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四川成都市:以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黨員為主體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探索

中共成都市委組織部

2022年09月20日15:1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和城鄉二元壁壘的解構,黨員在地區、產業之間的轉移流動態勢明顯加速,逐漸呈現出“數量增多、范圍擴大、頻率加快”等特點。流動黨員在增加經濟收入、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給各級黨組織的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諸如底數難摸清、管理難覆蓋、活動難開展、作用難發揮等難題,給黨的建設和黨的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無用論”“畏難論”“無關論”等誤區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流動黨員黨組織組建率不高,“有組織、無作用”“有組織、無活動”“有活動、無效果”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此外,現行的流動黨員服務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作用發揮機制等與新形勢相比“水土不服”,導致流動黨員特別是以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為主體的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還存在著大量的“盲區”。

做好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意義重大,對黨而言,有助於消除黨建盲點,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提升黨的形象﹔對流動黨員而言,有助於流動黨員的政治參與和自身政治、經濟權益的保護﹔對社會而言,有助於通過流動黨員這一“橋梁”完成對流動人口的社會整合。成都常年在外務工經商人員超過50萬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閩浙沿海和青藏地區,其中流動黨員1.4萬人。從“流出地”到“流入地”、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靜態居住”到“動態流動”,流動黨員與黨組織體系疏遠、與單位依賴關系弱化、與居住地融合困難,如何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從“屬地管理”走向“共建共管”、從“靜態管理”走向“動態管理”,從“各行其是”走向“通力協作”,成都市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三聯工作法”,就是基於這種認知的一個有益探索。

二、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成都市聚焦破解底數難摸清、管理難覆蓋、活動難開展、作用難發揮等問題,堅持“黨員流動到哪裡,黨組織就建到哪裡”,2008年起率先在拉薩探索創設“雪山支部”,先后建立成都市流動黨員西藏黨委和在京、在滬、在深務工經商人員服務管理綜合黨委,以及成都返鄉創業聯合會黨委,創新探索“三級聯建、兩地聯管、四需聯給”三聯工作法,有效推進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回引優秀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同。

(一)健全信息台賬,破解底數難摸清。堅持把底子清、情況明作為流動黨員工作基礎,搭建一體化、動態化、多元化的信息管理矩陣。一是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依托“蓉城先鋒”黨建智慧平台,建設全市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大數據”信息庫,增設黨員常居地、聯系方式等字段,明晰流動黨員身份和去向。在“蓉城先鋒”全媒體平台開設“流動黨員找組織”欄目,2021年找到並納入管理流動黨員524名。依托黨員組織關系接轉和“12371”服務專線開展“兩必問”(問明身份、問清信息),近5年採集流動黨員信息3300余人次。二是暢通組織和黨員“雙找”途徑。在流動黨員集中的產業園區、商圈樓宇、居民社區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雙找工作,通過工商、計生、公安部門上門查訪,設立黨員登記點,張貼“尋找黨員啟示”等,採集流動黨員信息1800余人次。三是仔細開展組織關系清理排查。建立“雙向對賬”機制,抓實流動黨員行前報告、信息移交、跟蹤走訪。規范流入黨員身份確認和納入管理工作流程,對市域內流動的人才黨員,依托市縣兩級人才市場黨組織開展集中黨員組織關系集中排查,清理黨員檔案7000余份。

(二)加強組織建設,破解管理難覆蓋。堅持把組織建設作為流動黨員服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基礎上注重內外資源的整合運用。一是搭建組織管理架構。依托成都市駐外辦事機構等,建立起以市級在外綜合黨委為龍頭,區(市)縣在外農民工黨支部為主體,地緣型、業緣型、趣緣型黨組織為基礎的“1+23+N”組織體系。實施流出地黨組織聯系流動黨組織、書記聯系委員、委員聯系黨員、黨員聯系在外務工經商人員“四聯系”制度,通過組織覆蓋和群眾基礎培養,確保流動黨員站得穩、管得住。二是建立業務指導機制。先后與3個省(區、市),10余個市(州)簽訂共建協議,指導在外流動黨員黨組織與9個駐地單位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與當地共同設立流動黨員服務站,實現黨員共管、組織共建。成都流動黨員西藏黨委及其下屬黨支部成為西藏自治區組織系統聯系點,甘肅、廣東等地選派干部作為我市在地流動黨員黨組織黨建指導員。三是加強工作基礎保障。每年從市管黨費劃撥100萬元,支持流動黨員綜合黨委開展黨員教育管理,選派黨建指導員30余名加強協調和指導,將流動黨員納入黨員教育培訓總體規劃,設立流動黨員“微黨校”7個,開展集中培訓130余場。

(三)創新服務載體,破解活動難開展。堅持把服務作為凝聚流動黨員的主要方式,讓流動黨員無差別享受服務,感受組織的關懷和幫助。一是不斷延伸服務網絡。堅持黨建帶群建,同步建立在外務工經商人員維權工作總站和團委、婦聯等,構建黨委牽頭的群團組織、商會協會、企業機構及在外務工經商群體代表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溝通協調、推動工作落實。堅持“資源共享、一室多用、經濟集約”原則,建立黨群服務站、黨員活動室20余個。二是全面深化“黨員証”制度。2008年起試行“黨員証”制度,2019年依托“蓉城先鋒”智慧黨建平台升級改造“黨員証”信息系統,創新推出微信端、網站端的“電子黨員証,基本實現除涉密黨員外的全市黨員全覆蓋,構建起以“黨員証”為載體的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體系。三是針對性開展服務活動。流出地流入地協同合作成立法律援助中心3個,免費為在外務工經商人員開展勞資糾紛維權400余起,成功追回農民工工資6000余萬元。籌資設立農民工救助基金,加強農村“三留守”關愛服務,建立“穩定后方”支部聯動機制,協調解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子女入學、安置拆遷、經營糾紛等問題500余個。

(四)暢通融入渠道,破解作用難發揮。堅持開放、融合的理念,全力去除流動黨員的身上的地緣標簽,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作用發揮。一是深化區域化黨建,實現組織融入。創新設立成都市返鄉創業聯合會黨委,在流動黨員集中的“兩新”組織實施“黨建組團”,依托網絡媒體,靈活設置功能型黨組織,通過社區共治、陣地共用、活動共建等區域化黨建手段,吸納流動黨員以組織或個人形式參與區域黨組織活動。二是保障黨員權利,實現身份融入。深入實施“優秀農民工定向回引培養工程”,積極回引在外務工經商人員返鄉投身都市農業、基層治理和集體經濟發展等,不斷拓寬村級干部隊伍來源渠道。全市累計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創業2.3萬余人,創辦各類企業3700余個,年產值突破20億元,吸納就業5.2萬人,694名優秀返鄉農民工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三是引導社會服務,實現活動融入。組織發動流動黨員在抗震救災、文明創建以及流出、流入地經濟社會發展各條戰線上發揮作用、貢獻力量,2020年組織流動黨員和在外務工經商人員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款370余萬元,採購運輸蔬菜等物資70余噸。在藏流動黨員採取“多人聯一戶”方式參與精准扶貧,累計幫扶藏區貧困戶600余人次,幫扶金額達180余萬元,資助藏族貧困學生700余人、80余萬元。

三、啟示和思考

(一)提高思想認識,解決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動力缺失”問題。《黨章》明確指出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督﹔不允許有任何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不接受黨內外群眾監督的特殊黨員。流動黨員多數是年富力強、具有一技之長的人員,管好他們、用好他們,不僅有利於本地的干部群眾更新觀念、增長才干、提高致富本領,而且有利於帶動黨員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各級黨組織要從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增強對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重新確定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定位,科學評價流動黨員的社會價值,切實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激活黨的每一個細胞。

(二)完善管理機制,解決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深度提升”問題。流動黨員分布分散、流動性強,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重點是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組織機構。一是建立“三級聯管、便捷服務”機制。依托人才服務機構,建立市縣鎮三級流動黨員服務窗口,為流動黨員提供組織關系接轉、黨費收繳、就業幫扶、政策咨詢等服務。二是建立“兩地協作、雙向服務”機制。依靠和發動流入地黨組織共同參與、積極配合,建立雙向對賬、定期通報等交流制度,推動流動黨員“兩不管”變“兩邊管”三是建立“動態管理、精細服務”機制。針對流動黨員工作和居住地點更換頻繁的特點,採取初次登記和動態反饋的方式,強化對流動黨員狀況的全程掌握。各級基層黨組織按照“資源共享、組織共建、人員共管、作用共促”的原則,健全分類管理機制。

(三)提升服務水平,解決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深入融合”問題。基層黨組織是黨聯系、動員、組織流動黨員群體的橋梁和紐帶,其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黨員隊伍建設的成效。各級黨組織隻有在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創新學習教育載體上下功夫,寓服務於教育管理全過程,才能破解難題,使“邊緣化”的流動黨員“凝聚一體”。一要找准黨組織服務流動黨員切入點。從傳統領域轉向新興領域、從實體轉向網絡,積極搭建溝通教育、創業服務、權益保障、幫扶關愛等平台,切實解決流動黨員的實際困難。二要找准流動黨員作用發揮切入點。將融入流入地的治理結構作為切入口,引導在開展生產活動時勇擔急難險重任務,在開展商業活動時誠信經營、文明經商,在促進家鄉建設上帶頭示范、做好表率。三要找准流動黨員教育切入點。要針對流動黨員中不同文化層次、工作性質等特點,綜合採用“行前教育”“巡回教育”“網絡遠程教育”和“委托教育”等方式提高流動黨員教育針對性實效性。

(四)加強工作保障,解決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常態長效”問題。抓好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參與和配合,必須整合各方力量,強化保障機制。一要加強宏觀協調。充分整合各類資源,積極為流動黨員及其黨組織提供經費、場所等保障,協調行業部門、社區等部門加強對“兩新”組織、流動黨員支部等組織的保障力度、指導力度,積極探索財政補貼和黨費返還等方式解決流動黨員黨組織經費缺口。二要加大組織力量。黨委有關部門要建立流動黨員管理服務工作機構,落實專門工作人員,要向本地流動黨員集中的企業、集貿市場、商業樓宇、居民區等選派黨建指導員,“兩新”組織黨組織要根據流動黨員數量,明確專兼職工作人員。三要加強工作指導。組織相關培訓活動,挖掘實踐中的成功案例進行現場教學,培育一批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示范點,形成一套成熟的標准、規范和流程,典型引領,逐步推廣。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