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廣東珠海市香洲區翠香街道:創新“三務融合” 推進街區平安善治

廣東珠海市香洲區翠香街道黨工委

2022年08月09日13: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積小安為大安。探索黨務、居務、警務“三務融合”,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是翠香街道聚焦城市基層治理的內涵特征,也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珠海香洲落地生根的結果。2020年,香洲區平安建設(市域社會治理)現場會在翠香街道舉行,經驗做法在全區推廣,2021年翠香街道作為珠海唯一單位獲評“廣東省平安建設先進集體”,2022年翠香派出所獲評全國第二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一、背景

靜水流深,時代變遷,社會轉變,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對社會治理提出了越來越精細化需求。翠香街道地處珠海香洲中心城區,毗鄰港澳,是大灣區建設的前沿陣地。轄區面積26平方公裡,近14萬人口中大部分都是新移民。城市街區“陌生人社會”特點鮮明,群眾矛盾往往“易結不易解”,社區治理形勢極其紛繁復雜。

首先,隨著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社區在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綜合職能日益凸顯,卻面臨著“權力有限,責任無限”“資源雖有、調度困難”的發展困惑,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難以解決日趨多元的利益訴求。其次,街道社區、公安派出所、城管執法等基層治理單元也正處在各類社會群體、利益矛盾的交匯點上,社區治安發案大多涉及居民調解、物業糾紛、商鋪油煙擾民等,70%社區警情處理與社區工作高度重疊,如處置不當,矛盾升級又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增加城市治理成本。再次,社區居民的公共精神不足,大多是以核心家庭為基本認同和行動單位,對於社區、小區事務抱持著“看客心態”“維權主義”,難以形成社區“熟人社會”共同認識。翠香街道堅持黨的領導應對上述困境,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警務居務率先在合署辦公、資源互換、職能延伸等方面進行融合,實現黨領導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二、做法

翠香街道探索實施“三務融合”治理模式,是政社有機互動所形成的。2018年,香洲區正式啟動基層權責改革,提出“讓鎮街的事鎮街辦,鎮街的權力給鎮街,鎮街的事情有人辦”,將公安、城管、工商、司法等派出機構力量下沉鎮街、社區,統一指揮調動。與此同時,轄區興業社區為了破解轄區人口密集,環境復雜,治安壓力大等治理難題,率先採取專群結合方式,聯合轄區民警組建社區聯防隊伍,搭建警民議事廳、社區黨群聯席會、社區居民議事會等協商平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不穩定因素,逐漸摸索出“合署辦公、資源互換、職能前移”的黨務居務警務“大融合”的全新路徑。

為此,翠香街道結合“平安興業”經驗做法,相繼出台關於群防群治、黨建網格、警民議事等系列文件形成“三務融合”的制度框架,明確街道“條塊”管理主導地位,全盤統籌各類資源下沉社區,並在下轄16個社區推行“三務融合”創新做法,不斷涌現出“涂叔工作室”“法治鈺海”“山場大媽”“祥和調解團”等一道道“靚麗風景線”,逐步實現“大事居民共議,矛盾不出社區”。

(一)黨務融合,一網兜起基層治理“千條線”

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將16個社區劃分為61個黨建網格,配備244名專兼職網格員,全面構建“街道—社區—網格”三級網格體系,推動綜治、城管、消防、安全生產、司法等社區治理工作網格劃分與黨建網格“同頻共振”,解決網格多頭劃分問題。一方面,橫向合資源,增強網格“張力”。翠香街道與71家“雙報到”黨組織組建區域黨建聯席會議和街道社區兼職委員制度,從民生、公益、空間、宣教和綜合治理五維度對接社區網格,同步建立資源清單、需求清單和項目清單,用最短路徑、最快速度解決群眾的小事、急事、難事。2300余名在職黨員“線上注冊、線下報到”,在疫情防控、綜治維穩、救急救災等關鍵時刻充分凸顯黨組織在服務大局、建設隊伍、凝聚人心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縱向雙機制,延伸治理“觸角”。在小區層面,出台小區共建共治方案,全面實施“支部建在小區裡,服務送到家門口”,推動成立了青竹花園三期、碧景園等小區黨支部26個,按照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熱情的“四有”標准,選優配強小區黨支部書記,推選樓棟長524人,通過黨員交叉任職、小區黨支部書記與業委會主任“一肩挑”、引導黨員參選業委會等方式,加強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深度融合,引導小區發揮自治功能。在網格層面,率先在全市建成25個社區網格黨群服務站,北園社區第三、四網格黨群服務站建立后,可辦理超過80%公共事務,60%矛盾糾紛在網格化解,得到廣泛好評。組建“一長三員”統領網格,推行“黨員家家訪”分片包干,全面掌握網格內家庭情況、人員類別、區域設施、隱患矛盾等信息,使社區在制定決策、實施重要活動前,能夠做好風險預判,制定維穩對策,切實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

(二)警務聯動,結伴化解社情民意“煩心事”

強化街道與派出所、社區與民警的深度融合,由派出所所長兼職街道黨工委委員,社區民警兼任社區黨委副書記,推行“一居一警”工作機制,建立社區黨委考核民警制度,著力探索群防群治、聯防聯控新模式。一是“警民議事”有平台。利用社區警務室設立“警民議事廳”,線上線下同步收集轄區居民意見,現場邀請相關職能部門和群眾面對面共商解決。同時,“警民議事廳”還成為每周二鎮街領導、社區黨委、社區民警共同開展接訪群眾的場所。最早建立“警民議事廳”的興業社區,至今化解矛盾糾紛700余宗、紓解民困300余件,群策群力解決了“斷頭路”上學擁堵、小區新老物業交替等問題,未發生“民轉刑”案件,實現矛盾“零上交”。二是“群防群治”有隊伍。各社區組建群防群治隊伍16支550人,由轄區民警牽頭,黨員義工、退伍老兵、物業人員、商鋪經營戶等組成,統一配備裝備和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群防群治隊伍集中對校園、小區、商場、公園等重點區域開展單車巡邏、社區夜巡、出租屋排查等,第一時間收集火情、盜竊、詐騙等違法線索上報,營造“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治安聯防機制。“山場大媽”群防群治隊伍成立以來,成功阻止了轄區冒充公檢法詐騙、流動商販強買強賣等案件10余件,為群眾挽回100余萬元經濟損失。三是“矛盾聯調”有章法。面對社區不斷增長、錯綜復雜的矛盾糾紛,建立“書記民警結伴行、聯動協調有章法”的警民聯調機制,做到“一軟一硬”齊發力,唱好警民聯調“雙簧戲”。興業社區30個物業小區全部推選出1名以上社區領袖擔任小區調解員,成為珠海市首個實現人民調解員全覆蓋的社區,構建“平安興業”第一道防線。山場社區組建30人“警民祥和調解團”,涵蓋“雙報到”黨員、人大代表、業委會領袖、專業律師等,採用“背靠背”入戶調解法、“面對面”圓桌會議、創新“街坊旁聽團”等靈活多變的調解方式,為“矛盾不出小區”提供有效保障。

(三)居務自治,多方激活熟人社會“內生力”

社區居委會承擔的行政性事務過多,社區治理紛繁復雜,唯有自治才是落腳點。一是“讓群眾自己做主”。老舊小區被物業公司“拋盤”的情形時有發生,在居委會的組織下,社區能人帶動下,青竹社區青竹三期小區成立了紅色執勤小分隊、環境衛生隊、設備維修隊等自組織,著力改善家園環境,增設智能門禁、視頻監控等,形成良性自治,小區物業繳費率從原來的40%上升到93%。近年來,翠香街道以“公益項目”為聯結,大力培育發展“超能媽媽”“興業軍嫂互助”等自組織173個,在提供社區服務、擴大居民參與、培育社區文化、促進社區和諧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二是“有事好商量”。以“議事規則十三條”為切入點,實現16個社區協商議事全覆蓋,累計提出議案557件,多渠道自籌近313萬元,自籌比率達44.7%,真正實現“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三是“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2021年,隨著珠海“民生微實事”落地推廣,小區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的“源動力”也被激發。翠香街道投入資金1700余萬元,通過564個“民生微實事”營造熟人社區,促進鄰裡關系。在安寧社區黨務引領下,豐達花園小區居民重燃小區環境整治熱情,積極申報7個“民生微實事”項目,先后獲得147萬元資金支持,全面完成5500多平方米的小區硬底化、鋪設透水磚、補種綠化等,徹底解決了“家門口傷痛”。

三、成效

(一)密切了黨群聯系,鞏固了黨的執政根基。“三務融合”以小區、網格為治理載體,著力推動資源、要素、工作全融合,實現黨在基層核心單元的全面覆蓋,更重要的是,黨組織承載起了協調社會、整合社會、服務社會和促進社會和諧的使命,通過在群眾身邊切實的服務和黨員先進性的展現,贏得了社會、凝聚了群眾。

(二)破解了社區治安難以管控的難題。“三務融合”率先翻開珠海市社區黨務居務警務合署辦公、資源互換、職能延伸的治理新篇章,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公安協同、居民參與的黨務、居務、警務融合治理之路。轄區違法犯罪警情連續5年保持下降,總警情同比下降27.6%,日均警情數下降15.2宗,平均出警時間從18分鐘降至不到5分鐘,轄區路面見警率提升35%,86%小區實現可防性案件“零發案”,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三)產生了“1+1>2”的治理效果。“三務融合”有效將社區居務、警務重疊的70%工作內容統籌整合起來,實現共同謀劃、共同推進,合署辦公。在處理轄區物業矛盾糾紛、歷史遺留問題糾紛、群體性上訪事件、校園暴力等問題上,社區居委會與社區民警扮演好“一軟一硬”角色分工,通過社區說理,民警說法,平台協商,實現快捷高效和諧處理,得到群眾和當事人的認可。

(四)發掘出維護一方平安的新源泉。“三務融合”統籌聯動了體制內、轄區內資源,將轄區物業人員、居民義工、三小場所經營戶、駐點單位等全方位納入治安聯防力量,樹立起“平安社區”一盤棋的大局觀念。在實施過程中,鈺海社區探索“專業法援團隊+轄區民警”方式,建立“法治聯盟”,力圖用法治視角將百姓事化解在基層,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青竹社區以“三駕馬車”解決老舊小區改造難題,山場社區組建“警民祥和調解團”,都不斷充實了自治力量、激發社會活力。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前行,“三務融合”工作得到越來越多的力量支持,“平安建設”格局越走越寬。

四、探討

(一)堅持黨建引領,貫穿於各領域全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始終把黨的領導與“三務融合”緊密結合起來,貫穿於各領域全過程,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機制引領,有效整合資源力量,積極創新“黨建+”模式,探索基層黨建新做法。

(二)緊緊依靠群眾,認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發動和依靠群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社會治理中的具體體現和實現形式。從2019年起,翠香街道成立全市首家以個人名義進行矛盾調解的“涂叔工作室”,就地化解矛盾糾紛580宗,形成了“干部多下去,信訪少上來”的良好局面。堅持和發展“三務融合”,既要依靠群眾、更要為了群眾,用腳步丈量民情,落實到關心每一項“關鍵小事”、解決每一件具體糾紛上,做到治理過程讓群眾參與、治理成效讓群眾評判、治理成果讓群眾共享,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深化市域社會治理,積極創新基層善治路徑。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必須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來適應日趨多元的利益訴求。“三務融合”對標“十四五”規劃綱要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積極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破解歷史遺留累積的“老大難”問題,化解新形勢下出現的風險矛盾,不斷提升市域社會治理中的風險防控與源頭治理能力。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