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區黨群工作部
2022年08月16日17: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四川天府新區探索資源高效整合的組織融合、人才融合、產業融合、生態融合、治理融合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鄉村“顏值”高了起來,產業“活”了起來,實現傳統農村到民富景美美麗鄉村的華麗蛻變。
一、背景動因
近年來,四川天府新區探索形成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五融五強”城鄉融合模式,生動詮釋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二、主要做法
一是組織融合,做強一線堡壘“引領力”。建強領導核心,成立黨工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優化設置鄉村振興黨工委管委會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黨工委領導,黨群工作部牽頭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合力推進機制,引領工作重心下移、人員力量下沉。下沉64個事業編制到8個涉農街道,選派137名機關、國企優秀干部和選調生到村挂職,推動與87個高校、企業黨組織結對共建,成立跨片區綜合黨委9個,不斷構建完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組織領導、力量下沉、資源整合體系,合力推進“一村富變村村富”。完善組織架構,打破村社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村黨委+院落黨支部+樓棟黨小組”與物業組織配套的三級管理體系和黨組織建在產業項目上的黨建網絡體系,建立院落黨支部324個、鄉村振興產業項目黨組織73個,實現黨組織對新村聚居點和鄉村振興產業的全面領導。聯辦黨建活動,建立“一月一主題”溝通交流機制,跨區域共同開展“尋‘耕’之旅”黨建帶群建政企聯合主題黨日等活動65次,推動黨建與經營管理、人才、企業文化、品牌建設、群團組織建設互融互促,推動解決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問題131個。
二是人才融合,做強人才資源“內動力”。共聚鄉村新伙伴。片區協同開展招才引智組團活動,與中國農科院都市所、天津大學創新研究院等“鄉村合伙人”結對共建,匯聚都市農業等學科方向科研單位64家、235名科學家,落地智能園藝裝備等9個國家級創新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共建鄉村振興研究院,有效鏈接科研、技術、業務等多方資源,不斷提升鄉村振興產業能級。其中,“植物工廠矮化睡到育種加速器”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共育鄉村新農人。以“聚焦產業、分類培養、精准務實、開拓創新”為原則,引入具有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院校教師、科研推廣機構專家和創業導師、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鄉村治理專家313名開展培訓967次,成功培養片區623名本土農業經理人,為全村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共享鄉村新力量。成立駐村選調生臨時黨支部,聯合當地青年組建“正能量”宣講團,選調生發揮高學歷多領域的專業素養,補齊農村黨組織青年黨員斷層短板,帶動本地年輕黨員提升眼界、拓寬知識,筑牢鄉村振興的人才“蓄水池”。
三是產業融合,做強鄉村富裕“支撐力”。鄉村規劃策應城市發展。立足城鄉和產業有機融合,引入麥肯錫等機構編制《城鄉融合功能區規劃》《都市農業戰略研究》等規劃,率先以片區為單位編制多村連片遠景,初步形成3個片區、3個中心街道和17個中心村的鄉村發展格局,聯動片區多元利益主體共同繪制片區農業景觀、交通道路、土地整理、產業布局、活動營造“五大提能計劃”,實現城鄉要素一體循環和空間潛力蓬勃生長。鄉村產業策入城市鏈圈。錨定新區產業發展契機,以片區資源為吸引,引進天府逍遙谷等企業,全力培塑生態旅游、文創會展、原鄉藝術、民宿休閑、農業電商等新經濟業態,建成投運省內最大的鄉村美術館—森的美術館,打造官塘非遺會展小村、小草垛泰式農場、釋玥森林度假酒店等特色項目12個,培育鄉村消費新場景50余個,為城鄉居民提供會、吃、住、游、購、娛等全方位會展及文旅服務。鄉村發展側向群眾需求。積極推進產業發展,積極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紅色頭雁”作用和商協會組織資源橋梁作用,培育國家級合作社3家,省市級合作社、家庭農場12家,建成高標准農田12302畝,持續推進品牌點亮鄉村行動,“鹿溪薈”入選川渝“一城一品”金榜。組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84個,利用土地整理項目整理建設用地幫助農民取得穩定農用地流轉租金收益,創樹井堰村、官塘村等5個集體收益20萬以上樣板村。同時,隨著產業項目的引進,解決2000余名農民就業,盤活多余房屋取得房屋租金收益,新增超市、茶館等農戶個體工商戶200余個,2021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7%。
四是生態融合,做強綠色發展“驅動力”。優化鄉村形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揮原有山、水、林、田、湖等生態風貌底色優勢,收集林盤建筑設計作品200余件,啟動保護修復項目24個,建成魅力獨具的精品林盤7個。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和城鄉融合發展路徑,推出鄉村全域旅游IP—“近處的遠方”,天府微博村等多個鄉村景點獲評AA級和AAA級景區打造以鄉村文化為主的生態景觀,完善“地鐵+公交”雙網融合、綠色出行模式,鄉村空間形態全面提升。建設生態新居。統籌資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採取“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模式,土地整理3916畝、惠及4548戶16067人,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農村污水治理覆蓋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建成水美鄉村4個,實現景色美、環境優的居住氛圍,推動“新聚居點”向“鄉村景點”轉變。打造鄉土語境。成立片區地域文化研究所,串聯菩薩岩、古蜀群棺、奉國寺、漏米寺等原鄉景觀打造片區文化星盤,聯動藝術院校在錦江綠道沿線繪制“碼頭故事薈”文化作品,開展田園音樂會、官塘詩歌賦等文藝展演,打造片區鄉土文化博物館、鄉土文化產品集市,全面呈現“城中有鄉,鄉中有城”的公園城市城鄉文化空間。
五是治理融合,做強文明風尚“凝聚力”。強化基層黨組織主責擔當。完善“黨建引領、雙線融合”社會治理機制,差異化推進鄉村振興導向型區域自治模式創新,制定黨員示范的“先鋒指數”考評體系,強化對鄉村策劃師、美學師、建筑師等新生力量的培育功能,打造鄉村黨建品牌,推動形成黨群同心、干群同心、企地同心的鄉村黨建工作格局。激發各類群體主體作用。項目化、清單式推進“人人社區建設”工程,建立鄉村議事廳、村民守藝監督團,搭建“參與小站”“共享花園”“鄉賢議事”等自治載體,制定《居民公約》對小區院落環境衛生、車輛停放等進行自我管理,形成護航群眾主體的責任空間、責任體系。以新區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重大工程等為載體,探索構建兼顧國家、集體、企業、個人的市場化利益分享機制,推動工商企業、專合組織、社會組織等力量願意參與、長效參與、深度參與。健全德治主動機制。大力培育新村文化,成立志願服務隊伍612余支,今年共開展志願服務活動800余次,服務人次2600余人。常態開展“好家風、好家規”“好公婆、好兒媳”評選活動,讓文明鄉風滋養美麗新村。
三、工作成效
一是黨的組織體系持續優化。推動跨片區成立綜合黨委,組建鄉村振興產業黨組織73個,黨建引領產業聯合發展、資源集聚整合的組織體系不斷完善。健全“行政村黨支部(總支、黨委)—網格(村民小組)黨小組(黨支部)—黨員聯系戶”的村黨組織架構,具備條件的農村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不斷夯實鄉村振興基層戰斗堡壘。
二是產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打造“新農人、新農場”等生態園區,孵化“Hi枇杷”等農業品牌,與叮咚買菜、伊藤洋華堂建立穩定的供銷關系,溢價超20%,戶均增收5000余元,都市現代農業效能不斷增強。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引進鄉村振興項目8個,培育新場景50余個,打造官塘非遺會展小村、小草垛泰式農場等特色項目12個,年訪客突破20萬人次,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加快。
三是基層治理水平持續提升。以全域國際化社區建設為抓手,形成多方資源參與融合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模式,公園社區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獲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構建區、街道、村三級社會矛盾多元化解體系,村(社區)全覆蓋提檔升級黨群服務中心和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室,實現城鄉社區環境面貌顯著變化、治理活力競相迸發、居民獲得感認同感大幅提升。
四、經驗啟示
一是建強黨的組織體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証。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要探索跨區域成立黨委,積極推行在現代農業園區、村辦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黨組織,搭建資源整合、互惠共贏融合發展體系。要完善村黨組織設置,健全“行政村—網格(村民小組)—黨員聯系戶”的村黨組織體系,不斷強化基層組織功能,凝聚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二是調動各方力量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實現鄉村振興需調動各方力量,要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向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等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持續選派優秀干部、工作骨干。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推動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統戰群體等整合科技、信息、資源、市場等各類資源推動鄉村振興。要引入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加速培養聚集各類人才,做強鄉村振興智力支撐。
三是城鄉融合產業融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是互促互進的,鄉村振興需要城鄉資源、要素的流動互通。要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和城鄉融合發展路徑,牢固樹立“藍綠交織、城鄉融合”工作思路,實施“鄉村+科技”“鄉村+消費”“鄉村+服務”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行動,發揮城鄉互補功能,加強城鄉之間的生活、文化交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