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平泉市委組織部
2022年08月24日09: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平泉市以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村級黨組織的主體作用,統籌下沉鄉鎮和部門服務力量,全面推行“代辦服務村裡跑、產業發展村裡幫、矛盾糾紛村裡調、電商站點村裡建、惠農補貼村裡領、婦女健康村裡查、農民小病村裡看、農業技術村裡學、法律常識村裡普、文體活動村裡辦”的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成為打通鄉村治理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有效舉措,是實現農村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探索,更是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的基層實踐。
一、背景與起因
平泉市位於冀遼蒙三省區交界處,地處燕山腹地,是一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山區、農業縣級市。全市30萬農村人口,分散居住在3296平方公裡的238個行政村、1918個自然村裡,最小自然庄隻有9口人。由於過度分散,山多路遠,最偏遠的村庄距縣城單程七八十公裡,群眾到縣鄉辦事很不方便。有時候村民經常為辦一個証、蓋一個章、看一次病、借一點貸、聽一次課、領一項款而往返折騰數次,走百十裡路,花數百元錢,跑“冤枉路”、花“冤枉錢”、費“冤枉時”,辦事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長。2017年,為了順應民眾期盼,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積極順應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新形勢和農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新需求,切實解決群眾辦事難、聯系服務群眾沒抓手、工作沒載體、聯系不緊密等問題,平泉市堅持黨建“領方向”、支部“當主角”、部門鄉鎮“大合唱”、群眾“得實惠”原則,突出力往村聚、人往村走、事在村辦,探索出了以黨建引領“十在村”為核心的民情村解工作機制,切實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把黨建服務深深嵌入了鄉村治理之中。
二、做法與經過
(一)組織推動,讓鄉村治理和服務群眾的力量聚起來。
推進鄉村治理,服務基層群眾,各級黨組織必須發揮主體、主導和主動作用,做到組織推動、力量擺布的有效統籌,真正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和服務的“主力軍”。一是搭建“民情村解”綜合服務平台。堅持財政投、部門幫與黨費補相結合,積極打造集便民服務、矛盾調處、文化宣傳等為一體的綜合黨群服務中心,實現了村級綜合服務站,電商站點、金融服務室、社保服務站、農家書屋向農村覆蓋,全市共投入各類資金4000萬元,新建改建黨群服務中心138個,綜合服務站全部達到“六有”標准。二是加強村級帶頭人隊伍建設。以比基層黨建、比鄉村振興、比村級治理、比和諧穩定“四比”活動為抓手,定期開展“支書論壇”“支書比武”等活動,重點培育一批有過硬的工作作風、有過硬的素質本領、有過硬的干事能力的“頭雁群體”,不斷激發鄉村治理的“源頭活水”,不斷提高黨支部書記能服務、會服務、抓服務的素質和本領。深化落實黨組織書記備案管理和“五定星級化”管理制度,完善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全面落實村級“四議兩公開”,推動村干部特別是“一肩挑”人員履職盡責。三是壯大服務鄉村骨干力量。堅持上下聯動,選強培優鄉村治理和基層服務力量。採取市聘鄉管村用的辦法,通過勞務派遣的方式,為238個村選聘大學生黨群服務助理242名,增添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新生力量﹔從市直教育、科技等部門選聘161名優秀人才組建了鄉村振興優秀人才服務團,沉到鄉村開展定點服務、精准服務﹔注重發揮致富帶頭人、村民小組長、黨員志願者等人員作用,通過抓組聯戶,織密鄉村治理網絡,形成了有人抓、有人管的生動局面。
(二)事在村辦,讓鄉村治理和服務群眾的載體活起來。
推進鄉村治理,服務基層群眾,必須要堅持目標導向,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和服務功能,聚焦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找准切入點和結合點,真正實現服務群眾與鄉村治理的有效融合。代辦服務村裡跑,依托村級綜合服務站,由代辦員輪流坐班,為群眾現場辦理計生、住房、低保申請等手續,不間斷為群眾提供代辦服務。去年以來,鄉鎮和村組干部累計為群眾代辦服務事項達到1500多件。產業發展村裡幫,各村為有發展產業意願的村民幫忙協調征佔地、跑辦水電路前期手續、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幾年來,全市累計發展百畝以上園區112個,直接帶動7900戶、16300名群眾脫貧致富,戶均年增收2.7萬元。矛盾糾紛村裡調,以村“兩委”干部為主體,以事要解決為目標,堅持小矛盾不出組、大糾紛不出村,能在村組層面解決的矛盾不上交。去年以來,村組干部累計解決各類矛盾糾紛1300多起,並成功地化解了一批土地、山場、拆遷佔等方面的疑難糾紛。電商站點村裡建,抓住被列入“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縣”的契機,扎實推進“一村一站”建設,積極為村民提供代購、代銷、代郵、代發、代辦和代繳一條龍服務。惠農補貼村裡領,採取在村建設簡易便民網點、布設電子機具等方式,夯實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的渠道基礎,真正實現讓村民在“家門口”領取各種惠農資金,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群眾。婦女健康村裡查,定期組織計生、婦幼等醫護人員進村入組為婦女進行免費檢查,並現場回答婦女的咨詢。去年以來,共為2.4萬余名農村婦女提供了健康檢查,發放健康知識宣傳單1.4萬余份。農民小病村裡看,加強村級衛生室標准化建設,不斷提高村級醫療隊伍業務技術水平,有效提高村級衛生室的檢查能力,對一般的常見病、多發病能夠進行簡單治療。農業技術村裡學,組織科技、農業等領域專家人才分赴村組和產業園區,開展咨詢、講座、培訓、指導等,把科技服務送上門。去年以來,累計培訓農民6700多人次。法律常識村裡普,從市、鄉(鎮)選派法律工作者擔任行政村法律顧問,積極開展“以案說法”和“法律服務進萬家”普法宣傳等工作,讓群眾學法、知法、懂法,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文體活動村裡辦,各村黨組織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和活動廣場,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主題鮮明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如廣場舞大賽、三句半演出、“周末大舞台”等,活躍群眾文體生活,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三)健全機制,讓鄉村治理和服務群眾的動力足起來。
推進鄉村治理,服務基層群眾,必須要有常態化制度化的長效機制作支撐,強化協調聯動、強化督導考核、強化經費保障,確保運轉有效,不搞“一陣風”,不形成“虎頭蛇尾”。一是建立協調聯動機制。推行“民情村解”聯席會議制度,由市委組織部牽頭,市委政法委、市政務服務中心、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局、市司法局和鄉鎮等相關單位參加,定期聽取相關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形成持續推動的工作合力。二是建立督導考核機制。市委組織部將“民情村解”工作機制推動情況納入鄉鎮、部門黨建目標考核和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通過黨建聯查,發現評選一批“民情村解”示范村,作為評選先進基層黨組織的重要內容﹔對“民情村解”進展緩慢的村、部門,市委組織部約談所屬鄉鎮黨委書記及相關部門責任人,制定改進計劃,形成了常抓實抓的鮮明工作導向。三是建立經費保障機制。為確保“民情村解”有錢保障、有陣地活動,將村級組織工作經費、黨組織活動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村民小組長補貼等列入財政預算,2022年預算經費5904萬元,平均每村達到24.5萬元。市財政每年堅持列支150萬元,提升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和綜合服務站建設水平。
三、成效與反響
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推行以來,把以往的群眾“上跑”變為目前的干部“下沉”,把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裡”,有力地推動了政府職能、工作方式和干部作風的轉變,收到了干部得到鍛煉提高、群眾得到真正實惠的實際效果。
(一)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拉近了黨群干群距離。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充分整合各部門資源力量,著眼於群眾辦事難、辦事不方便的實際,將公共服務、政務服務的觸角延伸至村,打通了便民、利民、惠民的“綠色通道”,在家的農民辦事不用出村,把方便讓給群眾,把麻煩留給干部,農民在家門口辦事,受到了群眾普遍歡迎。有村民反映:“過去我們很難想象在村裡就能直接學技術、看小病、上網賣土特產,有時候為辦一件並不算多大的事,需要村裡鎮裡甚至縣裡來回折騰好多趟。”有的村離鄉鎮政府有好幾十公裡,辦理一孩生育証明、領國家補助的惠農補貼都得跑到鄉上,有的困難農戶每月領一次一百多塊錢的農村低保金,光往返車費就要30多元,有時遇到辦事人員不在家,還得耽擱兩三天,“成本”太大。推行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以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改觀。群眾普遍感到辦個事情比過去方便、順當多了,黨和政府的服務真是越來越貼心了。
(二)轉變了干部職工作風,提升了干部能力素質。在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沒實施以前,群眾辦事政出多門,不僅需要上門找,還會碰釘子,往往是“跑了東頭跑西頭,上面批了下面批”,一個簡單的手續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令人苦不堪言。實施民情村解“十在村”以后,廣大鄉村干部以群眾訴求為第一信號,以群眾滿意為最高追求,面對面地與群眾溝通交流,“全天候”“零距離”地為群眾提供服務。他們眼睛向下看,重心向下移,精力向下沉,身心入基層,工作在一線、服務群眾在一線、解決問題在一線、化解矛盾在一線、保障群眾利益在一線,不僅為群眾提供貼心的“保姆式”服務,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且也使自己在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了實際工作能力,特別是為縣直部門開展為民服務創造了經驗。
(三)化解了社會矛盾糾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實施以來,農民群眾遇到什麼事情不再像過去那樣折騰了。鄰裡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通過村民小組長就直接解決掉了,實在是解決不了的,通過“糾紛調解室”,老百姓的訴求也得到了充分反映,“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遇到一些涉法問題,法律專家和各村的法律工作者直接進村入戶、以案說法,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最便捷的法律服務。這樣,就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了最基層,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化解在了最基層。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滿意度進一步增加,社會和諧指數進一步提高,和睦的黨群干群關系、和諧的社會氛圍,促進了各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推行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以來,全縣共化解不穩定因素23000多起,幫助群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9600多件,老百姓普遍反映,過去那種辦事有時需要來回折騰、表達訴求渠道不暢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干部們的笑臉相迎、溫馨詢問、全力相助。
四、探討與啟示
平泉市的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從表面上看,縮短的是黨和政府同群眾在空間上的距離,而實際上拉近的卻是二者在心靈和情感上的距離。幾年來,這一工作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也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對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如何更好地依靠人民聯系人民,如何密切黨群關系,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啟示:
一是要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服務理念,切實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小事當做黨組織的大事全力解決。“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平泉市推行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正是基層黨組織聚焦了為群眾解決生活難事、提供便民服務的目光,真正重視了老百姓的看病就醫、糾紛化解、文化娛樂、補貼領取等各種“小事”,才讓老百姓把黨組織當做自己的“貼心人”,把機關干部當做自己的“娘家人”。這也啟示我們,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不能含糊,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唯有如此,才能增進黨員干部與群眾的感情,黨和政府才能得到群眾的真心擁護,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從而積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是要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切實把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出來、突顯出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是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牢了,黨的執政地位才會穩固﹔基層強了,黨的執政能力才會增強。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為黨員干部發揮作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台。廣大黨員干部堅持走在前、作表率,帶頭為群眾提供幫辦服務,帶頭為群眾化解矛盾糾紛,帶頭為群眾提供致富信息、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過程中,黨群“零距離”接觸,讓群眾從身邊為自己提供滿意服務的黨員干部身上,獲得對共產黨員進而對黨組織的直接認識,從而更加信任黨,願意跟黨走。
三是要建立健全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切實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凝聚起來、調動起來。“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市直單位、鄉鎮黨委、村黨組織等多部門配合,協調聯動。隻有各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才能形成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的工作局面。平泉市在推行民情村解“十在村”工作機制過程中,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由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等相關單位組成,定期研究解決民情村解工作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這啟示我們,要使一項工作機制真正發揮作用,就要建立起規范化的工作推進制度,調動各方面的工作力量,凝聚工作合力,才能使各項工作真正落實,群眾才會真正滿意。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