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蘇州大學:黨建工作為高質量教學注入“源頭活水”

2022年09月19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日前,江蘇省蘇州市大院大所黨建聯盟揭牌成立。該聯盟由蘇州大學與大院大所在蘇科研機構黨組織共同發起,圍繞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等方面,蘇州大學將進一步推進與研發機構的黨建合作共同體建設,探索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全校8個基層黨組織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樣板支部……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黨建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上,蘇州大學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氣的黨建“成績單”。

黨支部建在各類科研平台上

“共聚”“升華”“結晶”“萃取”……這是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黨建品牌支部的名字。入選全國標杆院系后,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的9個教工支部更加主動作為,破解黨建業務“兩張皮”難題,結合材料與化學化工專業特色,紛紛建設出自己的品牌。

持續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高分子系教工黨支部的80后教授李耀文,是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的博士生導師。入校12年來,他從一名普通講師成長為主持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等1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項目的黨員教授。2013年,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他正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一邊是學校的教學工作,一邊是研究所的科研任務,但他每一次都先到學校關心指導學生的學習實驗,然后利用課余和深夜時間完成自己額外的科研工作。“我首先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李耀文的話朴實無華,卻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

一批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的知識分子黨員用“鐵肩膀”挑起學校事業發展的“重擔子”。在蘇州大學,依托重大項目組、課題組、學科組、創新團隊、科研平台等設置的教職工黨支部比例超過50%﹔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省教改課題等一批重大項目立項和成果獲獎中,黨員負責人比例超過85%。越來越多的高層次黨員人才出現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場上。

高知識群體發展黨員“雙軌”制

中秋月圓夜,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的實驗樓裡燈火通明。致力先進負碳技術研究的何樂教授帶領團隊,正瞄准國家“雙碳”目標的重大需求全力試驗。自從去年被發展成為預備黨員后,何樂感到肩頭的責任更重了,必須加快科研的腳步。

“我要做怎樣的科研?我能為祖國貢獻什麼?祖國又需要我做什麼?”這是何樂心中時常思考的“初心三問”。多年的海外留學經歷和在抗擊疫情中感受到的中國擔當,讓他更加堅定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

學院黨委書記吳鵬介紹,學院為高知群體配備學術和思想“雙導師”,堅持學術發展與政治進步“雙關懷”,實現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雙培養”。

在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過程中,擔任學術和思想“雙導師”身份的蘇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曉宏多次與何樂談心解惑。“張校長鼓勵我要做真正解決國家卡脖子技術難題的原創性研究,要讓我們的科研創新‘上貨架’,而不是將科研成果束之高閣。這番話對我有切實的指導作用。”何樂說。目前,何樂與合作團隊在利用納米科技應對氣候變化研究方面提出一種“納米溫室效應”增強的新型催化劑結構,大幅提升了光熱催化劑的效率和使用壽命,最新成果由《自然》雜志以《蘇州大學開創性納米研究》為題報道。

近年來,蘇州大學積極推行高知識群體發展黨員“雙軌”機制。據統計,黨的十九大以來,學校發展高知識群體黨員254名。各類高層次人才和碩博士學位授權點骨干教師中,黨員佔比均超過50%。

推動黨建工作扎根最基層

2020年,作為學校從科研機構選派的援藏教師,唐仲英醫學研究院第一支部書記王文潔遠赴拉薩師專開展支教工作。

到達藏區后,困難比王文潔想象得要多。“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文潔的耳畔響起了血液學領軍人物阮長耿院士的話語。1981年,阮長耿在科研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創造性地利用有機玻璃自制土設備“燭缸”代替二氧化碳培養箱,培養出中國第一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單克隆抗體。多年來,王文潔所在的這個以血液學研究為特色的黨支部,堅持以攻堅克難的“燭缸精神”為引領,將理論學習與醫學專業相結合,賦予黨支部更強的戰斗力。

如今,這份“精神氧氣”給了王文潔克服困難的強大動力。之后的援藏工作中,她在超額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結合藏區特點開設實驗課程,組織野外植物標本採集、制作課程,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生態學知識。

王文潔的行為感召了黨支部23名來自4個不同課題組的師生黨員。在她的“牽線搭橋”下,黨支部與拉薩師專政工聯合黨支部開展共建,更多黨員投身藏區教材編寫工作,實現“輸血”到“造血”的援藏模式轉變。

黨建引領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在首輪建設成效顯著的基礎上,蘇大順利入選教育部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蘇州大學黨委書記江涌說:“學校始終把黨建工作與‘雙一流’建設等重大任務的落實融合起來,把基層黨建放在‘國之大者’中去思考和謀劃,不斷推動基層黨建同心發力、同向聚合、同頻共振。”(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姚臻)

(責編:王珂園、任一林)
相關專題
· 高校黨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