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荊州市沙市區委組織部
2022年08月19日17: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立足推動小區(網格)精細化治理,通過推行“一樓兩長”制度(每個樓棟配備一名黨小組組長、一名樓棟長),建立“三進”(組織進小區、黨員進樓棟、服務進家門)機制,扎實推進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全面疏通基層治理毛細血管,有效解決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公裡”難題。
一、背景起因
背景一:20世紀80-90年代,以“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熱愛社區、自強不息、健康向上”為內涵的“沙市老姨媽精神”曾經享譽荊楚大地,助力沙市榮獲全國首批精神文明城市,是群眾性志願服務活動的一張名片,也是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典范。進入新時代,“沙市老姨媽精神”得到不斷傳承和發展,涌現出“中國好人”“舉牌爺爺”汪長榮、“全國最美志願者”彭國珍、“中國紅十字志願者之星”姜素平、“銀發管家”陳翠蘭等一大批志願者,在鄰裡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一支重要力量。
背景二:2020年6月,湖北省委在認真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全省范圍內推進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從領導體制、工作體系、隊伍建設、基礎保障等方面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系統變革。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在認真落實湖北省委確定的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城市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崗位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常態化下沉社區、黨建引領志願服務等改革任務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和短板,將小區(網格)精細化治理作為自選動作納入改革內容。同時,積極傳承和弘揚“沙市老姨媽精神”,充分用好機關企事業單位下沉黨員干部和社區志願者兩支力量,全面推行“一樓兩長”制度,建立“三進”機制,將基層社會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小區樓棟,消除了基層治理堵點和盲區。
二、主要做法
1.推行三級組織進小區,筑牢小區治理紅色堡壘。立足於小區黨組織常態化發揮作用,將居民小區疫情防控臨時黨組織就地轉化為功能型黨組織,讓黨組織成為每個小區、每個樓棟的領導核心。一是全面覆蓋。制定《沙市區小區黨組織、樓(門)棟黨小組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打破隸屬關系和管理壁壘,整合機關企事業單位下沉黨員、社區無職黨員、物業服務企業黨員等各方力量,建立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網絡。同時,在符合條件的小區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中成立黨支部,由小區黨組織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凝聚了小區治理合力。全區共成立小區功能型黨組織353個,其中黨總支12個、黨支部336個,劃分樓(門)棟黨小組1442個,覆蓋居民樓(門)棟4064棟。二是賦權明責。制定居民小區黨組織職責任務清單,明確小區黨組織主要承擔政治引領、聯系群眾、參與治理、維護穩定等四項主要任務,樓(門)棟黨小組主要承擔組織黨員、服務群眾、推動治理等三項主要任務,黨員中心戶主要在所在樓棟發揮示范帶頭作用。通過對小區黨支部、樓(門)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進行明權定責,層層發揮組織動員作用,有效地將小區黨員、居民全面發動起來參與治理。三是落實陣地。針對小區活動陣地不足、功能不全等問題,充分整合小區內物業配套用房、社區配套用房、閑置地下室、樓棟架空層等資源,通過申報服務群眾項目,按照“一支部一陣地”“一小區一驛站”標准,推進小區“紅色驛站”建設。全區共投入服務群眾項目資金1130萬元,落實小區“紅色驛站”379個,讓小區黨員群眾不出家門就能開展活動、接受服務。
2.推行“兩長”進樓棟,建強小區治理紅色隊伍。落實在職黨員常態化下沉社區要求,實行“一樓兩長”全覆蓋,在每個樓(門)棟設立一名黨小組長和一名樓(門)棟長,引導黨員在居住地小區和樓(門)棟亮明身份、服務居民、接受監督,推動治理力量向樓(門)棟延伸。一是精准選配。將全區1.3萬名在職黨員編入小區、樓棟,按照“就近服務”原則,選派1442名下沉骨干黨員擔任樓(門)棟黨小組組長。同時,以樓(門)棟為基本單元,按30-50戶標准設置1名樓(門)棟長,人選從社區“五老”、退伍軍人、居民代表、志願者等對象中公開招募,截至目前共招募樓(棟)長5316名。目前,“一樓兩長”已成為參與治理、服務居民、維護和諧的重要力量。二是規范履職。統一制作“一樓兩長”公示牌,將樓(門)棟黨小組組長、樓(門)棟長姓名、聯系電話等信息在各樓(門)棟醒目位置予以公示,方便居民聯系。統一為樓(門)棟長配備一件馬甲、一個應急包、一份名冊本、一個工作牌、一個袖章等“五個一”標識,增強社會辨識度,打消居民顧慮,讓居民放心接受上門服務。三是適當激勵。將樓(門)棟黨小組組長納入社區常態化服務崗位,履職情況計入黨員下沉社區服務紀實內容和服務時長,作為下沉黨員年度考核、黨員民主評議、晉級晉職、評先表優的重要依據。建立樓(門)棟長積分管理制度,區財政每年列支500萬元,每月按照“基礎積分(20分)+績效積分(每戶1.5分)”對樓(門)棟長進行積分管理,積分按照1:1比例兌換成等價生活物資。同時,以區委、區政府名義定期開展優秀“一樓兩長”宣傳表彰活動,有效調動了樓(門)棟長的工作積極性。
3.推行四項服務進家門,聯結小區治理紅色紐帶。聚焦小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以小區黨組織和“一樓兩長”為紐帶,以普及四項服務為抓手,通過“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將公共服務、志願服務、市場服務、社工服務送到小區居民家門口。一是下沉公共服務架起“連心橋”。將城市低保、臨時救助、失業登記等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事項下沉到社區受理,統籌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智慧社區”“黨建E家”等互聯網服務平台建設,扎實推進“一網通辦”“一網通管”,讓群眾網上“點單”,社區智能“接單”。二是普及志願服務送好“及時雨”。推廣“沙市老姨媽”志願服務精神,建立區黨員志願者協會、分會、服務隊網絡,3430名骨干黨員志願者示范帶動近11.9萬名志願者參與志願服務。“春芽行動”“互聯網+微心願”等志願服務影響力不斷擴大,12名事實孤兒獲得長期固定幫扶。三是探索市場服務解決“急難愁”。採取“市場運營+自主管理”相結合模式,在封閉式小區推進“紅色物業”管理模式,推動符合條件的小區黨組織成員進入小區業主委員會,實現三方聯動共治﹔在無物業小區和散居型小區推進“居民自管小組”管理模式,在小區黨組織、樓(門)棟黨小組引導下成立自管小組,開展簡易物業服務,實現保本微利。全區142個小區引入了規范化物業管理,272個小區通過“居民自管小組”等形式實現了自主管理。四是推廣社工服務當好“貼心人”。發揮社工師專業特長,通過領辦社工服務崗、培育孵化社區社會組織等,目前共培育孵化273個社區社會組織,為基層治理增添了一支專業化隊伍。東岳社區培育的社會組織貝恩心理咨詢室,疫情期間開展心理疏導50人次,2020年來以來針對婚姻家庭關系進行疏導干預30多人次,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三、初步成效
1.群眾自治熱情更加高漲。“一樓兩長”管理制度推行后,涌現了一批熱心腸、樂助人的優秀樓(門)棟長,實現了訴求在第一時間回應、困難在第一時間解決,真正把社區治理“最后一公裡”打造成“最順一公裡”。立新街道268名樓(門)棟長積極投身“1+N”志願服務隊創建,做好政策宣講、安全隱患排查、突發事件調處等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勝利街道蛇入山社區居民老齡化程度較高,配備小區樓(門)棟長后,積極配合轄區社會工作者收集老年群眾“急難危困專”需求,交由社區實施“老有倚靠”項目,上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安裝扶手、浴凳等助力設施,實現了家庭環境適老化改善。解放街道太岳路社區堅持以黨建引領精細化服務,動員“一樓兩長”積極服務特殊困難群體,主動參與社區心理疏導關愛行動,贏得了群眾廣泛好評。
2.聯系服務群眾更加緊密。充分發揮小區樓(門)棟黨小組長政治素養高、政策情況清和樓(門)棟長鄰裡關系好、協調能力強優勢,搭起了政府和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梁”,拉近了群眾心理距離,為營造和諧友善、守望相助的社區環境提供了重要支撐。朝陽街道沙市花園小區以前管理比較混亂,居民與物業公司之間矛盾相對突出,小區充分調動“一樓兩長”力量,探索建立“小區居民接訪制”,主動接受居民來訪,全面收集群眾意見,成功解決了房屋漏水、牆面損壞等居民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推動小區管理由“亂”向“治”轉變。新肉聯小區樓(門)棟長與居民代表開展圓桌會談,通過群策群治、共商共建,推動解決違建阻礙居民水改、小區亂牽亂挂等矛盾糾紛,暢通了聯系,消除了隔閡。中山街道文化坊社區處於城區中心,人口情況復雜、治理難度較大,引導樓(門)棟長參與心理咨詢、家庭關系調解等服務,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3.基層治理成效更加顯著。沙市區積極組織“一樓兩長”接受專業培訓、參與日常治理,組織力、影響力、引導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應急處突、抵御風險、守護安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8月初,沙市區突發輸入性疫情,崇文街道洪垸小區及周邊被劃分為中風險區。面對嚴峻考驗,442名“一樓兩長”積極履職,利用微信群、電話通知、上門告知等方式,規范有序引導4395名居民在14天內完成3輪核酸檢測﹔採取“包片包棟、包戶包人”方式,積極為群眾提供生活物資代購、藥品配送、心理疏導等服務,守護了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為打贏德爾塔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重要力量。
四、探討啟示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沙市區深化新時代黨建引領,創新加強“一樓兩長”建設,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蹚出了新路子、積累了新經驗。
1.加強基層治理,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沙市區之所以能創新社區微治理,做好群眾微服務,最主要的就是堅持以“黨旗紅”,護航“社會治”,保障“事業興”。實踐証明,隻有始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基層社會治理實際相結合,始終推動黨建引領與基層社會治理有機銜接、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讀懂“群眾思維”,講好“群眾語言”,解決“群眾關切”,形成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格局。
2.加強基層治理,必須堅持多元共治。基層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匯集各方的智慧,凝聚各方合力。實踐証明,隻有規范健全社區“大黨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門)棟黨小組運行機制,有效激發、充分發揮樓(門)棟長、網格員、下沉黨員、志願者、居民代表、物業公司負責人等各方力量,才能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3.加強基層治理,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基層社會治理也要“破題”前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沙市老姨媽精神”曾家喻戶曉。如今,5316名樓(門)棟長繼續“熱心腸、管得寬、閑不住”,用有溫度的紅色服務,讓小區群眾享受到有質感的滿滿幸福。實踐証明,隻有堅持因地制宜、守正創新,積極探索創新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新載體、新機制,全力推進為民服務精准化、個性化、常態化,才能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全面加強、不斷進步,社區治理有序推進、健康發展。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