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福建福州市長樂區文武砂街道:黨建引領風帆勁 城市治理譜新篇

福州市長樂區文武砂街道工作委員會

2022年08月19日16: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新時代背景下,城市基層治理面臨著更多新挑戰、新機遇,尤其是社會治理問題,直接關系到基層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完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體系刻不容緩。文武砂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注重問題導向,堅持黨建領航,著力破解組織碎片化、人際陌生化等難題,著力探索新時代城市黨建治理新模式,把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最后一米”,引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二、做法及成效

強化“組織引領”,激發治理活力,賦能街道社區黨組織,實現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共治”轉變。一是著力構建小區黨組織引領,物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共治體系,將在職、退休、流動等不同類型黨員納入小區黨支部管理范疇,組建悅海灣小區黨支部、碧海銀灘花園小區黨支部等,按照征遷安置小區、普通商品房小區類型,探索建立精准服務於小區居民的個性化組織。二是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明確街道以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為主要職能,用好“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拉動資源力量向基層社區傾斜。落實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由包社區街道領導干部擔任召集人。東湖社區探索“輪值主席”制,由區域黨建聯席會成員單位輪流擔任社區輪值主席,帶領社區內企業、物業等單位共同商議、破解難題,社區黨組織由會議“牽頭召集人”轉變為會議“服務秘書”,推進資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健全考核評價機制,由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對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參與社區、小區治理情況進行評議,評議結果作為社區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和精神文明單位創建等參考依據。社區黨組織定期收集整理企業和群眾反映的訴求問題,建立清單並逐項明確牽頭成員單位,做好對接跟蹤、督辦提醒。三是構建“社區‘大黨委’-網格工作組-樓棟長-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做到黨組織離群眾最近、懂群眾最多、幫群眾最快。建立社區“大黨委”,按照“功能型黨組織”運作原理,指派市直機關在職黨員為小區黨支部第一書記,參與到定期召開的黨建聯席會,協商解決治理重點難點問題﹔網格化工作組,由網格長、網格員、民警、醫務工作者和志願者中的黨員組成,在決策監管、民主協商、服務居民等方面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建立樓棟長制度,打造樓棟故事匯、居民好聲音、貼心家書等活動載體,及時傳遞黨的聲音,收集社情民意,回應群眾訴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設立黨員中心戶,在黨員家門口懸挂標識牌,推動亮身份、作表率,帶頭參與義務站崗巡邏、小區環境保潔等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用紅色力量帶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

突出“街居主導”,凝聚治理合力,建強小區黨組織,實現從“無人理事”到“領導有力”轉變。一是堅持把“支部建在小區上”,按照應建盡建的原則,逐步建立的更多的功能型黨支部﹔對商圈、樓宇等,依托網格化管理,聯合成立黨組織,真正把組織建到群眾的“家門口”。強化小區黨組織在居民大會議事規則等管理規范制定中的把方向作用,推動把“堅持黨的領導”寫入小區居民公約。探索推行“兩議兩評兩公開”工作機制,即小區居民“自治議”和黨建聯席會“共治議”相結合,小區黨支部對小區內部治理主體和社區共建單位進行評議,決策決議和實施結果公開,建立全流程、全方位的議事決策規范。二是推進街道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動,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建設中強化“近鄰”理念,充分調動成員單位、共建單位、社會化力量等資源,雙向認領服務項目。探索組織共建,引導機關、社區、企業黨組織主動對接園區、樓宇、商圈等,成立黨建聯盟,通過上門為企業提供服務、建立黨群服務陣地等方式,營造社區與園區交融共享、互促共贏的良好氛圍。針對社區、部門各自為戰問題,探索“樂聚力”平台建設和運用,借助信息化平台,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引導黨員深入一線。三是按照“網格-樓棟-單元”三級架構,每個網格明確包社區領導擔任網格長,選配1名社區“兩委”成員擔任網格員,每個樓棟、單元確定1名老黨員、老模范或退伍軍人、在職黨員擔任樓棟長、單元長,常態化開展服務群眾、服務企業活動。

倡導“近鄰守望”,健全服務體系,實現從“近而不識”到“鄰裡相親”轉變。一是推廣“鄰裡一家親”群眾工作法,構建“近鄰”友愛、黨群一心的“熟人”社區。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建成“近鄰”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搭建3個由社區黨支部、海防所、司法所等多方力量組成的糾紛調解平台,組建3支由黨員帶頭的黨員志願服務隊伍,推動形成鄰裡守望相助、矛盾協商解決的自治共管社區治理模式。深化網格化治理,推行“到家走訪”機制,社區黨群工作者通過常態化入戶拉家常等方式,了解群眾困難訴求,形成需求清單、民情清單和資源清單,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制定“近鄰”黨建協議書,整合“近鄰熱線”,發放《致廣大小區黨員的一封信》和《“鄰裡一家親”倡議書》等方式,營造“無事常聯系,有事共商量,鄰裡一家親”的小區氛圍,引導群眾主動參與社區治理。二是全面推行黨員街巷長、樓棟長、網格員“兩長一員”機制,由“兩長一員”帶頭參加小區黨組織活動、糾紛調解、志願服務和自治管理,帶動黨員群眾共塑和諧鄰裡關系。有效利用“智慧社區”優勢,積極整合社區電話、樓棟微信群到“i東湖”平台,引導群眾合理表達訴求,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積極培育“鄰裡相親、鄰裡和諧、鄰裡互助”的氛圍,通過“志願者日”“黨員活動日”“愛鄰日”等活動,開展健康宣講、普及健康知識,提供義診服務等服務﹔利用中華傳統節日在小區組織文體活動,促進小區居民從“陌鄰”到“近鄰”。三是堅持黨建領治,推動居民自治、服務善治、平安法治、文化德治、社會共治相融互促,帶動廣大群眾在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全面推行黨委提議、兩委商議、各界代表審議、居民共同決議“四步”議事工作法,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推出“365零休”、隨到隨辦、首問責任等服務舉措,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精細化服務﹔發動社區居民參與居民公約制定全過程,開辦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講好“社區幸福事”,傳遞“社區好聲音”,小區內堆放雜物、私搭亂建、拒繳物業費、損壞公共設施等現象得到根本扭轉。

構建社區“命運共同體”,打造線下線上平台,實現從“群眾跑腿”到“家門服務”轉變。一是打造“近鄰”中心,完善黨群服務。按照“辦公場所最小化、社會服務最大化”理念,推動民生類高頻事項下放中心、就近辦理,配套建設信息化自助服務設備,做到居民辦事“一站式”“最多跑一次”。依托網絡拓展“近鄰”共享圈,讓在職黨員站出來、好報到、真服務﹔推動公安、綜治、城管等部門之間數據共享、信息互聯,建設“智慧社區”等服務管理平台,實現對便民代辦、矛盾調解、治安管理等服務工作的“一網統管”,以“微平台”服務“大民生”。二是打造紅色物業,實現共治共建。社區“兩委”干部與物業緊密聯系,按照有場所、有設施、有標志、有黨旗、有書報、有制度“六有”標准,建好“黨建驛站”等小區黨群活動場所,指導物業落實黨的制度,開展黨的活動,幫助物業提升服務水平,從而充分發揮物業服務群眾、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作用。三是引進企業盟友,推動融合發展。東湖社區轄區內入駐了大量企業,且悅海灣小區現有居民較少,為推動“近鄰”黨建工作,東湖社區推行企業盟友新模式,吸納企業黨員,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按區域位置把轄區內企業劃分為三個片區,每個片區成立一個功能型黨支部,通過注入企業新鮮血液,豐富近鄰服務供給,提升居民獲得感。四是深化結對共建,凝聚黨建合力。以黨建結對共建為載體平台,進一步加強溝通和交流,以1+X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即一個社區與企事業單位支部共建,結合各自支部特色,每月定期到小區常態化開展黨員志願者等結對共建活動,增進小區居民溝通聯系,及時了解居民服務需求,幫助群眾解決訴求事項,推動“近鄰”黨建工作做實做優、常態長效。

三、探討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提高社區治理效能,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抓好黨的建設。隻有牢牢抓住黨建引領,創新工作方式,才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文武砂街道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注重賦權增能,從組織上強化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使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基層治理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文武砂街道以“近鄰黨建”為抓手,搭建區直部門和街道共同參與基層治理服務的重要載體和共同平台,引導機關單位主動下沉基層落實黨建工作、開展業務工作、聯系服務群眾。圍繞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一大批黨員干部在服務群眾、城市治理、疫情防控等任務中沖鋒在前、示范表率。突出黨建引領,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並重,有助於在新征程中凝聚黨心民心、匯聚民意民力。

基層治理是系統性工程,要以開放融合為路徑,統籌協調各方面資源,形成工作合力。文武砂街道注重從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入手,整合資源、整合陣地、整合力量,把黨建工作做進去、把治理資源帶出來,為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實行機關、企事業和社區共建,完善黨員“雙報到”制度,實行社會共建,創新志願服務激勵機制,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良好氛圍。在黨組織領導下,整合各類資源,充分激發各方力量,基層治理整體效能得以不斷激活。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