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讓批評成為有滋有味的良藥

陳龍坤

2022年08月26日08:25    來源:解放軍報

習主席深刻指出:“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要多用、常用、用夠用好,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責任。”但在現實工作中,有的領導干部礙於情面,不願當面批評﹔怕觸及矛盾,不敢當面批評﹔想做“老好人”,不肯當面批評,不僅導致了批評難、當面批評更難的現象,也會助長一些不良風氣。“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同志,治病救人。”我們要清醒認識到開展批評的重大意義,自覺把敢於批評、善於批評當作推動工作有效落實的職責和擔當,讓批評成為有滋有味的良藥,幫助官兵及時改正缺點不足,不斷砥礪前行。

批評是治病救人的良藥,首先要有入心的“苦味”。青年官兵閱歷淺、經驗少,其錯誤大多是在渾然不覺中犯下的,有的是由錯誤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造成的。這些錯誤就像人身上的膿瘡,不進行治療是不會自己痊愈的,久病不治甚至可能發展成頑症。把及時有效的批評作為“苦口的良藥”,就應當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把“短”在哪裡、“丑”在哪裡、“症結”在哪裡說清說准說透。一次有“苦味”的批評,既是對症下藥的良方,也是催人悔過奮進的良言,能讓被批評者在感受“苦味”中深刻反思,在深刻反思中查找錯在哪裡,並分析具體原因,吸取相關教訓,努力改錯糾偏,使自己逐漸變得成熟起來。

批評要讓官兵樂於接受,應該有接地氣的“土味”。日常生活中,有的中草藥“土味”十足不起眼,卻有很好的療效。這啟示我們,開展批評也要深入基層接地氣有“土味”,讓批評能夠切合實際。領導干部在批評官兵時,不能居高臨下擺架子,不分場合隨性子,一頓狂批耍威風﹔不能沒有“脫鞋下田”的調查,不能沒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就憑空評判分析是非對錯……科學的批評是建立在調查研究基礎之上的。領導干部要考慮到青年官兵在成長經歷、性格特點、認知水平、年齡兵齡、崗位職務等方面的差異性,考慮到他們對待批評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也因人而異。在批評時要搞好調查研究,抓住真問題,破解真矛盾,從有利於單位建設、有利於官兵成長出發,用官兵聽得懂、樂意聽的話語擺事實講道理,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客觀准確的批評意見,以春風化雨的善意批評消除官兵的抗拒和逆反情緒,切實讓批評入腦入心,發揮效能。

批評要想取得鞭策效果,必須有濃郁的“戰味”。批評是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的交鋒,是好風氣對不良風氣的淨化。如果一味地害怕傷及被批評者的面子和感情,在批評時總是欲抑先揚、避重就輕,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我們對待官兵犯的錯誤,有時還要像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那樣:“批評要尖銳。不那樣尖銳,不切實刺一下,他就不痛,他就不注意。”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第38軍在入朝第一次戰役中,因未按時到達指定位置,影響戰役全局,軍長梁興初受到彭德懷極其嚴厲的批評。第二次戰役中,部隊知恥而后勇,用一場大勝一雪前恥。今天,我們面對不同性質的錯誤,特別是原則性錯誤,必須有濃郁的“戰味”,敢敲“當面鑼”,善擊“對面鼓”,點名道姓,擺上桌面﹔必須當頭棒喝,猛擊一掌,切實釋放批評的警示和震懾威力,幫助被批評者認清錯誤、改正缺點,盡快調整精神狀態,以更飽滿的熱情和更積極的姿態投入到強軍事業之中。

批評傳遞的是無私關愛,還要有暖心的“人情味”。批評的出發點是關心和愛護,要體現戰友同志間的真情。有真情的直語諍言對官兵成長進步、事業發展都有好處﹔有真情的咬耳扯袖才是真正的同志情、戰友愛。對於犯錯誤的官兵,領導干部要耐心誠懇、心平氣和與其交流,幫他們認識到錯誤,在猛擊一掌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組織的關懷和期待。此外,批評不能一批了之,還要做好“下篇文章”。對犯了錯的官兵,領導干部要真心理解當好貼心人,熱忱幫帶當好引路人,切實做好思想穩定工作,主動傳授工作經驗,堅持“修枝、剪葉、正形”,讓官兵在不斷自我革新、自我完善中成長進步、建功立業。

(作者單位:北部戰區空軍某部)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