重點群體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全力穩住就業大局。

多管齊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不斷豐富。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關系民生改善、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從2012年680萬人,到2022年突破千萬大關,高校畢業生數量持續攀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中辦、國辦印發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專設青年就業篇章,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千方百計幫助他們就業創業。人社部門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以“四個強化、一個簡化”,竭盡全力為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提供支持和幫助。強化政策支持,鼓勵企業更多吸納就業,2022年,為鼓勵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從失業保險基金列支,實施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拓展基層就業空間,實施“三支一扶”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支持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多方拓展就業渠道。強化招聘組織,打造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平台,提供職業指導、崗位推薦、職業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強化困難幫扶,“一人一策”幫扶未就業的困難畢業生,就業啟航計劃幫助長期失業青年盡快就業。強化權益維護,保障合法就業權益。簡化就業手續,取消公共機構就業協議書簽章,取消畢業生到公共機構辦理報到手續,延長檔案轉遞和落戶辦理時限,方便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

靶向施策,農民工就業總體穩定。農民工是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人社部門用好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兩條渠道,持續推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增收。“春風行動”不打烊,持續為農民工求職牽線、為企業用工搭橋。勞務協作不斷擴容升級、優化服務,越來越多的鄉親“有活干、有錢賺”。加強勞務品牌建設,形成了天鎮保姆、化隆牛肉拉面師、紫陽修腳師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行業特征、技能特點的勞務品牌,手持“就業名片”的鄉親成了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

“不讓一家受寒,方為天下之暖”。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在脫貧攻堅戰中,人社部門堅持外出務工與就近就業兩大方向,強化就業服務、職業培訓、權益維護,全力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貧困勞動力的務工規模從2015年的1227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3243萬人,三分之二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脫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人社部門繼續加力,延續拓展脫貧人口就業幫扶的政策措施,今年上半年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已經達到3223萬人,千千萬萬家庭鼓起了“錢袋子”。

為困難群體就業筑牢最后一道屏障。幫扶困難人員就業,關系群眾冷暖,關系民生底線。年紀大、技能低、身患殘疾等困難群體就業的“難點”,正是人社部門精准施策的“靶點”:對困難人員就業創業、提升能力給予稅費減免和資金補貼等有力支持﹔日常援助與集中援助相結合,為困難人員制定“一對一”幫扶方案,持續舉辦就業援助月活動集中幫扶﹔對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穩妥推進去產能職工安置,動態跟蹤幫扶退捕漁民安置,促進轉崗再就業和轉產就業。十年來,累計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5501萬人,幫扶困難人員就業1768萬人。

(五)

湖北省“23℃就業服務”、上海“樂業上海”公共就業服務、山東“就好辦”公共就業服務……一個個閃亮的服務品牌,見証著就業服務不斷提質,標注著就業治理效能的提升。

就業服務是穩定擴大就業、化解摩擦性失業的重要手段。就業事項辦理速度和體驗,關聯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關系到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人社部門堅持把就業服務與“放管服”改革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機制作用,提升服務水平和效率,把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更好落到實處,讓勞動者有了更好的體驗、獲得更高的幸福指數。

筑牢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普洒陽光雨露。構筑起覆蓋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的五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廣泛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服務。打造智能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平台,推進智慧化服務,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組織開展系列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春風行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等貫穿全年不斷線,各級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年均為8000萬人次勞動者、5000萬戶次用人單位提供招聘服務。打造過硬服務隊伍,實施公共就業服務人員能力提升計劃,一線窗口開展全員練兵比武,努力做到“一口清”“問不倒”,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

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擴大市場化服務供給,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基本形成,求職、招工不用兩頭跑。持續簡政放權,最大限度簡化人力資源服務許可,全面推行告知承諾制,加大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長效機制初步形成,維護了公平有序的環境。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培育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類主體在競爭中蓬勃發展。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有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5.91萬家,成為促進市場化就業的重要支撐力量。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就業穩定和就業質量提升。人社部門完善勞動法律制度體系,全面落實勞動合同制度,積極推進集體合同制度,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規范企業用工行為,深入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企業關心關愛職工、職工愛企愛崗的和諧文化理念深入人心。金牌勞動關系協調員、調解組織成為職工信賴的“娘家人”,在勞動爭議調解中穿針引線﹔千名青年仲裁員志願者聯系服務萬家企業,從源頭上減少勞動爭議發生﹔健全省市縣三級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網絡,系統施治全力“護薪”,“黑名單”制度形成震懾,幫助農民工及時領到工資……硬核舉措與貼心服務並舉,為勞動者有更穩定的工作、更公平的就業環境、更可靠的權益維護營造了良好生態。

“崗位信息送到家門口,溫暖!”“勞動爭議得到及時化解,點贊!”群眾滿意,就是服務的動力﹔群眾的笑臉,就是最美的風景。

(六)

回眸十年,我國就業促進工作交出一份溫暖厚重的答卷。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人社部門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始終做到“兩個維護”的充分彰顯,是廣大人社干部持之以恆不懈奮斗的歷史擔當。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十年堅韌前行,留下彌足珍貴的經驗啟示。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証。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立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從全局高度出發,加強組織領導,調動各方面力量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創新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並置於宏觀層面。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組織、制度優勢,特別是積極應對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沖擊影響,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之首,援企減負穩崗擴就業,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社會機構和勞動者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了就業形勢總體平穩。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隻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才能把穩就業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更加牢靠、更加有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做好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業是勞動者增加收入、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基本前提,是民生的頭等大事。我們黨始終堅守人民立場,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緊扣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創業,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著力解決群眾就業急難愁盼,更好回應人民現實需求,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就業優先導向。這是做好工作的重大戰略政策取向。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學制定實施就業方針政策,是對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的深刻把握。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把發展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立足於推動經濟增長,廣開就業門路,壯大市場主體增加就業,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使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成為拉動就業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實現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確保就業工作行穩致遠。

堅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的工作思路。把堅守民生底線擺在第一位,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力穩就業、防失業、促就業,用心用情用力兜住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突出就業領域重點群體、重點問題、重點環節,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結合發展形勢任務,針對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從重點解決總量和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到解決總量問題和結構性問題並重,有效破解不同階段就業面臨的主要矛盾。

舉目已覺千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

就業是永恆的課題,承載著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不斷滿足群眾的新期待,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心中裝著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腳踏人間正道,未來無比寬闊。

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踔厲奮發、篤定實干、接續奮斗,高質量發展的民生之本必將不斷夯實,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畫卷必將不斷照進現實!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