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委組織部、徐匯區長橋街道黨工委
2022年08月24日13: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和起因
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養老服務開始成為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為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精准有效的養老服務。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多元參與、項目購買等方式,緊緊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養老服務。
過去20年來,上海市依托民政工作構建了相對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了包括養老院、日間照料、長者食堂、陽光之家、智慧陽光康健院等。徐匯區也在既有的社區生活服務中心和養老服務公共空間基礎上,以“鄰裡匯”為品牌形成了新的養老助老適老服務體系。在這一背景下,徐匯區長橋街道也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形成了1個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個長者照護之家、1個護理站、1個老年人助餐中心、3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3家敬老院、7個助餐點、32個標准化老年活動室、42個老年人互助睦鄰點。
在養老服務基礎體系基本建立的基礎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民政局進一步要求緊貼老年人生活需求,提供更精准、更便捷、更高質量的養老服務。老年助餐是養老服務中最貼近老年人日常生活、關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實事項目。早在2008年起,上海市就開始大力發展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形成了社區食堂、助餐點等基礎服務項目。2019年,為提升老年助餐服務的覆蓋面和水平,上海市出台了《關於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務水平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大資源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建設運營更廣泛、更便利的老年助餐設施,進一步滿足不斷增長的老年人助餐需求。
徐匯區作為上海市中心城區之一,老齡化率高達35.9%。長橋街道作為徐匯區內的大型居住區,人口總數居徐匯全區首位,其中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佔全部居住人口的36%,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正因為如此,長橋街道黨工委在社區養老方面形成了兩個基本認識:第一,長橋街道在社區治理中必須將養老服務作為最重要工作之一,以老年宜居社區、老年友好社區、健康社區為社區治理的目標。第二,由於老齡化程度高,老年服務需求量大,長橋街道的養老服務不能依賴於行政投入,而是必須在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多主體參與的社會化養老新模式。
在這一背景下,清和敬老聯盟成為長橋街道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探索。在街道黨工委領導下,長橋街道以提高老年助餐服務為契機,以推動適老型社區共同體創建為目標,通過區域化黨建為整合機制,從提高助餐服務水平,以共享共贏為動力,逐漸成立了由社會多元主體力量參與的“清和敬老聯盟”,逐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需求。目前,清和敬老聯盟的各類愛心單位已達59家,主要分布在百色路和羅香路商業街沿線,向65歲及以上老人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務,服務業態涵蓋餐飲服務、理發服務、健康服務、金融服務、文化服務以及便民服務這六大類。
二、做法和經過
1、助餐服務新模式: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參與
2019年,上海市《關於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務水平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2年,要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全市助餐服務場所數量實現“倍增”(不少於1600個),助餐服務供給能力實現“倍增”。因此上海市的各街鎮都加強了老年人助餐服務,主要做法是或依托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場所,或利用存量資源改造,建設更多的社區長者食堂。社區養老食堂主要由政府舉辦和建設,建成后交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即公建民營模式。
長橋街道的老年人助餐工作有著自身的難點。盡管街道轄區內也建設一定數量的社區養老食堂,但由於所轄居民區老齡化程度高,老年人助餐服務需求大,同時社區規模較大,社區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設施又相對不足。因此長橋街道開始考慮探索一種新的助餐模式:通過政府與社會合作共建的方式,利用公共餐飲單位、集體用餐配送單位、社會餐飲企業的加工能力和網點提供助餐服務,即民建民營模式。
在街道黨工委領導下,以上述理念為指導,街道老齡委重點推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調研老年人需求。對轄區內老人走訪調研,了解老年人布局、活動場所,對社區助餐服務的需求和期望。二是尋找社會力量合作試點。豐裕餐飲是街道轄區內一家餐飲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有熱心社區互助和社會公益的嘗試。三是初步形成一批養老助餐單位。在豐裕餐飲帶動下,在街道黨工委的動員下,又有2家愛心餐飲加入愛心敬老服務。在此基礎上,也有更多愛心企業和商家表示願意加入敬老聯盟。
聯盟成員單位從原先的幾家試點,逐步拓展到羅香路和百色路這兩條長橋的主要商業街,目前已有59家企業和商家參與“清和敬老聯盟”,推動了該項目的順利實施。
2、養老服務新升級:從兜底型到普惠型
2019年上海市發布《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工作指引》,要求構建養老服務的“15分鐘服務圈”。在每個“服務圈”內,重點依托1個社區養老綜合體(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或分中心)和若干個家門口服務站點,形成兩個層級的服務供給。讓“服務圈”中的老年人,在家中即可獲得生活照護以及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急、助行等服務,在家門口服務站點中即可獲得基本的生活照料和互助式養老服務,在社區養老綜合體中可獲得更加專業、綜合的養老服務支持。
3、黨建引領新載體:從黨建聯建到敬老聯盟
以往,長橋街道黨工委在區域化黨建工作方面主要通過組織聯建、活動聯辦、資源共享等方式來進行。近年來,我們不斷思考將區域化黨建的觸角引向更為貼近老百姓的方面,在區域化黨建共建共享的基礎上,結合長橋特點,把區域化黨建工作的落腳點聚焦到民生服務上,創新性地成立了“清和敬老聯盟”,將區域化黨建組織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服務優勢,形成組織互聯、資源互通、功能互補的黨建引領、民生服務新載體。
4、適老型社區共同體:多方聯動的社群構建
清和敬老聯盟成立后,長橋街道注重品牌建設,把統一制作的“清和敬老”標識標牌以及敬老服務內容,發給各個愛心企業和商家,增強愛心企業辨識度。在此基礎上,為加強適老型共同體建設,依托“清和敬老聯盟”進一步推出“惠相伴”、“愛相隨”等養老服務計劃,服務老人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僅包括經濟上的優惠,生活上的、便民服務上的,而且包括老年人交往、心理咨詢、老幼聯動等等方面。“清和敬老聯盟”的目標不再局限於養老助餐,也不再局限於為老服務,開始加強社區內法人單位與社區居民的聯動,提升企業和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構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顯著提升的適老型社區共同體。
在此基礎上,在街道黨工委帶領下,以社區內企業法人和事業單位主體,向全社區單位、企業和居民發出“清和敬老倡議”: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助老也是我們新時代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求加強敬老聯盟建設,發展為老事業,形成敬老愛老的社區文化。
三、成效與反響
1、為老服務持續改善,居民滿意度顯著提升
“清和敬老聯盟”已成為長橋街道的為老服務品牌。通過兩方面關鍵機制,清和敬老聯盟顯著提升了社區為老服務能力:一是為老服務內容由兜底型走向普惠型﹔二是為老服務形式主要是以法人單位聯盟服務居民自然人。通過黨建引領的社會多元參與,社區為老服務的內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充分拓展,從而顯著提升了老齡化社會的為老服務水平,同時也提升了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2、敬老聯盟持續擴大,社會參與和動員顯著增強
“清和敬老聯盟”的組織發展有兩方面特點:一是由最初的敬老助餐發展到敬老聯盟,從一頓價廉物美的餐食、一次免費的上門理發再到一節智能設備學習、心理咨詢等服務。二是參與主體由原來的企業參與發展到街道轄區內的公共事業單位、企業、社會組織和社區志願者的多方參與。聯盟的成立和品牌效應,在社區各行各業中產生出積極反響,越來越多的單位成員主動要求加入。長橋街道以為老服務為治理支點,實現了對社區多元力量的動員和參與,推動了社區的共治共建共享。
3、社區服務廣泛均衡,適老型社區共同體基本形成
以社區生活服務中心、助餐中心、敬老院、長者照料中心、老年活動室等為基礎,構建統籌發展、均衡布局、持續發力的“15分鐘服務圈”,是上海市為老服務體系構建的基本目標。長橋街道認識到,廣泛均衡的為老服務網點建設,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投入,而是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充分激發社會和市場的作用,從而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適老型社區共同體。
四、探討與評論
1、生活服務是衡量社區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
社區生活服務是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上海市曾探索在各個街鎮建設社區生活服務中心,但在具體實踐中,相較於社區的綜合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和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生活服務中心逐漸成為一個相對虛化的公共平台。但與此同時,社區居民對專業化公共服務的需求卻日益增強。因此在社區治理中出現了公共服務需求和供給的矛盾,特別是老齡化社會到來帶來了重要挑戰。長橋街道“民建民營”的為老服務聯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社區生活服務的新模式。
2、法人單位參與可以激發基層社會的治理潛能
在過去20年中,上海市社區治理的重心一直是居民區,區域化黨建的探索也主要是通過駐區單位的動員提升居民區的治理水平。在“清和敬老聯盟”探索中,我們發現,社區治理的部分需求實際上可以在居民區范圍之外得以實現,在居民區外也能夠更好地發揮駐區單位和企業的作用。因此,未來要進一步發揮區域化黨建作用,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挖掘社會治理潛能,重點在居民區外實現對法人企事業單位的動員。
3、提升居民獲得感,推動社區共同富裕的實現
在社區層面,共同富裕需要通過居民群眾的獲得感來體現。而居民群眾的獲得感,主要來自公共服務,其中重點是日常生活需求的滿足。因此,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需要不斷了解各類居民群體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升街鎮生活服務供給能力。在此方面,社區養老和適老型社區共同體的構建是一個重要的治理支點。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