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湖南長沙縣: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區

中共長沙縣委組織部

2022年08月02日13: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長沙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區的重要抓手、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任務,通過建強組織保障、豐富發展模式、拓寬發展路徑,成功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三級跳”。2019年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村集體經濟薄弱村、2020年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1億元大關、2021年所有涉農村(社區)收入全部完成25萬元提標任務且經營性收入過6萬元。無論是集體經濟總量還是村均收入數,在中西部地區均屬領先地位。

一、背景與起因

當前農村存在的一些問題嚴重制約村集體發展壯大,制約全縣鄉村振興進程,不容忽視,亟待解決。

(一)集體經濟發展人才相對短缺。部分村干部隊伍年齡偏大后繼乏人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干脆是“矬子裡拔大個”,在發展上缺思路少點子,管理上缺能力少辦法,存在“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許多村裡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會管理的人才和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了外出務工或創業,留守的多是老人,缺乏經營能力。現有條件難以滿足能人需求,缺乏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許多鎮村出現能人留不住、能人帶動作用發揮不了的現象。

(二)集體經濟發展不夠均衡。受歷史條件,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等因素影響,鎮與鎮、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比如,金井鎮、果園鎮、黃花鎮等發展基礎較好,北山鎮、福臨鎮等相對較弱。又如,同一個鎮范圍內,金井鎮老雙江片區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就少落后於鎮內其他片區。

(三)集體經濟發展條件受限。從縣級層面看,存在集體建設用地政策嚴、空間窄、指標少等問題(全縣每年僅有100畝指標),很多村(社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等到指標。從村級層面看,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過於依賴土地增減挂或土地租賃,沒有形成具有“造血”能力的產業和項目,無法實現可持續增收。

(四)集體經濟管理不盡科學。從一些地方的巡察來看,村級財務監督、村級資產管理等還有些薄弱環節。同時,由於村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機制不健全,缺乏良性的投資經營機制,管理不是十分科學。

二、主要做法

(一)靶向引才、精准用才,打造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人才庫”。依托長沙縣四通八達、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加強政策供給,引導各類人才參與集體經濟項目,為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一是對接院士高端人才。出台加快推進人才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對以院士冠名的基地一次性給予10萬元工作經費支持,對新成立的院士工作站三年給予院士200萬元生活補貼,“量體裁衣”打造“院士農業”。長沙縣圍繞茶葉、蔬菜、畜牧、水稻等全產業鏈發展需求,成功引入“院士天團”建成院士工作基地12個,推動技術服務向生產、加工、檢測、流通、銷售等全產業鏈條延伸覆蓋,助推哲農農業等5家企業發展壯大,促進1000余名村民、14個村集體增收。

二是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積極走訪對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鄉鎮建設人才服務驛站,累計引進和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領軍人才20名。建立健全“省、市、縣、鎮”四級科技特派員選派體系,實施科技特派員“個體駐點、組團服務、產業幫扶”。2021年安排科技特派員項目和工作經費600萬元,選派101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基層開展科技服務,鼓勵支持科技特派員帶技術和項目入股村集體經濟組織,並按參股比例給予科技特派員100%獎勵,有效助推了茶葉、花卉、菌菇、小水果等特色產業發展。近五年來,先后開展培訓535期、推廣農業新技術381項、引進農業新品種521個、培訓農技人員3萬余人,長沙縣科技特派員每年轉化的科技成果達120項以上,已成為新品種的“試驗地”、新技術的“推廣地”和新成果的“應用地”。

三是培育鄉村本土人才。積極發揮人才“親情、鄉情、友情”情感紐帶作用和“血緣、地緣、業緣”社會網絡功能,建立長沙縣籍在外人才信息庫,積極拜訪在外優秀人才,發揮長沙縣籍在外人才紐帶作用,邀請在外優秀人才回鄉共話鄉音、共敘鄉情、共憶鄉愁、共謀發展。初步統計,全縣吸引在外優秀人才回鄉投資總金額達2.3億元,解決近800余名勞動力就業。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組織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班6期,在全市率先舉辦長沙縣第二屆“‘十行狀元百優工匠’暨首屆‘鄉村工匠’技能競賽”,設立鄉村名匠工作室,認定新型職業農民349人、鄉村工匠33人,挖掘選樹“土專家”“田秀才”100余名,以本土能人先富帶后富。

(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拓寬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快車道”。鼓勵引導各村結合自身特點,激活資源優勢,聚集各類要素,大膽探索集體經濟發展路子。

一是全面摸底,找發展路徑。組織鎮村干部逐村走訪調研,摸清各村的人文歷史、自然資源、產業特色、資產狀況,積極借鑒發達地區名村經驗,探索村企共享型、物業經營型、村庄經營型、院士驅動、資產盤活型等9種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二是分類指導,找發展方法。推動農業農村、文旅、自然資源、供銷合作社等部門發揮職能優勢,加強工作指導和資源下沉。比如,縣文旅局指導江背鎮金洲村瀏陽河沿岸美景,開展村落景區一體化運營,成立九通文旅公司,創辦法治研學基地,吸引人流客流,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年。縣供銷合作社指導開展“黨支部+村級供銷合作社”工作試點,吸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致富能手等共同出資,成立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控股的新型村級供銷合作社,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目前已組建12家村供銷合作社,注冊資金各100萬元,幫助150多戶小農戶銷售農副產品10萬余斤,銷售額90萬多元,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增6.8萬元。

三是科學布局,找發展規模。統籌各鎮村優勢,推動不同區域、同一特點的村抱團發展。比如,召集旅游資源較好的15個鎮、48個村成立民宿產業發展聯盟,建成7個民宿集聚區,帶動農副產品銷售601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增加597萬元。在有紅色資源的鎮成立紅色村共同發展聯盟,以紅色文化推進產學研游融合,促進集體增收村民致富。如開慧鎮開慧村依托“板倉紅”,大力發展文創、湘繡、通航產業,推動集體增收80余萬元。江背鎮特立村弘揚特立精神,與“涼塘一味”簽訂合作協議,打造“特立蔬菜”原材料供應基地,推動村民增收2萬元以上。金井鎮利用獨特的茶葉資源、文旅資源,14個村(社區)資源互補、整體抱團發展集體經濟,預計2022年村集體經濟每村均達到50萬元以上。

(三)以法管人、用章理事,夯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壓艙石”。出台長沙縣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十條措施”和“四年行動方案”,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實現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一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推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行“確股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長久不變”,共清查集體經濟組織資產31.11億元,所有者權益約21.18億元,土地總面積約37.31萬畝。強化股權管理,按成員家庭編制成員和股權配置名冊,並頒發股權証書到戶。目前,全縣已界定成員60.84萬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名冊全部納入農村產權管理系統,並在村部規范挂牌。積極引導金融機構依法依規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財產權、集體及個人林權等抵押或擔保融資。支持星沙建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共享貸”,鼓勵星沙農商行、長沙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無抵押貸款業務,創建“授信村”試點,合理確定授信額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二是完善村社分賬機制。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獨立賬戶,全面推行村民委員會與集體經濟組織分別設置賬套、進行獨立核算,構建農村三資監管系統和農村產權交易系統,支持金融機構網銀端接入平台,積極引導星沙建行等金融機構下沉服務。目前139個村(社區)已開展分賬工作,已完成分賬備案程序66個。出台《長沙縣推進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獎勵措施》,明確由縣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獎勵資金。2020年獎勵49個村121萬元,2021年獎勵40個村共計200萬元,獎勵資金全部按程序獎勵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通過分賬管理、明細獎勵,極大的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序、快速發展。

三是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嚴格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強化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作用,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決定,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發布56項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每年對集體經濟組織債權債務進行清查核實,加強風險防范,確保健康發展。強化村級巡察和村級財務審計,及時發現、糾正、查處各類操作中的走偏走樣問題50余起,及時規避各類風險,保障涉及村級的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規范有序。

三、成效

一是黨組織的凝聚力得到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升了村級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村級有錢辦事、能辦成事,村支兩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在長沙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年度考核民意調查”的綜合得分2019-2021年連續三年穩步提升,廣大黨員及人民群眾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及黨組織的工作情況充分認可。

二是治理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各村(社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開展“連心到戶”行動、健全矛盾糾紛調解機制等,知民情、解民憂,穩步提高了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青山鋪鎮、春華鎮春華山村分別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村,全縣成功創建全省信訪工作“三無”縣、“湖南省平安建設先進縣市區”,2021年度綜治民調在全省排名較2020年上升79個名次,居全市第一,連續15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

三是農村經濟結構的得到優化。通過開展股份合作,搞活經營機制,在村集體、合作社、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了緊密利益聯結,引導土地整體流轉,優化資產資源配置,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提高了農村經濟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

四是村民致富共富水平進一步提升。一大批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業合作社等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美麗宜居的環境讓村民能通過發展民宿、研學等方式坐在家中增收.......長沙縣通過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促進共同富裕,2021年長沙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0781元,為中西部第一。2021年縣內城鄉居民收入比僅1.4,居全國縣域前列。

四、啟示

啟示之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充分激發人才活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關鍵在人。如何破解人才瓶頸制約,激發人才活力,是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素,必須下足功夫。近年來,長沙縣借助近郊地理位置優勢和農業發展基礎優勢,擁有各類人才30萬名。先后有中國工程院劉仲華院士在金井鎮金井茶葉公司設立優茶技術創新中心、印遇龍院士在開慧鎮啟動“印遇龍科技小院”建設、胡培鬆院士在路口鎮稻作公園開展“鎘低積累水稻資源創制、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科研基地、柏連陽院士團隊工作室在春華鎮正式挂牌,為全縣高質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啟示之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各村村情不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條件、人文環境等都有或大或小的差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立足地理區位、資源要素、市場容量等確定主導產業,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加快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支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有序有度,把握好時間、速度和效果,堅持看准了再發展,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不盲目定指標、下任務,防止運動式推進。

啟示之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匯聚多元整合力量。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是系統工程,不能單單依靠集體經濟組織自身的力量,要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優化營商環境,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謀劃和儲備一批優質項目﹔充分調動農民與集體經濟組織的積極性,使其成為提供資源要素、對接市場主體的重要力量﹔引進一批信譽好、市場開發能力強、產品銷售渠道廣的經營主體,與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深度合作,實現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優化配置﹔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參與集體經濟發展。

啟示之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互利共贏防范風險。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是多方力量聯合與合作的成果,發展紅利理應由各方主體合理共享,要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其他主體之間構建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開展集體經濟發展產業風險評估,做好集體經濟組織持有股權的價值評定,對經營主體進行資格審查,重點防范集體土地流轉風險,明確收益分配方式,推動各方在平等互利的環境下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加快健全集體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和集體產權交易市場體系,推動村集體資源資產管理公開透明、交易規范高效,保証集體和農民獲得穩定收益。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