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重慶市榮昌區:探索以“小院+”推動黨建引領鄉村善治

中共重慶市榮昌區委組織部

2022年08月22日10:1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重慶市榮昌區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10至30戶左右群眾聚集的農家小院為基本單元,以“小院+”推動黨建引領鄉村善治,有效激發群眾參與意識、暢通群眾參與渠道、提升群眾參與能力,切實解決鄉村治理困境,逐步健全黨組織領導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一、背景情況

重慶市榮昌區地處成渝主軸黃金聯結點上,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橋頭堡”,距重慶90公裡、成都240公裡,幅員面積1077平方公裡,轄6個街道、15個鎮,總人口86萬。2019年,榮昌區直面鄉村治理中黨建引領不強、治理焦距不細、工作合力不足、群眾參與不夠等問題,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以“建美麗庭院、樹文明新風”為理念,探索集中10至30戶臨近的農家小院創建“新風小院”。在區委組織部的牽引下,整合宣傳、政法、民政等8個部門資源下沉到小院,與群眾一道解決需求和難題,產生了積極效果,衍生出“小院講堂”“小威送法”“美家美戶·姐妹相助”等新內容。2021年,參與小院建設的部門拓展到14個,在完善創建指標、出台工作辦法、健全小院評星機制和退出機制的基礎上,榮昌區將“新風小院”“小院講堂”等整合升級為“小院+”品牌,進一步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放,把治理效能有效覆蓋到鄉村最末端。2022年,出台《榮昌區以“小院+”推動黨建引領鄉村善治實施方案》,按照“一年有片、兩年有塊、三年有面、五年全覆蓋”的目標,推動實現黨建引領好、群眾參與好、人居環境好、鄰裡關系好、文明新風好,讓小院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黨建引領機制,夯實鄉村治理根基。在區委統一領導下,將組織、宣傳、政法、民政、司法、農業農村、群團等14個區級部門關於鄉村治理的項目、資金、資源和工作等優化打包至“小院+”實施,建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工作機制。

一是強化組織引領。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在小院內建立黨小組,黨員不足3人的通過選派黨建指導員、建立聯合黨小組等方式加強黨的工作覆蓋,構建“鎮街黨(工)委—村級黨組織—村民小組(網格)黨支部—小院黨小組(黨建指導員)”的組織體系。把小院作為黨支部(黨小組)活動陣地,推動網格向小院下沉、組織活動向小院延伸。二是突出帶頭引領。在村級黨組織和黨建指導員的指導幫助下,選好小院“帶頭人”。對有黨員的小院,引導群眾將黨員推選為“小院院長”,發揮黨員帶頭表率作用﹔對沒有黨員的小院,由黨建指導員代行院長職責,組織小院群眾開展“小院+”建設,在小院運轉正常后,再組織小院群眾推選合適人選擔任院長,引導群眾始終在黨組織領導下開展活動。三是發揮示范引領。深化“黨員百分百”評價機制,開展黨員亮身份、亮崗位、亮承諾和比作風、比擔當、比貢獻的“三亮三比”行動,發揮農村黨員在聯系服務群眾、推動“小院+”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等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建立黨員聯戶機制,推動1名黨員聯系小院內及周邊的20至40戶左右群眾,幫助協調解決困難問題,搭建黨群“連心橋”。

(二)探索小院建設路徑,樹立鄉村治理示范。在全區范圍內選擇10至30戶較完整或集中的傳統院落,組織開展“小院+”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小院的示范帶動作用。

一是規范建設標准。按照“村民自願申請、村級審核上報、鎮街評估確定、區級復核把關”流程,採取“賽馬機制”進行評估,每年擇優確定一批小院進行建設,確保數量和質量兼顧,5年內逐步實現“應建盡建”。出台“小院+”實施方案,制定宣傳發動、自願申報、推選院長等“十步工作法”,明確有自治辦法、有規范展示等“五有”標准,規范化推進小院建設。每年底對小院建設開展驗收評估,合格的給予星級評價結果並授牌,每年按照30%比例進行滾動抽查復核。二是豐富建設內容。圍繞小院“+服務”,探索“小院點單、村級接單、區鎮兩級買單”等方式,推動各級資源力量向小院匯聚。廣泛開展“+思想”“+送法“+文化“+連心“+志願服務等工作,鼓勵各鎮街、村社結合實際探索廣播、快遞、路燈等服務進小院,豐富小院+”的內涵和外延。堅持因院制宜,充分挖掘每個小院背后的傳統習俗、產業發展、鄉風文明、文化底蘊等特點,逐院細化建設方案,做到“院院有特色、處處有鄉愁”。三是健全帶動機制。開展“畫最大同心圓·建美麗同心院”行動,以全體在家農戶為基數,按照“核心區”“帶動區”“輻射區”分類推進、有效銜接。在建成小院內“核心區”的基礎上,將小院周邊散居農戶作為“帶動區”納入治理,並進一步將剩余的散居農戶作為“輻射區”進行網格化管理,實現內外聯動、聯建共建、服務共享,提升小院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激發鄉村治理活力。充分尊重群眾在“小院+”建設、管理、運行中的主體作用,完善小院治理架構,引導群眾有序有效參與小院治理。

一是選好“院管家”。指導成立小院議事機構,推選3至5名品行好、有能力且願意為小院服務的黨員群眾作為“小院管家”,組成小院院委會或理事會,負責小院的日常管理、政策宣傳、民情收集、矛盾化解、法律普及等工作。二是議好“院落事”。對涉及本院落的重要事務,如小院建設方案、公共設施維護等,在小院黨小組(黨建指導員)指導下,由小院院委會或理事會初議,然后提交全體小院群眾討論決定,做到群眾的事群眾商量辦,持續激發小院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識,努力實現“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三是定好“小院規”。積極引導小院群眾共商共定小院院規、小院精神等,持續塑造小院文化,逐步實現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探索以“百分百銀行”為平台,建立小院積分兌換獎勵機制,結合小院公約和評比活動,鼓勵小院群眾主動參加積分,依據得分情況進行獎懲,調動參與積極性。如萬靈鎮開發“智村”APP,將積分發送至小院群眾“智村”賬戶,小院群眾可採取網上下單或到超市自提等方式,將積分兌換成所需生活用品,有效激勵群眾投身小院治理。

(四)創新推動“三治融合”,提升鄉村治理質效。堅持以“三治融合”為抓手,創新開展各類小院活動,教育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切實提升基層治理實效。

一是引領自治增活力。將“小院+”作為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重要載體,在小院申報、人居環境整治、服務資源下沉等過程中,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推進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協商,實現鄉村治理從“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動員小院內成功人士、黨員群眾通過投資投勞、捐款捐物等方式參與小院建設,推動共建“美好家園”。二是引領法治強保障。在小院建設中廣泛融入法治元素,組織政法、公安、司法等單位黨員干部和法律工作者到小院開展法治教育、反詐宣講等,打造“小威送法”“法潤鄉村”等普法品牌,不斷提升群眾法治意識,培育濃厚法治氛圍,使法治建設在小院落地生根,持續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三是引領德治樹新風。在小院中開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評比活動、並設立“紅黑榜”,引導群眾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文明新風。常態化組織開展“小院講堂”、垃圾分類、衣櫥收納整理、全民健身運動會、“我們的節日”等系列活動,不斷豐富小院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持續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潤的道德滋養。

三、工作成效

近年來,榮昌區已建成各類示范小院168個,直接帶動5000余戶農戶受益,給鄉村人居環境、群眾精神面貌、鄰裡關系等帶來了明顯變化,得到了農村群眾的普遍支持和市級部門、國家有關部委高度肯定,先后被新華社、半月談、中國組織人事報、鄉村干部報等媒體報道,並入選鄉村振興系列叢書《村民委員會工作手冊》典型案例。在“小院+”引領推動下,榮昌區已有1個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54個村(社區)獲評市級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全區2020、2021年度群眾安全感調查分別達99.17%、99.7%,2021年榮昌區被表彰為“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區()”。

通過實施“小院+”工作,主要帶來了以下成效:一是黨建引領更加有效。“小院+”搭建了黨組織、黨員密切聯系服務群眾的有效途徑,黨的組織、黨的工作全面覆蓋到小院,黨員在小院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黨的聲音能及時傳遞到每家每戶,小院成為黨組織的“前沿陣地”。二是治理焦距更加精准。結合成渝地區鄉村院落實際情況,把治理單元從村民小組調整為10至30戶的農家小院,建立了到院、到戶的治理架構,實現了鄉村治理精細化、精准化﹔同時按照“核心區”“帶動區”“輻射區”分類推進,發揮了小院的輻射帶動作用,切實把基層治理的效能覆蓋到鄉村最末端。三是資源整合更加有效。“小院+”通過強化區委統籌和部門聯動,使黨的各項政策和各級資源力量向小院聚集,推動了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投,形成治理資源的疊加效應,變“各自為政”為“合力共建”,構建了“齊抓共管”的鄉村治理工作格局。四是群眾參與更加有效。通過“小院+”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思想教育、文體娛樂、普法宣傳等活動,從正面引導群眾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創新推動“三治融合”,讓群眾更自覺自願地參與基層治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小院成為群眾熱愛的“幸福家園”。

四、經驗探討

榮昌區以“小院+”推動黨建引領鄉村善治,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有效傳承和創新實踐,為著力破解一系列基層治理中的老大難問題提供了參考:

一是解決農村基層治理聚焦過大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基層治理的焦點都是網格,網格大多以傳統村民小組為單位,人數從幾百人至上千人不等,體量比較大,治理起來有難度。“小院+”工作把農村基層治理的焦點從網格下沉到農家小院,並逐步輻射到周邊農戶,聚焦更集中,治理更有力有效。

二是解決基層負擔較重的問題。組織、宣傳、政法、民政、司法、農業農村、群團等各個部門,都承擔了基層治理的部分職能,基層疲於應付各部門不同的工作要求和考核指標。“小院+”工作囊括了各部門的主要指標和成效目標,指標量大幅減少,減輕了基層負擔。

三是解決資源統籌不足的問題。鎮街每年底確定好“小院+”建設目標,有利於把次年關於基層治理的各類項目資金統籌起來,防止“撒胡椒面”的問題,資金使用效率更高,項目實施更有成效。

四是解決農村矛盾多發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媒體的發達,村民間的交流越來越少,農村正由熟人社會向生人社會轉變,人際關系的不穩定性增大了矛盾糾紛的發生率。通過實施“小院+”工作,由民主推選出來的院長,組織大家定期舉辦院壩會和包粽子、壩壩宴等群眾性活動,搭建群眾之間溝通交流的平台,密切鄰裡關系,減少了糾紛矛盾發生的可能性。

五是解決公序良俗約束不夠的問題。農村社會的相對獨立性,導致了一些群眾思想相對散漫,遵守公德良俗的約束力不足。“小院+”的工作重點,就是院內群眾要商定小院院規,建立積分兌換獎勵機制,促使大家遵守環境衛生、孝老愛親、移風易俗等規定,推動了新時代新風尚的形成。

六是解決群眾參與不夠的問題。“干部干、群眾看”一直是基層治理中的難題。通過實施“小院+”工作,以農家小院為單位把群眾組織起來,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引導其積極參與到自己家園的建設中來,“主人翁”意識更強,“院裡的事情自己管”成為群眾共識。

七是解決干部抓發展精力不足的問題。如果基層治理不夠有效,那麼基層干部花在處理問題上的精力就比較多,忙於各類糾紛調解、信訪維穩。反之,如果每個院落都治理好了,農村社會環境就會整體向好,干部用在謀發展、抓發展上的精力更足,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會更快更好。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