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福建廈門市湖裡區金安社區:探索幸福近鄰“1314”工作法 助力基層治理創新

福建廈門市湖裡區金安社區黨委

2022年08月12日10: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2006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穩定房地產市場,解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問題的要求,廈門市率先在全國提出並大力推進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高林居住區就是當時廈門市最大、也是第一個開建的項目。2009年為做好高林居住區2.4萬居民的服務保障工作,金安社區就此成立。面對社區中低收入家庭多、老人多、小孩多、轄區資源少的特點,金安社區黨委創新探索幸福近鄰“1314”工作法。通過搭建“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道黨小組—樓層管家”四級管理服務網,組建“近鄰朋友圈”,推行志願服務,實現“敬老在鄰有福、育幼有鄰積福、扶弱助鄰造福、文化樂鄰享福”,有效激發小區治理新活力,實現社區治理服務和居民幸福指數同步升。

二、做法

(一)“1”核聚心,激發紅色鄰動力

培育“微組織”促引領。秉持“小區治理要強、小區黨建先要強”的理念,將支部建在小區上,以小區(網格)黨支部為支點、兼合式樓道黨小組為著力點、樓道黨員為主體的組織網絡。培育樓梯長、樓層管家,由梯長組成網格自管小組並推選出小組長,並由各自管小組推選人成立小區治理委員會,賦予議事權、建議權、監督權,突出自治功能,正規化參與小區治理。

開展“微學習”促祥和。堅持深學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組織黨員、居民讀書會、讀報會、學習分享會,讓在場的黨員群眾主動參與新思想和黨史的學習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進一步轉化為提升思想覺悟和為居民鄰居辦實事的動力。同時廣泛運用小區多平台廣泛傳播上級精神和民生服務等重要信息傳達到每個黨員、每名居民,通過鍵對鍵、面對面、心交心,讓理論知識更好入腦入心,讓文明新風沁人心脾,讓思想帶動潤物無聲,讓新時代小區黨建引領治理工作飛進尋常百姓家。

搭建“微平台”促暢通。落實“支部建在小區、服務落在鄰裡”的治理格局,開通線上“金安之聲”“居民意見箱”,搭建線下“黨代表服務站”“書記回音壁”“民情會客廳”,延伸小區黨建觸角。發動社區黨員、梯長、樓層管家等群眾骨干力量,主動聽取收集居民普遍關心的小區發展事務,了解居民林林總總的“大煩小事”,掌握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變被動應對、被動管理為主動發現、主動解決,激發小區治理內生動力。

(二)“3”治融合,鄰盟合作共發展

聯商聯治,打造友裡議事圈。聚焦小區治理的難點、痛點、堵點,邀請職能部門、社區“大黨委”成員、駐社區單位、社會組織、黨員代表、居民代表、小區賢能達人等問診小區治理難題,為小區建設和發展把脈支招。發動小區黨員、梯長、樓層管家等群眾骨干力量收集居民普遍關心的社區發展事務,聚焦社區環境衛生、佔道經營、機動車、電動車停放等難點問題定期議事,傾聽民意、搜集民情、討論民事,通過“鄰”協商、“鄰”協同、“鄰”參與、“鄰”服務的工作法,真正讓居民說事、議事、主事,讓黨員干部釋法、說理、建言,把小區一戶戶居民連接起來,一起商量一起辦,讓黨群的關系更加密切融洽,凝聚起小區治理合力。

居民自治,構建睦鄰一家親。破解保障性住房小區無政策依據成立小區業主委員會的問題,選聘梯長,在小區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氛圍,挖掘小區內醫生、警察、法官、律師、教師等10類專業人才,在小區就近為居民服務,實現小區內相互服務、自治管理,把服務居民“最后一公裡”壓縮成為民服務“零距離”。

多元共治,繪就親近同心圓。用好社區志願服務“金鑰匙”,深化在職黨員報到活動,結合精准“雙報到”認領“幸福鏈接”近鄰服務項目,構建起友鄰互助服務網,形成 “多方聯動、團結協作、精准發力”的服務模式。通過黨建工作聯動、社區文明共建、干部群眾互動、居民需求聯辦、文體活動聯誼等有效形式,搭建需求清單化、服務項目化共治平台,架起靠黨員推動服務、讓服務溫暖鄰裡的基層“連心橋”。

(三)“1”點關注,網格管理零距離

聚焦民生需求,圍繞系統化建設、標准化運作、精細化服務,推進社區網格治理。一是定好“三清單”,全面及時掌握和回應居民需求,梳理民生、物業管理等各方面存在問題,因地制宜制定職責清單、便民服務清單和問題清單,確保民有所求、我有所應。黨員帶頭參與小區管理與服務,帶頭整治樓道堆雜、高空拋物等不文明行為,協調解決自來水管老化、消防噴淋系統滯后、陽台設計缺陷等問題,真正做到居民身邊事有人辦、馬上辦、能辦好。二是用好“四走訪”,做到重點人重點事重點任務“馬上訪”,高齡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和特扶家庭“每周訪”,80歲以上老人、重殘老人、重點優撫對象、重症精神病人等“每月訪”,低保特困人員、三類安置幫教人員、80歲以上空挂老人“每季訪”,切實解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需求,用真情和實際行動拉近社區與居民的距離。三是走好“五步法”,建冊梳理問題,協調各網格長、業務口分管或相關單位為責任人,聯動各方介入處理,及時向居民反饋處理結果,並定期回訪跟蹤問題成效。切實把服務末端精准延伸到居民家門口,通過內強素質、外強服務、力量下沉,把服務居民“最后一公裡”壓縮成為民服務“零距離”。

(四)“4”項服務,鄰心聚力惠民生

與鄰為親,拉近“鄰裡情”。在小區黨組織的引領下、小區黨員的帶動下,小區內大小事務都有了主心骨,黨員群眾的關系更加密切了。針對垃圾落地、佔道經營等難點問題,近鄰一起投入整治環境衛生、宣傳文明新風,在文明創建中“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生活便利了,環境變美了,鄰裡感情更近了,真正做到了“小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共同打造了家門口的最美麗的新風景。

與鄰為善,化解“鄰裡結”。優化整合共建單位、雙報到單位、社會力量等資源,凝聚起小區治理合力,在居民樓道架空層設立“睦鄰角”,搭建起定紛止爭、鄰裡溝通平台,促進鄰裡矛盾就地化解。

與鄰為伴,共享“鄰裡樂”。以慶元宵、過端午等節日為契機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開放“近鄰休閑亭”“便民宣傳角”“兒童夢工廠”等功能完備的便民服務場所,營造和諧鄰裡關系。針對社區不少老人來自農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問題,開辦“銀發學堂”,鏈接社會多方資源,讓社區老人在家門口可以隨時充電,享受終身學習的快樂。

與鄰為盟,志願“鄰聚力”。用好社區志願服務“金鑰匙”,建立“135N”黨員模范帶頭服務模式,通過愛心結對幫扶讓鄰裡情更濃,深化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就業圈、醫療圈、服務圈,凝心聚力共治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三、成效

金安社區大力弘揚“遠親不如近鄰”文化,突出紅色示范引領帶動,堅持“三問於鄰”——問政於鄰、問需於鄰、問計於鄰,推進服務資源向基層轉移、服務力量向居民區延伸、服務內容向社區居民需求靠攏。聚力“鄰裡朋友圈”建設,通過讓居民之間做好鄰居做好朋友,找回傳統文化裡的鄰裡之情,讓保障性住房小區有愛有溫度,持續提升居民群眾的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通過“1314”工作法,實現小區治理服務和居民幸福指數同步升級,切實打通了黨群聯系“最后一米”,讓城市基層治理變得更貼近實際、更富有效率、更具有人情味,也讓“一生一世好鄰居”的理念之花綻放社區每個角落。

社區先后榮獲“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全國敬老文明號”“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福建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級文明社區”“福建省五星級居家養老服務站”等71項市級以上榮譽。

四、探討

小區從解決居民所想所需所盼出發,嘗試探索“樓層管家—梯位—網格—社區”由下而上的自治模式,以彌補小區無業委會的先天不足以樓棟為單位,通過居民自薦與推薦等形式,從樓道黨支部書記、黨員、居民代表、志願者、熱心居民中挖掘招募“樓層管家及梯長”參與小區自治。從優秀的黨員和居民骨干選聘樓層管家及梯長,並從樓層管家及梯長中遴選出片區自管小組,並由各自管小組推選人成立小區治理委員會。“樓層管家及梯長”們的存在,不僅可以起到監督物業服務水平提升,還搭起了居民與社區間的橋梁,及時匯總居民需求,將社情民意反映給下沉一線的網格員,再由網格員整理給社區進一步處理。“樓層管家及梯長”作為群眾的傳聲筒,讓服務群眾更加精細,讓治理問題解決更加高效。我們看到,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梯位、一個樓道,有了更多小區和居民之間溝通的橋梁,撬動著整個小區大變樣,形成了良性循環。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