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喜迎二十大

山西: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2年09月14日08:10    來源:光明日報

9月9日,沉浸式人文體驗項目《遇見娘子關》將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搬上舞台,讓觀眾全身心體驗到了娘子關豐富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回味無窮的藝術魅力。這是繼《又見平遙》《又見五台山》《太行山上》《再回相府》之后,山西推出的又一演藝項目精品力作。

中秋之夜,忻州古城文創街草木染作坊裡,忻州市傳統天然染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趙慧正與游客一起,共同創作一幅名為《玉兔望月》的作品,表達闔家團圓、平安吉祥的美好願望。入駐忻州古城3年,趙慧將古老技法與現代設計、傳統工藝與時尚理念結合,讓天然染技藝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歡。

7月5日至7月31日,第三屆山西藝術節以“雲上藝術節”的全新形式舉辦。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1日,藝術節關注和參與累計總人次約6100萬,其中直接參與藝術節各項活動累計總人次近2800萬。這場亮點紛呈的文化盛宴,聚焦“喜迎黨的二十大”主線,以“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為主題,薈萃文藝精品。

夏秋時節,山西大地處處洋溢著歡樂昂揚的氣氛,三晉兒女滿懷信心和喜悅,用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振精氣神、孕育好風尚,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以澎湃熱情、奮斗實干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新時代讓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山西緊扣時代主題抓精品創作、強人才隊伍、辦文藝活動,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文藝作品,同時圍繞中國夢主題舉辦山西藝術節、晉劇藝術節,以藝術的形式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舞劇《粉墨春秋》《呂梁英雄傳》、話劇《右玉》、上黨梆子《太行娘親》、晉劇《於成龍》等劇目獲全國性大獎、入選國家級項目。全省累計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19個,中國戲劇“梅花獎”49朵,均居全國第一方陣。“小梅花”241朵,位列全國第一。

據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劉永生介紹,山西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程,連年超額完成“免費送戲下鄉一萬場”任務,《保衛娘子關》《掃街》等榮獲全國群眾文化藝術領域最高獎“群星獎”。

近年來,山西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健全服務體系。全省擁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258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361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8萬余個,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左權縣、澤州縣大陽鎮等42個縣鎮先后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長治市、朔州市、晉中市、晉城市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全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品質大幅提升。

在山西,有許許多多像趙慧一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他們都在為保護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資源而努力。劉永生說,山西編制實施了系列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推進晉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推動全省26個戲曲瀕危劇種恢復發展,全省累計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182項,保持全國第一方陣。與此同時,山西成立了工美產業聯盟,認定工美大師工作室58個,評定省級大師156人,有6人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舉辦山西非遺博覽會、文創設計大賽、工藝美術博覽交易會,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剛剛開始的新學期,山西大學文物專業迎來了第一批新生,112名文物全科人才將通過四年的學習,在畢業后承擔起考古、文物建筑和博物館等方面的工作。

作為文物資源富集大省,山西擁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針對縣以下基層文博單位專業人才嚴重匱乏、保護利用隊伍力量薄弱的難題,5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實施辦法》,從今年開始正式啟動實施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工作。

山西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子。2017年開始,山西密集出台《山西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辦法》等系列配套政策,2018年在全國率先推廣並深入實施文明守望工程,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不斷高漲,文物保護工作由實體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數字化保護轉變。

山西省文物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程書林表示,山西考古取得了豐碩成果,相繼開展了襄汾丁村、沁水下川、襄汾陶寺等30余項主動性考古發掘,出土標本近萬件,新材料、新發現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作出了山西貢獻。河津固鎮瓷窯址、聞喜酒務頭墓地、絳縣西吳壁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襄汾陶寺北兩周墓地榮獲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六大考古新發現”。

(本報記者 楊玨)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