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北京大學加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

扎根中國大地 堅持立德樹人

本報記者  趙婀娜

2022年08月08日07: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之后,如何實現從邁入到走在前列的躍升?如何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為民族復興提供更堅實的人才與科技支撐?如何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新征程上,北京大學面臨新的課題。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黨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牢記囑托,矢志擔當。日前,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第十四次黨員代表大會提出,以更加飽滿的激情、更加昂揚的姿態,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扛起新使命、奮進新征程,在領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面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北大的時代貢獻。

胸懷“國之大者”,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這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北大師生喊出的時代強音、鏗鏘誓言。

穿越時空的回響,北京大學師生與黨和國家同向同行的如磐初心。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高等學府,北大肩負著為人類進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不懈努力的責任擔當。

從一個多世紀以前蒼黃風雨中先驅志士點燃的火苗,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中高揚的旗幟﹔從40多年前吹遍中華大地改革春風中的煥然生機,到上世紀末確立邁向世界一流的堅定目標﹔從本世紀初高等教育振興號角的吹響,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歷史見証著北大與國家民族命運的緊密相連。

落實“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的重要指示,胸懷“國之大者”,北京大學黨委始終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形成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生動實踐。

高質量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推進“百年中共黨報黨刊史(多卷本)”“中國共產黨百年思想進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等重大研究項目,推進《馬藏》編纂與研究工程,出版《五四精神》《李大釗年譜》等學術著作,成立中共黨史研究中心、五四運動研究中心……用紅色文化立根、鑄魂、打底色,引導師生賡續紅色血脈、堅定理想信念。

“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北大師生以行動踐行愛國表達——

假期,千名北大學子走出校園,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感受祖國發展脈動……同學們說,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這是北大學子的愛國表達。

多名北大學者在不同科研領域獲重大突破,他們說,攻堅克難,矢志不渝,瞄准關鍵領域,加快技術攻關,這是北大教師的愛國表達。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守護人民健康的戰線上,不乏北大人的身影……師生們說,不懼風雨、勇挑重擔,這是北大人的愛國表達。

“在新征程上,我們要自覺從百年黨史中傳承紅色基因,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堅定不移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表示。

揚大師之風,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

在北大,有一支享譽校園的團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院士團隊。他們積極投身大氣污染防治,將科研戰場置於廣袤的天地間。

這支獲評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的優秀團隊,為人稱道的是育人理念的一脈相承。團隊奠基人唐孝炎院士,一生堅持“為人、為事、為學”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80多歲高齡時,依然堅守教學一線。師從唐孝炎院士的張遠航,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續寫了這一師風傳統。團隊的每一名中青年教師皆是如此,不負科研使命,不負育人擔當。

這支團隊正是北大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縮影。牢記“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的重要囑托,北大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創新人才匯聚的新高地。

近者悅,遠者來。探索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和評估機制,5年內,700多名頂尖學者和優秀青年人才選擇加入北大,新引進人才中青年教師佔比達90%以上。同時,一批批優秀青年學者從海外學成歸來,扎根燕園。“從一開始就是要回來的。”法學院教授薛軍說,“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腳踏中國大地、立足中國現實。”

放眼燕園,北大教師有塑造靈魂、塑造生命的熱忱。

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歷史學系教授閻步克滯留海外,60多歲的他學習線上直播授課技術,跨越13小時時差、1.4萬公裡,沒有落下一節課。

放眼燕園,北大教師有融入國家發展、服務祖國人民的堅持。

藥學院屠鵬飛、姜勇團隊連續鑽研,首創了有“沙漠人參”之稱的肉蓯蓉的大面積高產穩產技術體系,化瀕危藥材資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他們說:“把學問做在廣袤的沙漠裡,做在祖國大地上!”

放眼燕園,北大教師有勤勉治學、奉獻忘私的博大。

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勤勉工作幾十年,退休后,仍主動前往田野一線帶隊,與學生們同吃同住。劉緒謹嚴律己,他的30余名碩博生均走向考古文博一線,成為中堅力量。

大學者,大師之謂也。近年來,北大人才制度日漸完善,人才隊伍結構日趨合理,靜水深流,活力迸發。

厚植成長沃土,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7月,被譽為“數學界的奧林匹克”的第二十九屆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幕,北京大學6名教師受邀作報告,深受矚目。這是北大厚植高水平人才培養沃土結出的碩果。

為培養世界一流數學人才,數學科學學院不斷完善數學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從基礎數學、應用數學及統計兩個方向上培養數學領域的拔尖本科生,同時鼓勵師生自由探討,不拘一格。

筑強國建設之基,育可堪大任之才。以“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為理念,北大積極探索元培博雅人才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跨學科人才培養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如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相成的人才培養體系初步建立——

打造“立體化、專題式、多樣態”思政課教學體系,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構建獨具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致力於“通識、通智、通用”,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讓廣大學子有機會探索多個應用領域﹔

充分發揮文理工醫多學科匯聚優勢,設立“政治、經濟、哲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計算藝術”等多個跨學科專業和項目,讓學生在學科交叉融合中,釋放才華,創造新知﹔

依托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與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不僅瞄准學術發展前沿,也時刻聚焦國家重點行業產業發展﹔

…………

春風化雨。一批批優秀學子在燕園沃土成才成長,奔赴祖國大地書寫青春華章:

大三時參軍入伍的宋璽成為海軍陸戰隊兩棲偵察兵,被選拔作為唯一一名女陸戰隊員,赴亞丁灣、索馬裡執行護航任務﹔“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宗立冬奔赴寧夏黃河岸邊,扎根鄉村﹔初心相傳,5年來,北大前往各省區市的選調生已逾2000人……

“北京大學遵循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規律,增強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努力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說。

應國家之所需,強化重要領域關鍵技術攻關

北京冬奧期間,參賽運動員在國家速滑館13次刷新奧運紀錄,其中1次打破世界紀錄。能夠取得傲人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北大工學院教授張信榮帶領團隊用二氧化碳做能量載體,打造出“最快的冰”。數百個日夜奮戰,張信榮對團隊說得最多的,是“搞科研,就要走新路走難路”。

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近年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北大自覺肩負重任,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

於2017年成功研制出2.2克微型化佩戴式雙光子熒光顯微鏡,是當時全世界最小、最輕便的雙光子熒光顯微鏡﹔自主發展一整套碳管CMOS集成電路和光電器件的無摻雜制備新技術,實現世界上首個5納米柵長的高性能碳管晶體管和首個千兆赫茲碳納米管集成電路﹔系統研究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新方法,為萬千家庭帶去希望﹔肩負重症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之托”,創建全球首個非體外去T單倍型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體系,突破供者來源匱乏的世界難題……

北大師生深刻懂得,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關鍵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當然,實現“從0到1”的突破,不僅需要銳意創新,也依賴於良好的土壤,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新工科”成為北大重點布局的戰略方向,一個共識已然達成——突出時代之“新”、著眼未來產業人才需要﹔推動學科重組與整合,鞏固提升傳統優勢學科,大膽創新學科體系﹔建設新體制機制,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等新型跨學科研究中心給予人才跨學科融合交流的可能﹔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等“國之重器”相繼落地……在保持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同時,北大持續加強對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鼓勵廣大教師開展應用牽引、問題導向的基礎研究。

每一個奮進的足印,都鐫刻在歷史行進的史冊裡。

回望過往,“敢為天下先”,是北大不懈的追求﹔矚目未來,“中流擊水,奮楫者進”,是北大人的昂揚之姿。

未來5年,北大將迎來跨越發展的5年,要在領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面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北大師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實現這個目標,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不斷從百年黨史、紅色校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胸懷“國之大者”,准確把握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北大提出的時代要求﹔要堅持科學的指導思想﹔要錨定目標矢志奮斗。

扎根中國大地,奮進時代征程。燕園生機盎然,北大人信心滿懷——追求一流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超越的過程,服務國家是一項永不停歇、不懈奮斗的事業。把北大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召喚。銘記昨天的篳路藍縷,扛起今天的使命擔當,奔向明天的偉大夢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再譜新篇!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6日 01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