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福建廈門市集美街道潯江社區:發揚嘉庚精神 打造集美近鄰模式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街道潯江社區黨總支

2022年09月19日14: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廈門市集美區集美街道潯江社區成立於2003年6月,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故鄉,也是“嘉庚精神”的發祥地。社區下轄7個角落,形似城中村,主要是大社(陳氏宗親)原住民的聚居地,同時又坐擁集美校委會、集美小學、集美中學、集美鰲園等9個駐區單位,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人文底蘊。

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趨勢,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表現為提升物質文化生活質量的期盼,更表現為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多樣化期盼,需要更廣闊的空間和舞台,提供更精准的服務。如何破解老城區治理的難題?如何打破鋼筋水泥城市裡人與人疏離的局面?作為嘉庚先生的故裡,又如何充分挖掘嘉庚精神的時代價值?潯江社區黨總支堅持問題導向,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將“忠公誠毅闖”的“嘉庚精神”內涵與近鄰黨建有機結合,深耕近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圍繞“大城小愛·五光十社”創建理念,擦亮“嘉庚精神 近鄰一公裡”的黨建品牌,以“守望相助,世界不同”的理念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格局。

二、主要做法

潯江社區黨委依托嘉庚故裡優勢,以“嘉庚精神”作為潯江黨建之魂,發揮黨總支核心引領作用,以“強機制、凝合力、貼民心、共守護”四舉措,將傳承嘉庚精神與“近鄰”黨建有機結合。

(一)強機制,共筑“鄰格局”。探索治理主體、豐富治理抓手、更新治理方式,構建近鄰治理新格局。理順治理機制。發揮特有“角”文化,組建“安鄰”理事會,由7個“角頭長”擔任理事會成員,實行“角”小組責任承包制和“集、議、調、宣、服”五步工作法,“角頭長”定期領取“責任清單”,分片包干傳達要求,理順社區與小組工作機制,確保疫情防控、文明創建等各項工作要求落實到位。豐富治理主體。發揮僑鄉、學村、閩南宗親等特色優勢,依托“安鄰”理事會,以“僑”牽故裡 、“學”以治用 、同“宗”共濟,挖掘多元主體回饋家鄉、參與治理。截至目前,已有5名僑民同胞參與近鄰議事會、2個駐區學校加入社區大黨委。創新治理手段。深化文旅融合,引進文創人才,組建“愛社藝術部落”,將小資情調的旅游休閑小鎮建設與社會治理相結合,將文創街區建設與老街區的更新提升共推進,以文促和,以文養城,凝聚居民與入駐藝術家智慧,共同推動潯江發展。

(二)凝合力,織密“鄰裡網”。統籌聯動機制,激活紅色細胞,賦能社會治理。共聯紅色紐帶。常態化推進“鄰裡黨員先鋒亮身份”行動,引導900余名黨員亮身份、做表率,組建4支黨員志願者服務隊,開展“黨建引領當先鋒,共織鄰裡守望情”等志願服務活動150余場,拉近居民“鄰”距離,推動鄰裡有形覆蓋、服務有效落實。聯結近鄰資源。挖掘駐區單位資源,發揮鄰裡力量,聯結公益基金會、大社宗親理事會等,凝聚“近鄰”力量,厚植奉獻“土壤”,“以社區為己任”共同參與社區服務,形成鄰裡互助、鄰裡奉獻的“服務矩陣”。例如愛心居民創辦鄰裡驛站“彌勒齋”,為鄰裡老人提供餐食,至今已送出愛心午餐近4萬份。打造近鄰模式。打造“社區黨總支-駐區單位黨組織-角頭-居民代表”四方協調機制,通過“周匯總-月議事-季反思-年總結”的工作模式,落實資源、需求、項目三項清單,及時化解居民反饋問題。目前,已召開10次聯席會議,為居民辦解決水、電、路等基礎生活問題16個。

(三)貼民心,傳承“鄰裡情”。以德治為滋養,法治為約束,涵養社風文明,共譜大社鄰裡溫情。育實文明載體。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做到政務工作“一門式辦理”。設立廉政監督工作室,引導鄉賢擔當嘉庚故裡移風易俗、垃圾分類等社區居規民約的推動者、文明作風的引導者。豐富文化食糧。開設嘉庚文化、閩南文化等特色課程,擦亮“嘉庚文化”品牌。開展“最美大社人”攝影比賽、“最美家庭”評選、嘉庚讀書會等活動,以身邊榜樣傳遞社區正能量。打造社區“春晚”,引導社區居民自發把好日子唱成歌、編成舞,推動鄰裡感情持續升溫。增添新風溫度。利用嘉庚紀念館廣場常態化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傳承大社元宵刈香、大社龍舟、嘉庚瓦、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文創力量,通過舉辦創意涂鴉比賽、打造文藝網紅打卡點等,以文促旅、以旅興文,為基層“特色化”治理提供新思路。

(四)共守護,做實“鄰保障”。豐富服務載體,做實基礎保障,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主動服務暖民心。依托嘉庚紀念館、鰲園等愛國教育平台和廉政教育基地,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成為家門口的精神棲息地,開設“嘉庚精神”講堂,舉辦便民利民、社會公益、愛心廈門等黨建帶群建互助活動。致力打造醫療在社區便民服務項目,引進專業醫療機構,服務居民2100余人次。善治善為應民需。針對路面破損、出行不便的需求,社區第一時間搶修路面、增設公共基礎設施、整治危房圍擋等。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嘉庚精神。保護僑樓古厝,修繕文確樓、其昌堂,引導居民盤活古宅資源,把閩南古厝修建成特色民宿、文創咖啡,畫好聚僑同心圓。共筑陣地堡壘。串起社區23個“近鄰點”,創新形式打造服務新地標,讓黨員學習有陣地、百姓活動有場地。依托其昌堂打造“近鄰客廳”,為轄區居民提供230平方活動陣地。

三、主要成效

2021年以來,潯江社區打造“嘉庚精神·近鄰一公裡”黨建品牌,接待24場來自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參觀學習團隊,成為社區治理創新的實踐課堂和研學陣地,動態品牌線路為社區打開了一扇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大門。通過建立人大聯絡站、社區廉政工作室,發揮社區“角頭”作用,暢通訴求渠道,聯結近鄰力量,著力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125件,疏解老社區停車難、基礎設施薄弱等民生痛點問題。盤活嘉庚路119號空地改造成停車場、拆除商城建休閑步道、取締三輪摩托車增設旅游專線﹔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大社6條區間道路,對轄區雨污水、給水(含消防)、強電、弱電落地進行提升改造,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換來潯江社區真真切切的蝶變。

1.和諧鄰裡關系,夯實群眾自治基層。潯江社區依托嘉庚故裡區位優勢,以“嘉庚精神”作為近鄰黨建文化內核,多措並舉,將“嘉庚精神”和“近鄰”黨建有機融合,以黨建領航,充分發揮黨總支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實行角小組責任承包制,用好陳氏宗親在大社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喚起黨群共鳴,逐漸營造互幫互助“愛心鄰裡”的氛圍,讓居民熟絡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再造“熟人”社區。

2.整合社區資源,創新小區治理格局。構建“大鄰裡”黨建新格局,緊盯社區各項中心任務,發揮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下沉單位職能優勢,常態化開展政策理論、走訪慰問困難黨員等志願服務,將“社區抓”變為“大家抓”,打造疫情防控、文明創建、老舊小區改造等基層治理“一張網”,實現了在融合中共贏,在共贏中發展。牢固樹立“一盤棋”理念,在疫情防控時,集結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500多人的力量,聯防聯控,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筑起“銅牆鐵壁”。

3.通過危房解危,保障生命財產安全。潯江社區黨總支以“近鄰”為基礎,建立小區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把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成立潯江社區危房“解危”工作小組,先后牽頭召開政策宣講會、“解危”工作會等12場,協調居民糾紛40余次,歷時近一年,完成轄區1216幢房屋的建檔工作,29處D級危房全部解危,有效保障轄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四、探討啟示

“嘉庚精神·近鄰一公裡”黨建品牌創建的成功之處在於強化黨建的引領作用,挖掘嘉庚故裡“嘉庚精神”新時代內涵,使黨總支從“獨唱”變成“合唱”,社區居民從“陌鄰”到“睦鄰”,社區治理從“單方參與”變成“多方聯動”,以黨建品牌優化提升社區服務,把引領群眾和服務群眾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互促並進,跑出黨建工作的“加速度”。

1.筑牢黨建根基,挖掘社區治理“特色曲”。夯實黨的基層建設,是筑牢黨執政根基的關鍵。通過基層黨建統領,堅持“黨建統領活的靈魂、一根紅線貫穿始終”,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的各方面、全過程,切實發揮社區黨總支“哨點”作用,發揮社區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健全完善社區組織體系,實現“黨建領航,一呼百應”。立足社區實際,善用社區的精神文化和本土資源,打造“一居一品”的黨建品牌,擴大黨建品牌的效益,創新社區治理機制,提升黨建工作引進基層治理新效能。

2.強化服務功能,奏響社區治理“和諧曲”。基層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是公共服務供給的“最后一公裡”。新時代要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引領基層黨建工作,服務群眾成為社區黨組織建設的鮮明主題,要推動基層黨組織在強化服務中更好發揮作用,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解決群眾身邊急事難事煩心事為重點,積極創新服務載體,提升社區服務能力,推進服務特色化、精細化,讓居民切實感受到黨建工作帶來的紅利,才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構建多元共治,聯彈社區治理“交響曲”。以黨建引領,建立安鄰理事會、大黨委聯席會、角小組責任承包制、深化精准“雙報到”活動等舉措,形成社區“多元共治”治理格局迸發新活力,讓社區治理從“獨角戲”變成“交響曲”。社區治理中應該讓社區黨總支發揮領唱的作用,建立黨建聯盟和社區達人庫,把人力、物力、財力調動起來,形成推動社區治理的合力。要搭建“多元共治”協商民主議事的平台,重建居民之間的聯結網絡,搭建社區和群眾、群眾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讓鄰裡從陌生人變成熟人,共同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