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宿遷市委組織部
2022年08月03日15: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江蘇省宿遷市弘揚“支部建在連上”的優良傳統,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向基層延伸,系統集成紅色物業、黨員樓棟長、綜合執法進小區、在職黨員進社區等實踐經驗,構建小區黨支部引領下的聯動服務機制,初步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有效覆蓋,打通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
一、背景動因
一是“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原則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告訴我們隻有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到位,才不會迷失方向。回顧人民軍隊發展史,“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創新具有裡程碑意義。有的小區存在黨組織“平時感受不到、需要時不知道找誰”,小區治理“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小區居民“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等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缺少黨組織的引領,必須弘揚“支部建在連上”光榮傳統,推動黨的組織向小區延伸,從政治上、組織上、工作上和服務上引領各類組織在黨的領導下行動。
二是“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為我們指明了工作方向,啟發我們隻有支部建強了,才能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經過26年的發展,宿遷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目前常住人口超過200萬,全市投入使用的小區總數達755個,歸屬160個城市社區管轄,這些都直接導致社區黨組織下不來、服務工作上不去。如何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充分激發小區治理活力,成為擺在各級黨組織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是“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目標要求為我們明確了工作重點,要求我們隻有對群眾需求有求必應,關鍵時刻才能一呼百應。黨中央把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目的就是推動全黨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在為民排憂解難中自覺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在提升城市居民滿意度方面,我們有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紅色物業、黨員樓棟長、綜合執法進小區、在職黨員進社區等,需要不斷深化提升,讓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強紅色堡壘,推動組織覆蓋進小區,黨員找到“娘家人”。一是建強支部配強班子。真正把熱心小區治理、群眾威望較高、具有一定專業特長的黨員吸納進來。據統計,全市755個小區黨支部兼職委員總數超過1600名,全面制定職責清單,配備履職工具包,線下全部公開聯系方式,線上組建觸角更為延伸的黨員樓棟長微信群,讓小區黨支部形象亮出來,讓群眾感受到組織就在身邊。張勇是宿城區銀河花園小區黨支部書記,他創新推出社工先鋒、流動板凳、周末有約、愛心銀行四大為民服務品牌,把服務送到樓棟、送進家庭,“有困難找支部,找書記沒問題”成為小區居民的口頭禪。二是構建“三位一體”治理模式。全面推行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由小區黨支部牽頭建立“三位一體”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召開1次聯席會議,重點討論涉及物業管理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商業配套服務、文明小區創建等重大事項,有效將三方力量擰成一股繩。沭陽縣水木清華小區黨支部牽頭,組織小區居民、業委會、物業公司等,開展“小區說事會”,共議小區存在的問題,解決身邊的難題,進一步拉近了黨群關系。三是建好用好支部陣地。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不貪大求洋,通過整合社區“兩房”、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收回的集體資產等現有資源,因地制宜解決小區黨支部陣地問題。在小區出入口等處設置必要的服務導引圖,讓小區黨支部“亮黨徽、亮名稱”,充實完善服務功能,不斷提升服務居民水平,放大黨群微家“紅磁場”效應。宿豫區何塘小區利用社區“兩房”,打造閱讀書吧、親子活動等功能區,方便黨員群眾活動。
(二)聚焦治理難題,推動綜合執法進小區,疑難雜症“百家幫”。一是組建綜合執法隊伍。堅持條塊結合,整合城管、公安、住建、應急管理、市場監管、消防等單位以及街道、社區工作力量,依托小區黨支部設立“綜合執法進小區”工作站,組建聯勤執法隊伍,每個工作站負責8個左右小區的執法工作,每月對所轄小區至少開展2次聯合巡查執法行動,推動執法重心下移、服務前移。泗洪縣探索“紅黃綠”三色動態綜合執法機制,設計線上全流程小程序,實行1次口頭提醒+3次書面告知“1+3”流程處置,讓綜合執法既有速度、又有溫度。二是完善聯動執法機制。積極推行“支部吹哨、街社聯動、部門報到”做法,根據群眾反映問題的復雜程度,建立聯動執法執法機制,由小區、街道社區、綜合執法部門逐級解決。家住泗陽縣文城新都17號樓的劉先生反映樓上有住戶亂丟雜物。接到投訴后,黨員樓棟長與小區支部書記找到“綜合執法進小區”工作站,會同聯勤執法隊開展高空拋物危害和法律責任知識宣傳,並在小區內設置了高空拋物溯源系統,此后高空拋物現象基本消除。三是構建線上管理服務平台。針對小區治理信息化集成度不高等情況,充分整合公安、住建、城管等部門單位信息化管理系統,構建集成化管理服務平台。以縣(區)或街道為單位,開發服務居民的手機 APP 軟件,實現“一鍵找書記”“一鍵找物業”“一鍵反饋問題”等功能。泗陽縣開發城市智慧黨建信息雲平台,整合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信息資源,建立統一的全要素基礎數據資源庫,實現信息實時採集、問題聯動處置,通過線上結轉處理群眾訴求1.87萬條。
(三)實施組織共建,推動部門聯動進小區,齊心辦好“自家事”。一是清單化服務。整合居民需求和部門單位資源,形成小區“服務清單”,實現需求和供給精准對接。洋河新區紫金名門小區黨支部通過“有事您說話”征求居民意見清單與問題清單,與結對單位反饋,先后聯合舉辦網絡詐騙宣傳、周末愛心課堂等活動,得到小區居民拍手稱贊。二是項目化推進。小區黨支部結合小區實際,每年從中排定10個群眾反映強烈、推進難度較大的項目,作為小區黨支部“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推動駐區單位與臨近小區黨支部簽訂組織共建協議,推行“菜單式”“上門式”“點單式”服務。宿豫區開展組織結對、黨群結親、聯手共建、聯動服務“雙結雙聯”活動,累計落實“夢想改造+”關愛計劃、“巾幗創業客廳”、非機動車棚改造等各類共建項目724個。三是精准化考核。市委組織部常態化開展“四不兩直”檢查,一竿子到底開展“三問”,即問居民,小區支部書記是誰,防止書記不下去,相互不認識﹔問物業,物業費收繳有無變化,防止“三位一體”流於形式,管理濤聲依舊﹔問小區支部書記,哪個部門單位服務小區居民效果好,分出一二三,防止打和牌。做到“三個不在意、三個在意”,即不在意陣地面積大小,在意群眾需要的時候,能不能找得到人、辦得好事﹔不在意貼在牆上的、寫在紙上的,在意應該進小區的,能不能進得來、留得下﹔不在意觀摩時的“形勢一片大好”,在意各項工作是不是能夠始終轉起來、跑起來。
(四)做優先鋒服務,推動在職黨員進小區,黨群凝心“合家歡”。一是黨員樓棟長精准服務。全市1.3萬名黨員樓棟長發揮人熟、地熟、事熟的獨特優勢,履行信息收集員、宣傳引導員、代辦服務員、新風倡導員“四大員”職能。湖濱新區九裡人家小區60%都是老人,雖然住上了電梯房,但很多老人寧願爬樓,也不敢坐電梯。於是,黨員樓棟長葛春莉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和老人們講解電梯的使用方法,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電梯,遇到緊急問題如何應對。二是黨員志願者專業服務。動員2.3萬名小區內黨員律師、黨員醫生、黨員教師等帶頭參與志願服務,爭做共建共治主力軍、志願服務排頭兵、文明新風引領者、平安守護急先鋒,在糾紛調解、疫情防控、突發事件處置等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在關鍵時刻當好群眾“主心骨”。市經開區設置“小區便民倉”,內含打氣筒、縫紉機、藥箱、扳手等居民常用而不常備的工具,居民有需要可以自行取用,黨員志願者還會免費上門服務。三是機關黨員干部一線服務。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主動到小區報到,根據在職黨員從事行業、專業特長、興趣愛好等,分為綜合協調服務、專業知識咨詢、文體活動組織、睦鄰志願服務等類型,推動每年到小區開展服務不少於2次。截至目前,市縣(區)機關單位在職黨員累計報到服務2.5萬人(次),提供服務事項10080余項。
三、取得成效
一是書記好找了,事情好辦了,支部堡壘更有力了。通過“把支部建進小區”的實踐探索,我們進一步嚴密基層組織體系、暢通基層組織脈絡,推動黨組織的“毛細血管”向小區延伸覆蓋,暢通基層組織運行“血脈”,激活基層組織體系“神經末梢”,讓黨組織離黨員群眾更近、黨與群眾的聯系更緊、黨對城市基層工作的領導更實,“沒事去支部坐坐、有事找書記聊聊”已成為宿遷小區居民的習慣和自覺。
二是機制完善了,運行順暢了,小區治理更和諧了。“把支部建進小區”,推動小區黨支部賦權增能,為小區黨支部引領各責任主體各司其職樹立權威。由支部書記牽頭抓總,串聯起各式各樣的治理主體,牽引住形形色色的治理對象,整合好方方面面的力量資源,有效將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做到十個指頭彈鋼琴,推動各主體強化各美其美的自覺,涵養美人之美的胸襟,最終實現美美與共的格局。
三是力量下沉了,情況上來了,供需對接更精准了。在組織部門的統籌協調下,各單位各部門共享信息、科學分工、共同發力,節約了大量資源,減輕了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壓力,也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通過構建“支部吹哨、條塊聯動”的服務體系,把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送到群眾心坎上。群眾反映,現在小區黨支部吹哨,部門單位報到,及時下來當面“指點指點”,我們也不在背后“指指點點”了。
四是鄰裡熟絡了,陣地熱鬧了,居民滿意度更高了。“把支部建進小區”一頭挑起基層黨組織的“初心”,一頭挑起小區居民的“民心”,通過制度化的設計,把黨的溫暖、黨的關懷帶進小區,把更好的服務、更多的資源帶進小區,讓小區黨支部同小區居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相比去年同期,全市小區投訴量同比下降10%、物業費收繳率提高10%。
四、幾點啟示
啟示一:基層黨建工作容易犯“一窩蜂”“一陣風”等形式主義問題,心急反而吃不到熱豆腐。推進“把支部建進小區”工作既急不得、也慢不得,需要循序漸進、穩扎穩打。不是“建在小區”而是“建進小區”,“在”與“進”的一字之差就說明,這項工作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久久為功,不是急於求成而是慢工細活。對不同層面、不同地域、不同領域,因地制宜、對症施策,按照三年“示范引領、全域提升、整體過硬”的總體設計,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在城鄉基層黨建創新圖譜上再繪新篇章。
啟示二:組織力、組織力,組織起來就有力。通過建立並完善“好事交給小區黨支部來辦”的機制,小區黨支部提力賦能,“把支部建進小區”工作才會穩步推進、發揮作用。近年來,圍繞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作用發揮,紅色物業、黨員樓棟長、綜合執法、聯動服務等好做法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接續推出,而有能力把這些“珍珠”串成“項鏈”並長久發光發彩的就是包括小區黨支部在內的各級黨組織。提升小區黨支部組織力,就是要推動“人往小區走、錢往小區投、事在小區辦”,確保各項工作既能“進得去”,更能“留得下”,防止前緊后鬆的情況發生。
啟示三:一支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要喊看齊,向左、向右、向中間看齊。推動部門單位踴躍參與“把支部建進小區”工作也要經常喊看齊,做到齊頭並進、善始善終。支部建起來只是第一步,更要推動各級黨委重視起來、體制架構優化上來、黨員群眾參與進來、資源保障傾斜下來,真正讓小區黨支部運行起來、發揮作用,不斷提高這項工作的成效,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優勢轉化為我們小區的治理優勢、治理效能、治理水平。
啟示四:小區黨支部的工作對象背后是人心。評價“把支部建進小區”成效的一個重要標准,就看是否能夠真正走進、贏得人心。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過程,也是聯系群眾、凝聚人心的過程,樹立黨組織形象威信的過程,推動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小區進一步落實,讓居民隨時隨地能看到黨的身影、享受到黨的服務、體會到黨的溫暖,真正以黨建引領全局、凝聚民心。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