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上海市徐匯區凌雲街道:“417街區”一體化治理創新實踐案例

上海市徐匯區凌雲街道黨工委

2022年08月02日10: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情況

凌雲街道地處上海市徐匯區西南角,轄區面積3.58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0萬余人,是人口導入型的居民聚居社區。所轄28個居民區57個住宅小區,大多建於上世紀80-90年代,公共交通、商業配套、服務資源較為欠缺,社區內以動遷居民和城鎮化農民為主,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人數較多。“417街區”以地籍編號417號街坊為載體,地處街道西北部,緊鄰華東理工大學,原屬上海縣梅隴鄉春華堂地區。街區包含梅苑一、梅苑二、凌雲新村三個居委會、7個住宅小區(虹梅南路96弄、凌雲新村、翡翠別墅、春華苑、錦泰苑、虹梅南路126弄北塊、虹梅南路126弄南塊),總面積27.21萬平方米,居民戶數4950戶、人口9073人。

街區內包含了住區、鐵路、地鐵、河道等多種空間類型,以及撤村建居小區、售后公房、動遷安置房、公租房、農場單位等多種社區類型。這些城市化初期形成的住宅小區,由於參建主體多、規劃建設不規范、產權不明晰等先天問題,呈現了小區異質性強、物質設施陳舊、公共空間分散、房屋產權復雜、物業服務不到位等問題。由於空間治理低效、社會治理缺位、“三駕馬車”關系存在模糊地帶、居民自治力量凝聚不足,碎片化老舊小區成為精細化治理的攻堅之地,亟待通過治理創新來破題解決。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紅色引擎促發展,切實強化黨建引領作用。以構筑“500米黨建服務圈”“15分鐘生活服務圈”“凌雲人家門口的溫情街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作用,引領街區共同發展。整合街區黨建力量,成立“417黨建聯盟”,形成居民區分會、業委會分會、物業分會、直屬單位分會和區域單位分會等五大聯盟分會。通過搭建平台架構形成資源的共享化、集約化和最大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居委會的基層管理、弄管會的議事自治、物業專業服務、區域單位助力的“四方聯動”街區治理運行模式。同時,追溯“417”前世今生,在鐵路梅隴站原址打造“初心老站”,在街區內設立初心站、責任站、使命站,連點成面,展示街區的歷史沿革,優化為民服務設施內涵,增強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黨建聯建為抓手、以居民區為陣地、以街區幫為載體,打造系列黨群服務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水岸鄰裡匯等,加大對“417街區”紅色資源、文化資源、服務資源等細化梳理和溢出增能,努力將黨的聲音和關懷傳遞至街區的每個角落。

(二)堅持空間重構換新顏,持續推進生態社區建設。發揮社區規劃師作用,統籌街區景觀環境優化布局。結合“五違四必”整治,大力推進無違創建,近三年累計拆除各類違章78處1萬多平方米,清退承租經營、收回房屋、恢復其公益功能25處約600平方米。完成虹梅南路96弄、126弄及梅隴路通道3條背街小巷改造,清通污水管、平整美化道路、提升改造外立面,沿街低端業態實現優化調整。實施梅隴港治理及沿岸步道建設,完成5個口袋公園新建和梅隴港人行橋改造,完善街區交通體系,提升公共區域環境水平。配合推進徐匯中環綠廊建設,對虹梅南路96弄進行休閑漫步功能布局修復,重塑生態慢性系統。同時,深化“生態家·綠主婦”品牌建設,形成覆蓋整個417並各有側重的社區生態園群落,通過公共牆面美化、景觀小品建設以及綠化提升等形式,推動形成“更安全、更干淨、更有序”的美麗街區形態。

(三)堅持物業一體優管理,實現街區事務共商共議。物業一體化管理是街區一體化治理的基礎,針對“417街區”7個住宅小區4家物業公司分頭管理的狀況,街道採取“邊請進來、邊退出去”的方式,確定由徐房物業統一負責街區的物業管理,通過實行公司內部競崗制,擇優選擇區域經理,完善服務管理標准,規范保安保潔隊伍體系。結合智慧社區建設,以“雲網融合”為支點,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配以物業服務、停車管理等新制度,試點推行“街區微腦管理新功能,實現一體化智能管理。同時,打破住宅小區空間局限,採取“6+1”模式成立業委會聯合會,在不干涉各小區業委會開展工作的基礎上,借助聯合會議事平台及居委會雙向聯席會議制度,聚焦街區物業管理的難點、堵點以及居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矛盾,分析問題症結,研討治理方案,落實治理措施,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有效增強了居民對街區事務的參與度和滿意度,物業管理費收繳率從原來的70%攀升至90.95%。

(四)堅持自治共治齊參與,有效激發街區內生活力。為了培養居民共享街區的意識觀念、復蘇街區內生活力,街道充分挖掘南北春華堂和梅隴花鄉的本土文化,持續推進“百家姓”“家文化”“一平米花園”項目,保留“彈棉花”小店,推動廣大居民從共鳴到參與、從參與到習慣、從習慣到主動,逐漸在社區形成導向和放大效應。用社區文化、社區記憶串聯“417街區”的主干道、主要服務站點和公共空間,繪制“417”美好生活圖鑒,從個人、項目、空間多維發力,打造健康、生活、親子三大主題鄰裡小匯,實現家庭結伴、鄰裡結情、街區結緣的參與路徑。甄選梅苑一居萌寵匯、梅食匯,梅苑二居小蜜蜂工作坊,凌雲新村米樂媽媽生態瑜伽工作室、黃師傅木工間等項目在整個417實現共享。結合實際在雲客廳、小廣場開展音樂微市集、二手市場、公益集市、圖書漂流等活動,設置智能書屋營造書香滿溢的文化氛圍。深耕能人善治理念,搭建生態文明、品質生活、文化傳承、兒童教育、健康養生五大“STEAM工作坊系列課程”,引導居民邁出“小家”、走進“大家”,通過能人挖掘、能人培育、能人成圈等做法匯聚更多社區能人,動員和吸引更多居民關注街區發展、參與街區建設。

(五)堅持便民高效零距離,打通服務的最后一公裡。從街區視角出發,突出需求導向、服務共享,豐富貼近居民的各類服務供給體系,不斷提高群眾的生活便捷度和滿意度。依托鬆風花園鄰裡匯,將成熟的公益服務項目推送至街區,定期開展“大篷車進社區”等便民服務活動。引導街區內梅隴敬老院、社區衛生服務站、市場監管所等共建單位與居民區積極開展黨建聯建活動,為街區居民提供專業化服務。增設敬老院助餐點,探索開發“阿拉廚房”,進一步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對街區商鋪店招店牌進行規范設計、統一改造,以虹梅南路126弄商鋪業主方、經營戶代表和居民區“三駕馬車”為主體,搭建“街區幫”共治平台,實施星級商戶評選,實現商鋪經營的“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樹立“示范大街區、優質小商業”的品牌形象。在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為街區居民提供一站式、一門式的受理服務的基礎上,推動各居民區站點創建“四百型”居委會,延伸社區服務體系,加強居委會規范化建設、綜合服務平台等,確保家門口的服務點建設落到實處。

三、經驗啟示

一要始終把牢核心,將黨建引領貫穿全程。街區一體化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和居民的廣泛參與。黨建引領,要發揮好組織優勢與資源優勢,形成政治引領的核心,對區域資源進行快速有效的調配,支撐街區的治理效果。“417街區”通過探索建立街道黨工委指導、居民區黨組織牽頭下的“黨建引領、社區主導、下沉基層、問題導向、供需對接、長效治理”全新模式,有效對接和解決群眾關心關注問題,為一體化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制度保証。

二要突出統籌聯動,把資源力量整合傾斜。街區一體化治理的本意是為了解決目前居民區層面的資源、設施及治理散、亂、弱問題,在街區層面進行重組和疊加,新生事物的創新探索更需要各方力量的傾斜支持。“417街區”治理得到了區委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指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對各科室、基層站所和單位加強統籌,條上的專業資源和塊上的綜合協調,形成了上下聯動、街區共管的支撐體系,增強了街區治理工作的合力和成效。

三要堅持共治共享,讓多元主體充分參與。街區治理的過程實質上是多元治理主體間的協商互動,是對涉及街區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務的有效管理,目的是增強街區凝聚力,推動街區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街道積極探索將華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智庫資源轉化為行動支撐,圍繞項目治理、品牌打造等共同合作,把區域化黨建工作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強大動力,街區通過與區域單位、服務機構、社區居民等的互通聯動,激發社會公眾的參與能動性,匯聚起了治理的有效力量。

四要注重智慧賦能,以創新技術提質增效。為適應新形勢下的社會治理要求,更高效、更便捷地開展社區治理,街道與中國電信共同打造“智慧街區”項目,引入AI、大數據、物聯感知等技術,結合公共安全、街區管理、民生服務等應用場景,為街區提供智慧化主動管理能力。通過運用新技術,對數據和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和研判,實時、動態、精准地把握社情、民情,使服務更加靶向精准,並且通過對數據和信息的科學計算達至“預警+預判”,使社區治理和社區服務更有前瞻性,從而更好地提高社區的服務能力。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