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江蘇淮安市淮陰區:涵養“家”文化 激活“紅”細胞

中共淮安市淮陰區委組織部

2022年09月20日11: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案例背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遵循和方向。作為全市黨員中心戶試點縣區,淮陰區以強化基層有效治理為牽引,以深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改革為抓手,創新建設創業富民型、民事調解型、扶貧濟困型、村務協管型、村企聯動型等五型“黨小組之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黨群活動經常化、基層治理網格化、為民服務一體化,有效激活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相關經驗做法被《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華日報》等媒體刊載。

二、主要做法

(一)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建強微陣地,重拾“家”的歸屬感

進一步凸顯“家”為載體的溫馨感和“拉家常”為形式的靈活性,改變定時定點的黨群議事傳統模式,聚力解決好鄰裡鄉親操心煩心揪心的“小事”,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因地制宜優化編組設置。按照“居住相鄰、從業相近、易於集中、便於活動”原則,綜合考慮黨員數量、年齡結構、分布情況、現居住地和從事行業等,合理設置和劃分黨小組,優化設置創業富民型、民事調解型、扶貧濟困型、村務協管型、村企聯動型共五型“黨小組之家”,做到老中青黨員和流動黨員優化編組、高效互動。鼓勵有條件的村(社區),依托新技術、新媒體組建虛擬“黨小組之家”,進一步拓寬黨員“服務半徑”,畫好黨群“最大同心圓”。量質並重建強活動陣地。充分尊重個人意願,在黨小組長、“五星黨員戶”住所或“紅色物業”示范點設立活動陣地,按照一面黨旗、一塊標識牌、一扇初心牆、一組書報架、一個資料櫃、一本民情日記的“六個一”標准進行打造,活動陣地由黨總支所轄黨小組共同使用。各鎮街結合實際申創五型“黨小組之家”,按照綠色之家、橙色之家、紅色之家、藍色之家、金色之家五個類別進行摸排創建點位,實行挂圖作戰、對標打造,做到成熟一個、打造一個、推廣一個,形成示范、造出影響。流程把控推進達標創建。出台《淮陰區黨小組之家創建實施方案》,明確“黨小組之家”功能定位和黨小組長職責,重點對黨小組長選任條件、選任方式以及“黨小組之家”活動議程進行明確規范,做到流程可控、成效可評。由區委組織部開展逐村考評、逐個驗收,推動實體化運作、網格化管理,截至目前,已打造896個“黨小組之家”,89個通過“達標型”區級驗收。

(二)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激活源頭水,重建“家”的認同感

堅持黨建引領、共治共享,注重發揮黨小組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和基點作用,靈活運用“上下聯動,雙向互動”的治理模式,讓黨小組活動氛圍更濃、活力更強,營造出“黨小組是我家,大小事靠大家”的創建氛圍。健全“小組+”服務聯系網絡。堅持網格管理、全域治理,明確1名挂包鎮(街)領導或駐村干部擔任監理員,村(社區)“三大員”至少挂鉤聯系1個“黨小組之家”,強化工作指導和黨建督導﹔每個“黨小組之家”設黨小組長1名,就近聯系3至15名黨員,“黨小組之家”組內黨員分別聯系若干群眾,實現支部、黨員、群眾互聯互動全覆蓋,有效調動基層黨員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委員+”民主決策模式。實施區政協機關黨小組與村(社區)黨小組結對共建,選派市區兩級政協委員擔任黨建指導員,加強對“黨小組之家”的工作指導和實務輔導,逐步提升村級民主議事決策水平,推動“黨小組之家”作用發揮滲透到村級事務各個層面。試點推廣城市小區治理“北橋模式”“六事”工作法等,鼓勵“兩代表一委員”、普通群眾列席黨小組活動,推動支部、黨員、群眾互聯互動全覆蓋。完善“5+N”小組活動內容。“黨小組之家”活動按照每年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月組織一次集體學習、每季度組織一次志願服務、每月收繳一次黨費、每周收集一次群情民意等“五個一”制度開展工作。在此基礎上,各黨小組開設“家事發布”“家話直說”“家長裡短”等專欄,按月對“黨小組之家”討論事項進行發布,適時提請黨群議事會和村(社區)“兩委”班子研究。

(三)一組帶一片,一片帶一村——夯實硬基礎,重聚“家”的獲得感

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構建富有活力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是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淮陰區把“黨小組之家”建設作為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統籌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堅持三級聯動。充分整合民政、科技、教育等部門資源,由區委組織部牽頭,謀劃推進“黨小組之家”建設,並下沉一級抓好黨建督查和日常抽查,定期開展專題集訓、外出調訓、觀摩實訓等,強化黨性淬煉和崗位歷練,持續提升黨小組長的綜合能力與履職水平。圍繞創建標准,明確工作任務、細化推進措施,鎮(街道)兜底保障運轉經費,由村(社區)黨組織因地制宜推動落細落實。嚴格督查考核。堅持量化考核與定性評價並重,明確創建標准和考評責任部門。由區委組織部採取黨建督導、日常抽查等方式,對“黨小組之家”運行質效以及黨小組長履職實績進行動態考評,年底集中評選五型黨小組,考評結果作為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評價依據。對考核不達標的“黨小組之家”,責令所在村(社區)黨組織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力或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的,及時免去黨小組長職務。健全激勵機制。加強對黨小組長的日常管理和人文關懷,根據村居工作實際給予適當的誤工補助,視情將優秀的黨小組長納入村級“三大員”后備梯隊進行跟蹤培養,優先推薦放寬資格認証條件,優先推薦納入村(社區)干部員額管理,優先推薦“五星黨員戶”評選表彰,優先推薦作為村(社區)“兩委”換屆提名人選,優先推薦作為各級“兩代表一委員”人選。

三、取得的成效

“黨小組之家”既是村級黨組織的“小當家”,更是人民群眾的“大管家”。隨著各鎮街打造力度的不斷加大和社會治理“紅利”的充分釋放,“黨小組之家”儼然成為周邊黨員群眾的“黨建打卡地”,猶如一個個鮮活的“紅細胞”,極大地促進黨群關系和諧和推動基層治理有效。

——黨建活動主題更加突出。實行一月一主題、一月一評議,及時將老百姓關心的一些村級重大事務、財務支出、信訪難題甚至家長裡短、鄰裡糾紛帶到小組,交給黨員民主評議、集體會商解決。截至目前,“黨小組之家”共討論村級重大事項490余次,走訪群眾6370余人次,調處矛盾糾紛625件,化解信訪隱患152起,有序引導和示范帶動黨員群眾關注村級“大小事”和百姓“冷暖事”,涵養“進一家門、成一家人、說一家話、干一家事”的家文化。

——黨群關系聯系更加緊密。常態化開展黨建督導、日常抽查等,加強對“黨小組之家”的工作指導和實務輔導,宣傳引領黨員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和融入城市小區治理,逐步提升村級民主議事決策水平,切實讓基層群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更暢、參政議事的政治覺悟更高、黨群干群的情感紐帶更緊,截至目前,各黨小組共聯系黨員2586名,促進“黨小組之家”作用發揮滲透到村級事務、融入於產業振興。

——黨建助推發展更加有力。將黨小組活動融入美麗鄉村、特色小鎮、河長制等村級中心工作,實現黨建和發展的同頻共振、同步發展。截至目前,黨小組圍繞村級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提供“金點子”168個,領辦或合辦富民項目56個,募捐愛心助學、扶貧助困13.8萬元,解決民生難題2200多個,參與化解矛盾糾紛623起,以點帶面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工作全面達標。

四、經驗啟示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鄉村治理現代化關系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實現,亟需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體系,統籌兼顧各個方面、各種領域、各類群體的利益關切,精細施策、系統治理,做到領導與指導、管理與治理、治標與治本有機統一、互相促進。

一是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做到“一子落、滿盤活”。樹立“大黨建”工作格局,整合不同條線、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黨建資源,構建以基層黨建網格為主、社會治理網格與經濟發展網格為輔的“一體兩翼”機制,完善區、鎮(街道)、村(社區)、黨小組四級聯防聯治格局﹔打破思想觀念、行政級別、行業分割“三大圍牆”,構建雙向需求征集、雙向提供服務、雙向溝通協調、雙向評價通報“四個雙向”機制,完善“縱到底、橫到邊、家家到、全覆蓋”的服務管理體系,推動“人在格走、事在網中辦”,全面營造群眾感知有溫度、基層發展有活力、干部肩上有責任的鄉村治理生態,“一盤棋”推動鄉村治理“滿盤活”。

二是堅持以發展為要務,做到“抓重點、攻難點”。實踐証明,黨建工作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抓黨建、促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以鄉村振興“五星”創建為抓手,優化編組創業富民型、村企聯動型黨小組,有效整合涉農涉企部門資源和“三農”智庫人才資源,讓農村“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分散的資金聚起來,走出一條“三變”改革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加快實現鄉村由“繭”到“蝶”的嬗變。堅持“富口袋”與“富腦袋”、“出點子”與“指路子”並重,注重與鄉村振興“三變”試點改革、農村住房條件改善、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一體實施、融合推進,努力讓基層群眾創業致富更好、生活水平更高、居住環境更美。

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一人呼、百人應”。樹高萬丈,植根於大地﹔江河千裡,回溯於其源。堅持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既要及時關注群眾的“大小事”和“冷暖事”,又要適時解決群眾關切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真正讓老百姓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廣參與者、最終評判者。以五型“黨小組之家”創建為抓手,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既把“關鍵少數”作為關鍵來抓,又把“絕大多數”作為大頭來管,以黨員“關鍵少數”帶動群眾“絕大多數”,以先進帶后進,以先進促先鋒,感召一群人、帶動一群人、凝聚一群人,以微服務疏通基層社會的“毛細血管”、改善基層社會“微循環”,增強基層治理的彈性和韌性,畫好鄉村治理“最大同心圓”。

四是堅持以善治為重點,做到“一張網、千條線”。秉持“十個指頭彈鋼琴”的工作理念,堅持法治為綱、德治為魂、自治為本,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以自治增活力,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權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十根指”彈好基層治理“協奏曲”,以“三治合一”推動鄉村善治。堅持“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構建以村“兩委”為主、以自然村落為單元、以黨組織為龍頭的鄉村善治網格,串點連線、結點成網,察實情、講實話,鼓實勁、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一條心”結成鄰睦家和“一家親”。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