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淮安市洪澤區委組織部
2022年09月02日15: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和意義
小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群眾對美好生活等多重訴求的利益交匯區。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洪澤區7個城市社區普遍面臨服務半徑過大、服務人口過多、服務力量不足等問題,導致小區多數處於低層次自治狀態。實施“紅管家”小區治理新模式,就是洪澤區主動作為,以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創新的重要舉措,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是夯實城市基層治理基礎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鬆。”這表明基層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會治理有效性的基礎。打造“紅管家”治理模式,就是匯聚各方面資源下沉到小區,提取服務需求、形成服務項目,讓小區黨支部有更多的資源提供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有感知度的服務,讓小區黨支部有直接的抓手引領自治共治,在服務群眾過程中,凝聚群眾、引領群眾,夯實我們黨的基層基礎。
二是構建城市治理新格局的需要。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微細胞”,在國家治理系統中,基層治理既是公共治理的“最后一公裡”,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度和溫度的“神經末梢”,更是推動社區認同走向社會認同,社會認同走向國家認同的“源頭”。實現這些必須有抓手、可落地,小區“紅管家”就是重要載體,下沉資源、服務、管理力量到“紅管家”服務驛站,著力推進城市基層治理創新,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法治化管理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的需要。基層是社會生活的“微單元”,具有社會利益的發生源,社會矛盾的聚合源,社會秩序的基礎源,社會價值的共生源等特質。面對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層治理必須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價值目標,及時解決基層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切實做到居民有訴求、組織有回應、服務有保障、群眾有感受,讓風險在第一線化解,矛盾在最末端解決,共識在最基層凝聚,美好在家周邊實現,破解“服務群眾最后一米”難題。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黨建統領的小區“紅管家”建設體系。立足小區治理體系再組織化,推動黨的組織向小區延伸、黨的工作向小區治理拓展,構建黨建引領、各方參與的小區“微治理”格局。一是推動支部進小區。根據黨員分布、小區結構,分類設置實體型黨支部、功能型黨支部,選派社區“兩委”成員兼任支部書記,吸納業委會、物業公司、網格員、樓棟長等方面優秀黨員擔任支委委員,將黨的領導真正植根於小區居民群眾之中。二是推動黨員進小區。按照應進盡進原則,將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黨員、社區黨委管理的小區常住黨員全部納入小區黨支部管理,組織在職黨員到居住小區黨支部報到,通過黨員亮身份、認領服務事項、過雙重組織生活等,帶領更多群眾積極參與到小區治理中來。三是推動機關黨組織進小區。採取一對一、一對多等形式,將全區98個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統籌劃分到114個居住小區,形成“組織共建、黨員共管、活動共辦、資源共享”的黨建共同體。
(二)發揮一體多元的小區“紅管家”主體作用。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把各類組織之間的矛盾、訴求,轉化為小區黨支部內部的溝通、協商、合作,激發小區治理的活力。一是發揮引領作用。針對居民思想行為的特點和需求結構的多樣化,以“紅管家”為黨建創新平台和載體,定期開展“居民議事廳”“支部敲門”等個性化活動,切實把黨組織觸角延伸到小區、樓棟、每家每戶。二是發揮協調作用。聚焦小區公共事務和居民反映問題,構建“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小區治理機制,實行接單、派單、辦單、交單、評單閉環管理,推動物業企業等主體按權責關系處理事務、解決問題﹔對沒有物業管理的小區,通過小區黨支部牽頭,採取市場化選聘、國有物業進駐等方式,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三是發揮服務作用。設立小區“紅管家”服務驛站,小區黨支部、網格員、物業公司等力量共同進駐,受理解決居民日常訴求。按照“按需引進、對需服務”原則,通過小區黨支部聯結,引入文化、衛健等部門進小區開展文藝送演、健康義診等活動,協調水上百合等社會組織進小區提供專業化服務,探索形成“菜單式”“上門式”“點單式”為民服務模式。
(三)構建常態長效的小區“紅管家”運行機制。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創新方式建立健全規范化、精細化運行機制。一是建立聯席會議機制。由小區黨支部牽頭,按月召開由業委會、物業公司和共建單位負責人,以及樓棟長、網格員等參加的聯席會議,會商會辦小區管理、服務重點等重大事項。二是建立聯合執法機制。整合街道及住建、公安、城管等部門執法力量,建立小區“聯合執法隊”,與小區黨支部無縫對接,每周開展聯合巡查,及時回應處置支部和居民反映的問題。三是建立公共收益共管機制。全面梳理小區“三資”情況,制定公共收益共管賬戶管理辦法,明確“小區黨支部+物業公司+業委會”共管責任主體,確保小區公共收益使用規范、透明。四是建立考核評價機制。賦予小區黨支部一定的建議權、監督權和評議權,對機關黨組織考核評先、黨員民主評議、物業公司年檢考核等工作,征詢小區黨支部意見。開展小區“紅管家”季度考核評比,把居民滿意度、問題辦結率、物業費收繳率等作為小區黨支部書記績效、評先的重要依據。
三、基本成效
(一)夯實黨建“主心骨”,扎根“最后一公裡”。面對城市社區半徑加大、小區人口增聚、群眾服務多元等基層治理“現實問卷”,洪澤區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為黨員提神、為群眾服務、為發展助力。一是精銳嵌入“紅鏈條”。把加強組織建設作為切入點,建立多層次、全覆蓋組織體系,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幢黨小組”4級組織體系,推動社區“兩委”、物業公司、業委會中的黨員雙向交叉任職,吸納一批威望高、有專長的黨員進入支委班子,推動業委會由黨建薄弱點轉變為基層治理重要支撐點。二是精品打造“紅驛站”。在城區所有村(社區)、成建制小區組建“紅管家”,整合小區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用房,打造具有協商議事、居民服務、物業辦公等功能的“紅管家”服務驛站,形成“我為群眾辦實事”強大磁場。三是精准釋放“紅細胞”。在機關在職和退休黨員、社區骨干黨員、居民小組長、志願者和熱心群眾代表等六類人選中,擇優選擇威信高、群眾基礎好和奉獻精神強的黨員群眾搭建紅色紐帶,目前,全區共選配小區片長、居民組長、紅色樓長等693名,黨員佔比超半數,實現聯系服務城區14.7萬余名居民全覆蓋。
(二)組建小區“管家團”,辦好“群眾心坎事”。充分發揮黨支部在物業管理中的引領作用,引導物業企業主動認領社區黨建服務事項,讓物業行業成為傳遞黨的溫暖、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陣地。一是黨建引領“不掉線”。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以及普法宣傳、安全生產、疫情防控等工作,常態化開展紅色匯演、庭院黨課等活動,充分發揮“管家團”的“傳聲筒”作用,利用小區微信群、社區宣傳手冊等,線上線下為居民群眾送政策、送知識、送信息,讓小區居民始終看得見黨員身影、聽得見黨的聲音、感受到黨的關懷。二是為民服務“不打烊”。緊扣小區居民滿意目標,規范物業服務機制,簽訂目標責任書,以“客服管家窗口”為載體,收集、匯總、討論、處理、共商小區事宜,為居民提供精准有效物業服務26項,推動服務下沉到小區、矛盾調處在小區,實現小區居民與物業管理方的雙向良性循環。三是群眾自治“不斷檔”。採取定期列席懇談會、調解會和聯席會方式,讓居民參與到小區管理決策、協商議事、物業監督等重要事項中,全面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推動遇事“站在邊上看”向“主動參與干”的轉變。截至目前,累計有8000余名居民參與到小區治理中,提出合理化建議1237條。
(三)基層治理“大合唱”,守護“穩穩的幸福”。融合城市黨建、機關黨建、小區黨建、物業管理與文明素質提升等各方面,利用網格化基本運作方式,讓居民切實感受到“紅管家”讓生活更幸福、更美好。一是系統治理“全周期”。建立由小區黨支部牽頭,社會組織、區直部門、駐區單位等深度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21個民生部門與小區黨支部、物業公司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解決問題“收集—交辦—處理—反饋”閉環機制。二是聯合治理“全要素”。社區黨委統籌牽頭,小區黨支部具體落實,打造鄰裡議事廳,為社區、物業和業委會三方溝通交流提供平台和陣地,不定期召開協同治理聯席會議,推動解決小區治理問題、共性難題,年度小區物業測評業主滿意度均達80%以上。三是動態治理“全方位”。針對社區管不到、物業管不了的棘手問題,組建公安、城管、住建、市場、消防、生態六部門“聯合執法隊”,推進小區黨支部、物業公司與綜合執法隊無縫對接,根據小區居民訴求開展聯合執法187次,讓小區居民感受到無處不在的安全感。
四、探討與啟示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創新城市基層治理新路徑。充分發揮黨建在小區“紅管家”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堅持強化黨建引領,將小區“紅管家”作為解決基層民生和社區治理的重要抓手。從本質上來看,小區“紅管家”是村(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也是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共治的重要陣地。洪澤區通過小區“紅管家”建設實現黨建帶群建、促社建,把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精神真正落實到基層。在小區“紅管家”建設試點中,基層黨組織是核心,通過基層黨組織,將區域內各條線、各區塊黨建資源凝聚起來,讓區直部門、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等力量都能參與進來,讓群眾感受到黨組織的強大號召力,更好展示身邊黨員的先鋒模范形象,激勵更多群眾參與到小區“紅管家”服務中來。
二是堅持聯動共建,構建城市基層治理新機制。小區“紅管家”的建設堅持綜合統籌、系統集成,與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標准化、規范化建設相結合,運用“基本功能+拓展功能”相結合的方式,注重“自上而下注入資源+自下而上生成項目”,上下貫通、橫向聯通,將小區“紅管家”建設成為具有綜合性功能的平台,盡可能地把資源下沉到百姓身邊,著眼於群眾最基本的需求,提供就近、便利、穩定、可預期的服務,做到“生活小事不出社區、教育服務就在身邊”,逐漸探索形成黨建引領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位一體’機制,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供重要基礎。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實現城市基層治理新突破。在小區“紅管家”建設及服務體系構建中過程中,注重因地制宜、靶向施策。要求各個小區結合自身特點,在突出服務主導的同時拓展個性服務功能,不斷挖掘小區資源,形成自己的服務項目清單,建設成富有特色的小區“紅管家”。比如,小區“紅管家”一般設在物業辦公樓,統一挂牌,統一設置相應基礎功能室,但不同小區針對居住群體對象不同,有的更注重老年人服務,有的更注重兒童娛樂。在建設過程中,處理好標准化和個性化的關系,更好地通過基本功能的標准化帶動服務的規范化,通過服務項目的個性化更好解決需求的差異化。
四是堅持數據共享,構建城市基層治理新模式。小區“紅管家”建設試點,不僅僅是為了給群眾帶來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更要有力地推動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現代化。在推進過程中要強化數據共享,對已有的區級平台推動破除信息壁壘、做到全面共享,同時也制定統一的智能化建設標准,加強監管。強化功能整合,促進信息技術在居家養老、停車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運用。同時,發揮小區居民的“主人翁”作用,強化群眾參與,利用網絡和新媒體手段,在發動引導全區上下特別是職能部門積極參與的同時,更加充分地撬動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更好發揮現代科技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