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江蘇南通市海門區:“宅上黨小組”匯聚鄉村振興“大動能”

中共南通市海門區委組織部

2022年09月01日17: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動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主角是農民,主業是農業,主陣地是農村。群眾是否積極參與,是否認可和支持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調研中發現,近年來,農村推行合村並鎮政策后,行政村管轄范圍變大、管理人口增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組織管理黨員、聯系群眾的緊密性。同時,在當前農村經濟結構多元化、各種利益矛盾交織復雜化的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如何更好地發揮聯系服務群眾的作用,鞏固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基礎,是各級黨組織面臨的重要課題。正因此,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成為推進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答題。而黨小組作為鄉村治理系統的基礎結構細胞,在農村基層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愈顯重要。

一是農村基層“村域廣、‘支點’弱”,建設“宅上黨小組”,能把農村組織振興的“支點”進一步筑牢。在農村,鄉裡鄉親之間經常串門走動,在宅上集聚、閑聊、議事,家長裡短中往往包含群眾的意見、矛盾、情緒等諸多信息。這些信息如果不及時掌握、矛盾不及時解決、情緒不及時疏導,往往會引發更大矛盾,動搖基層基礎。把黨小組建到“宅上”,離群眾最近、聽群眾最多、與群眾最親,能更好地團結引領和組織發動群眾,把基層“堡壘”鞏固得更牢。

二是農村基層“網格粗、‘網眼’疏”,建設“宅上黨小組”,能把農村治理網格的“網眼”進一步織密。網格是鄉村治理的基本單元。目前,農村基層每個網格一般覆蓋300戶左右農戶,基於網格而設置的黨小組,由於服務半徑偏大,黨小組內黨員群眾互動較少。調研發現,百姓之間來往,主要還是在村民小組之內。為此,把黨小組建到“宅上”,有利於促進黨員群眾在“組”內交流,進而推動“網格”進一步劃小、“網眼”進一步織密。

三是農村基層“陣地遠、‘紐帶’鬆”,建設“宅上黨小組”,能把聯系服務群眾的“紐帶”進一步系緊。農村基層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陣地主要集中在村部。調研發現,主動到村級陣地活動的百姓並不多,組織資源亟需下沉到百姓家門口,覆蓋“最后一米”。把黨小組建到“宅上”,則全面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實現群眾在哪裡黨的工作就做到哪裡、黨組織的作用就發揮到哪裡。

二、做法成效

(一)突出“宅”的村落元素,把黨的陣地建在群眾家門口。

一是因域制宜建陣地。依據農村聚族而居、聚群而居的習慣,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結合黨員數量、黨員分布情況,每個黨小組一般覆蓋2-3個村民小組,聯系服務100戶左右農戶。為讓黨小組建設實質化運轉,在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的區域,靈活設置“宅上黨小組”活動陣地,一般以村民城鎮購房落戶后的閑置房屋、村裡的公共空間、黨小組長家中的房間院落為選址對象,面積在20-60平方米,重點是便於黨員就近參加組織生活、群眾辦事議事,讓老百姓推開門能看到黨組織、邁開腿能找到黨組織,使黨員、群眾對黨組織的歸屬感不斷增強,支部堡壘作用愈發堅實。目前,全區共建立不同特色“宅上黨小組”2500余個。

二是因崗選人激活力。把選優配強黨小組長作為加強“宅上黨小組”建設的重要一環,由村黨總支組織黨員推選,並綜合考慮素質能力、身體狀況等因素條件,真正把政治素質好、組織能力強、群眾威望高的黨員推選為黨小組長,協助村務管理,組織開展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黨小組帶動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實施“黨小組長履職評議制度”,每年底,由黨員、群眾對黨小組長年度工作進行評議打分,對組織活動不經常、作用發揮不明顯的予以調整,對黨員群眾評價高、作用發揮好的進行鼓勵獎勵。

三是常態長效促落實。為讓黨小組建設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在陣地建設上,明確“有場所、有設施、有標識、有黨旗、有書包、有制度”的六有標准﹔在活動開展上,規范建立“周習月講”學習制度、鎮村干部聯組制度、黨員聯戶制度、事項代辦制度、議事協商制度、黨員評議制度、黨員自願認領崗位制度、黨小組考核評價制度等“黨小組八項工作制度”,做到責任厘清、工作壓實、服務精准。年底,由區鎮黨(工)委根據活動開展、群眾評議等情況,評選表彰一批“優秀宅上黨小組”“優秀黨小組長”,提高黨員的責任感、榮譽感。

(二)突出“黨”的教育引領,讓每名黨員都成為一面旗幟。

一是聚焦政治引領。規范組織生活,黨小組在網格黨支部的指導下,健全黨小組“組織生活會、學習教育、定期匯報、民主評議、聯系群眾”等五項基本制度。海門區在全區黨小組中推行政治引領“周習月講”,通過村班子成員講解文件精神、黨小組長牽頭集中學習、小組成員討論等形式,及時把黨的聲音、上級政策、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傳遞到廣大黨員群眾。今年以來,海門港新區鳳飛村第七“宅上黨小組”堅持政治引領“周習月講”,由村書記、老黨員、退伍老兵、百姓名嘴為黨員群眾進行微黨課宣講,開展“書記上專題黨課”活動,帶領“宅上黨小組”成員學深悟透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二是聚焦服務中心。“宅上黨小組”在村黨總支領導下開展工作,重點圍繞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落實村庄環境長效管理、推進農村改廁、“四園建設”等中心任務,及時將各階段重點工作“清單”宣傳貫徹下去,動態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和問題信息,形成上下互動、直達基層的工作體系,改變了過去“竿插不到底”“水流不到頭”的現象,鄉村發展、鄉村治理的凝聚力明顯增強。海門街道補南村第一“宅上黨小組”探索推進“專業合作社+宅上黨小組+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利用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共同發展甜瓜種植產業,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聯創聯增聯帶”,形成全村的聯動發展新勢能,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40余萬元。

三是聚焦作用發揮。實施黨員聯戶“一戶十聯”,對身體條件允許的農村黨員,每人聯系周邊10戶以上的農戶,實現“家家黨員聯、戶戶見黨員”。為把該項工作落到實處,海門區結合農村黨員和農村工作實際,明確黨員“六帶頭六無”(帶頭愛黨愛國、黨員身邊無“雜音”,帶頭遵紀守法、黨員身邊無“違法”,帶頭美化家園、黨員身邊無“臟亂”,帶頭攻堅克難、黨員身邊無“阻梗”,帶頭志願服務、黨員身邊無“差評”,帶頭弘揚新風,黨員身邊無“陋習”)的行為准則,實行“共產黨員戶”挂牌亮身份、“最美黨員戶”示范作表率,制定黨員、群眾“雙積分制”辦法,開展“最美黨員”“美潔庭院”評比,形成“黨員帶頭上、帶著群眾干”的良好氛圍。常樂鎮中南村“宅上黨小組”開展村庄環境“三包一帶”行動,黨員不僅自己要做到房前宅后“包衛生、包秩序、包美化”,還要帶動、督促、幫助周邊農戶共同落實好環境美潔,每季度由黨小組長、部分農戶組成工作組進行評比打分,年底根據分數進行排名公示,其中農戶分數以一定比例折算到黨員戶中,通過黨員帶頭、互比互評,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全員參與、常態長效。

(三)突出“組”的組織功能,形成黨建聚力共奮進的生動局面。

一是政策宣傳在組內。對涉及群眾利益的惠農政策、決策部署等,建立“鎮黨委政策解讀、鎮村干部下組宣傳、黨小組收集意見、村干部答疑反饋”的閉環機制,通過群眾語言把黨和政府的政策部署傳遞到每名黨員群眾,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三星鎮光榮村黨總支書記說:“村級全域規劃改造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以其他地方的經驗來看,因未能深入宣傳到位、傾聽群眾意見等原因,在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發揮‘宅上黨小組’的工作優勢,在破舊房屋和三棚整治中,鎮村干部、黨小組長現場講解、答疑,確保不漏一戶,同時群眾反映的問題可以直接到家門口找黨小組。這樣一來,提前15天完成了任務,也沒有糾紛、上訪等矛盾,開展得如此順利,確實得益於家門口的黨小組啊。”

二是民主議事在組內。尊重民意是基層善治的內在要求,以“宅上黨小組”為載體,定期開展民主議事,暢通意見收集、訴求表達的渠道,通過公開透明的開放式決策、參與式治理,把農民的意願擰成一股繩,達到以民主促民生的目的。余東鎮啟勇村第十九“宅上黨小組”召集黨員群眾圍繞“連片土地自己耕種還是集中發包”事宜進行集體協商,經充分討論、舉手表決,大部分黨員群眾認為“年齡較大不適合自己種地”,形成了“集中發包、領取租金、杜絕拋荒”的一致意見。

三是矛盾調解在組內。農村發生矛盾,自古就有找身邊德高望重、處事公道的鄉賢說事調解的傳統。“宅上黨小組”用好鄉賢說事調解這一傳統優勢,每個黨小組挑選2-3名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老村干部等作為調解員,及時協調化解鄰裡糾紛、家庭糾紛等。在說事調解過程中,群眾可選擇自己信任的“鄉賢”介入,同時,根據矛盾調解需要,組織鎮村干部、司法人員、專職律師等共同參與協商,以“情法相濟、德理相融”方式,確保小糾紛不出組、矛盾不上交。由於鄉賢大多知曉村裡歷史淵源、人情世故,調解結果群眾普遍較為滿意。海門港新區天西村第一“宅上黨小組”抽調8名老黨員組建一支矛盾糾紛志願者調解隊伍,成立“老娘舅”調解工作室,讓老黨員在化解農村矛盾糾紛中發揮余熱。

四是鄉風培育在組內。依托“宅上黨小組”,靈活開展“黨小組+關愛慰黨小組+志願服務黨小組+結對共建黨小組+書畫文體等活動,拓展黨小組服務功能。三廠街道孝威村第五“宅上黨小組”以“黨小組+扶貧幫困”為主題開展活動,幫助貧困家庭子女、空巢獨居老人、殘疾人等完成一個個“微心願”,如幫助清理家前屋后、上門提供理發服務等,讓文明鄉風蔚然成風。常樂鎮頤生村第二“宅上黨小組”推行“道德銀行”,根據黨員群眾參與志願服務、文化宣傳、扶貧幫困等方面表現量化成積分,可在“道德超市”換取等值物品或服務,助力鄉風文明建設。

三、經驗啟示

海門積極探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創新“宅上黨小組”工作模式,把黨群的思想統一起來,把黨的決策部署落實下去,給新時代做好基層黨建工作帶來了諸多借鑒意義和有益啟示。

(一)新時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必須把組織覆蓋向“到邊到底”延伸,增強黨員歸屬感、群眾信任度。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裡”,必須從消除空白點、緊盯薄弱點抓起,疏通脈絡、嚴密組織。海門區緊緊抓住夯實組織基礎不放鬆,適應黨建工作扁平化管理、開放式發展、精細化服務的現實需要,規范黨小組建設、創新黨小組模式,通過“村民組上建黨小組、黨員一戶十聯”等做法,補強了上通下達、左右聯通、執行有力的基層黨建組織體系,讓黨的力量直達基層末梢。

(二)新時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必須把工作重心向“落細落小”轉變,增強黨建工作精細化、精准性。黨小組不是黨的一級組織,但卻是密切黨群關系的“黏合劑”。海門區注重用精細化思維加強黨小組建設,在黨小組的陣地建設、學習教育、活動開展、作用發揮、制度建設等方面既務實規范、又靈活創新,通過明確“宅上黨小組”五項任務、黨員作用發揮“六帶頭六無”的具體要求,把一些“軟指標”硬性化,克服黨小組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升黨小組的質量和功能,做實鄉村最底層單元自治,讓黨小組活力倍增、戰斗力倍增、凝聚力倍增。

(三)新時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必須把工作對象向“到人到事”聚焦,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服務群眾是基層黨組織最重要的職能。當前,村一級黨組織工作任務重,窮於應付日常事務,導致宣傳動員、教育引導群眾的辦法不多、精力不夠。而黨小組置身於群眾之中,與群眾聯系最直接、最緊密,能了解黨員、群眾情緒,及時回應和解決群眾訴求。海門區推行的“宅上黨小組”建設,縮短了服務距離、縮小了服務范圍,將暢通民意、代理民事、懇談民意、幫扶民困“四民工作法”落到實處,使黨組織工作更有針對性,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