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浦錦街道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區黨總支
2022年08月02日15: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力量在群眾,群眾的力量在組織。黨的十九大以來,浦錦街道黨工委認真對標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開拓創新、培育典型、示范引領,在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區探索形成了黨建引領下的弄區自治新模式,推進基層黨組織在領航居民自治中從“有效引領”到“精細引領”。
一、案例背景
浦錦街道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區轄區內的新浦江城一期始建於2005年,由7個小區組成。面積大、弄區多,自建成以來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物業管理。然而,經過了十多年,這些小區進入了問題多發期,小區中基礎設施老化方面的問題集中爆發。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區黨支部帶領居委會、物業公司和業委會及時處置來自12345的投訴,但收效甚微,新的問題仍不斷涌現,群眾埋怨不斷。症結在哪裡?對於超過質保期的維修,需7個小區全體業主達到法律規定的同意比例后,方可使用維修基金或動用公共收益。流程繁瑣之外,許多住本小區的業主對其他小區發生的問題情況不了解,投票中難免出現不理解,從而導致不同意。居民對社區的美好向往與社區治理的矛盾日趨顯現,傳統的居民自治模式難以有效解決,迫切需要創新的方式方法。為此,如何以黨組織為引領,探索小區治理新模式,推進形成社區工作的向心力,打造更有溫度的社區,亟待探索解決。
二、主要做法
(一)用時間換空間,發揮黨組織推進優勢和集聚效應
1、謀而后動,科學論証新模式。綜合社區碰到的瓶頸,黨支部敢於跨前,創新性地提出了“弄區自治模式”。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黨支部與業委會、物業公司反復溝通研究,同時召開小區黨員、“三長”會議等反復論証推行的可行度、匹配度。最終,各方達成共識明確了開展黨建引領下的弄區“弄區自治模式”。即在黨支部領導下,在原業委會的框架基礎下建立“業委會—弄區自治—弄區內自治小組”三級自治管理架構,因地制宜地開展自治工作。
2、行且堅毅,探索實踐新路徑。當各方對新模式認可后,黨支部連續召開“四位一體”會議,進一步研究完善組織構架,確定將一期7個小區劃分為5個弄區進行管理,“四駕馬車”在新的組織框架下各司其職、勇當“先行者”。如在江樺路199弄試點中,小區共有187戶業主,按住宅類型分成14個“自治小組”,從而使協商決議更靈活、更規范,讓自我管理更精細、更精准。
(二)用放手換抓手,強化黨員示范帶動和“關鍵少數”志願服務作用
1、抓住“關鍵少數”。基層社會治理“核心是人”。因此,弄區自治還要靠各弄區的“關鍵少數”去落實。黨支部又大膽嘗試,將原來由黨支部書記牽頭召開的議事會調整為由各弄區“三長”帶頭組織議事。黨支部通過觀察議事過程,發現一些對社區治理熱心、能理性思考的自治骨干,並對他們持續重點關注,經弄區投票選舉,他們成為了“弄區干部”。
2、釋放“先鋒能量”。弄區自治的實際效果關鍵在於黨支部的方向指引和統籌謀劃,還在於社區黨員的積極參與和榜樣引領。在推進弄區自治的工作中,黨支部確保有一個自治弄區就有一個黨小組,目前5個弄區共有37名黨員。在垃圾分類工作中,各弄區黨小組組長以垃圾分類監督員的身份統籌安排好黨小組成員,在投放點位引導居民做好頭分類工作,把“你分 你‘拾’尚”的理念傳遞至每一戶居民。
(三)用危機換契機,完善機制推動長效治理和陽光操作
1、應急維修機制,破解治理難題。弄區自治模式有效推動的關鍵在於機制化建設,建立應急維修機制,快速解決小區各類難題。以江柳路200弄的業主動用維修基金一事為例,原先需征詢所有小區業主的意見並且流程持續時間長,這樣的困局被弄區自治破解﹔如江柳路200弄1號樓發生水泵爆管漏水,弄區自治小組會同居委、物業公司採取應急措施,弄長及自治骨干挨家挨戶解釋溝通。隨后,自治小組立即啟動維修征詢“快通道”,僅在9個小時內完成了維修更換工作。
2、陽光公開機制,贏得群眾信任。原來新浦江城一期的居民普遍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對小區管理的相關信息不了解。如優美的小區環境吸引廣告公司來此拍攝,居民們不知道此事,對廣告收益情況更不清楚,居民們非常不滿意。在面對危機時,黨支部積極與業委會、物業公司溝通協商,建立了“雙公開”機制,物業公司以幾乎“裸奔”方式在社區進行財務公開和制度公開﹔比如近年來,由黨支部牽頭,業委會主導,公示了新浦江城一期收支報表,細化每個弄區的收入支出、物業收支情況、公共收益明細支出、維修基金使用情況。
三、主要成效
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區探索實踐弄區自治以來,發生了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從“各自為戰”變為“抱團作戰”,協同治理“強”起來了
得益於黨建引領下的弄區自治,居委會由原先的沖在前轉變為引導居民自治,物業公司由原來的頗多埋怨轉變為積極主動作為,業委會由原先的保持沉默轉變為帶動居民自主管理,同時“四位一體”也在推動自治中形成了強大合力,在實際行動中形成了合拍,各司其職,協作共贏,解決了許多社區難題,如完成了社區技防設施升級改造,提升了社區整體安防水平﹔清理地下空間十多年遺留垃圾,清理17車,共80余噸,居民們紛紛稱贊。
(二)從“阿克琉斯之踵”變為“滿園春色”,社區面貌“美”起來了
通過弄區自治逐步解決了社區的“阿克琉斯之踵”,花園社區變得名副其實了。如通過弄區自治維修了位於江樺路浦申路路口的兩個噴泉,十年來終於再次噴出美麗的水花﹔各弄區通過自治進行了社區綠化補種,綠意盎然再度重現﹔社區居民自發完成了社區近300平方的垃圾分類彩繪宣傳牆,美不勝收。
(三)從“自我為主”變為“社區是我家”,百姓心“聚”起來了
弄區自治有效提升了社區的自治活力,居民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交心,居民向心力日趨凝聚,如居民自發組織“新浦江城一期社區俱樂部”,積極開展葡萄酒鑒賞、蘭花講評、小區美食節等社區文化活動。同時,小區居民的物業繳納率由60%提高到92.6%,居民對社區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幅度上升。
(四)從“零零星星”變為“滿天繁星”,社區“活”起來了
結合社區活動空間改造,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區推出了“新Yi站”概念。統籌打造轄區內各小區中建造的,具有多功能、多概念的居民活動場所。每一個“新Yi站”的建筑面積大約20多平方米,未來計劃建成15座小區“新Yi站”,做到小區全覆蓋。“新Yi站”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內涵豐富。場所內多媒體視聽、親子互動、書報閱覽、圓桌議事等功能設施一應俱全,能滿足社區大部分居民的休閑、娛樂、活動以及議事等功能。居委把握“新Yi站”設計的個性與共性相結合,形成別具一格又應有盡有的特點特色。從每個“新Yi站”的層面看,設計風格都能因地制宜,符合該小區的實際特色,功能也能獨樹一幟的,體現了該小區居民的實際需要﹔從所有的“新Yi站”層面來看,15個“新Yi站”的功能能高度整合起來,涵蓋了全社區居民的總體需求。因而,通過“新Yi站”全覆蓋建設,每一個小區中的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新Yi站”能優勢互補,居民既能在本小區的“新Yi站”內進行文化休閑活動,也能前往其他小區的不同風格的“新Yi站”內交友互動。這種居民通過各驛站之間的流動,讓小區真正的“活”起來,構成以“新Yi站”為站台的社區自治陣地的“公交網”。
四、經驗啟示
綜合而言,經驗啟示主要是:
(一)以創新性思路引領社區治理新方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把牢看不見的“風箏線”
推動黨建引領下弄區自治,就要堅持黨支部的領導,不斷健全以黨支部為核心,居民為主體,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參與的治理架構,把握項目推進過程中的方向、力度與節奏,要如風箏一般,可收可放,收放自如。在弄區自治模式實踐中,黨支部在“掌舵”時始終做到既旗幟鮮明又兼容並蓄,有效發揮黨組織的“發動、引領、推動”作用。
(二)以弄區自治模式助推社區治理新發展,必須要培育民主意識,讓群眾“登台唱戲”
社區居民既是社區建設的參與者,又是社區建設的受益者。在居民自治建設過程中,單靠社區唱“獨角戲”是不夠的,要挖掘、培育一批熱心居民、社區領袖和熱心骨干作為自治先行者。在新浦江城一期試點過程中,黨支部抓住居民中的“關鍵少數”,發揮他們的“領頭羊”作用,逐步帶動更多社區居民參與到居民自治活動中來,逐漸讓社區居民成為其中的“主角”。
(三)以系統性體制機制打造社區治理新格局,必須依法建章立制,促自治“久久為功”
隻有依法依規,有章可循地處理利益矛盾,才能維護社區公平,才能保護社區居民的合法權益,才能讓社區居民自治在社區扎根、開花、結果。弄區自治模式得以有效運作的關鍵在於建立了工作運行機制、雙公開機制等,保障社區治理的有效性和長效性,接下來在黨支部的牽頭下將進一步完善弄區自治的相關機制建設。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