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上海市徐匯區:深化社區工作者全面成長機制探索實踐

徐匯區委組織部、徐匯區民政局

2022年08月02日10: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與起因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建立培育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能力突出、群眾滿意”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是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2014年以來,徐匯區在社區工作者額度薪酬、招錄使用、培養激勵等關鍵環節持續用力,基本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隊伍體系。但是,對照基層治理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仍存在整體協同不足、隊伍本領恐慌、專業素質薄弱、考評方式單一等一些突出問題。

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2018年底,徐匯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指示精神,聚焦“社區工作者”這一基層社區治理核心要素,向民政部提出申報實驗區,明確要深化探索實踐社區工作者全面成長機制,打造具有徐匯特色的社區治理人才隊伍建設品牌。2019年3月份,經民政部批復同意,我區作為已通過結項驗收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以“深化社區工作者全面成長機制探索實踐”為新的實驗主題,再次開展新一輪實驗。

二、做法與經歷

圍繞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的全流程,徐匯區民政局全覆蓋、全方位系統推進“五大工程”。

1.健全閉環管理,實施部門合作的資源整合工程。一是強化多部門統籌。區層面由區地區辦負責統籌推進整體工作,區委編辦、區民政局、區人社局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推進額度管理、教育培訓、招錄薪酬等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相關工作。街道(鎮)層面由社區黨建辦綜合協調,社區自治辦、團工委、社區工作者事務所等共同落實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使用主體責任。二是鏈接多方面資源。加強全區資源統籌,各部門、各街鎮梳理盤點各自服務資源和服務項目,擴大對社區工作者隊伍的開放,形成《社區工作者成長手冊》。深化“校區合作”,加強與上海交大、華東理工等院校合作,共育社區治理品牌和治理人才。三是形成多方面合力。打破部門工作壁壘和慣性思維,建立工作定期會商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問題。突出政策舉措的綜合集成,制定出台基層隊伍關愛福利實施辦法,落實體檢、療休養、工會經費等基礎保障,推動社區工作者工會組織、團組織、婦聯組織組建運行,讓區、街、居各類體制內外資源力量向社區工作者隊伍集聚。

2.嚴把隊伍入口,實施擇優選拔的基礎管理工程。一是堅持擇優選拔。建立常態化、公開化招錄機制,在筆試中提升實務技能測評比重,在面試中開展真實案例情境模擬,在政審中落實審查要求,並加強試用期崗位實踐考察,不讓“一張試卷”擋住適合的人,著力破解“人崗不適配”問題。探索實行居民區選任、企業(應屆大學生)定向招錄等方式,先后定向招錄寶武集團轉型發展員工86名、應屆大學生57名進入社工隊伍,並從居民區選任42名社區工作者,進一步豐富了社工來源渠道。二是規范日常管理。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區層面出台《推進社區工作者全面成長計劃實施意見》《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實施細則》等政策文件,規范操作手勢,加強黨風廉政、規矩意識、紀律意識教育。各街鎮做實做強社區工作者事務所,明確社工崗位職責、工作規范,加強日常人事管理。三是強化工作指導。區民政局綜合考量房屋戶數、實有人口、管轄范圍等影響因素,合理制定社區工作者梯度式配備標准,並及時動態調整。區人社局舉辦個人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等專業培訓,幫助街鎮相關從業人員提高專業素養。

3.推動賦能增效,實施崗位履職的支持保障工程。一是助推全崗復合發展。推進服務型居委會建設和鄰裡小匯品牌打造一體發展,重塑居委會辦公服務空間,打破傳統以條為界工作模式,制定《全崗接待服務指南》,落實分片包塊工作機制,推動社區工作者將更多時間用於“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憂、暖百家心”。發揮“法律顧問、救助顧問、養老顧問、公益顧問”等社區顧問專業支持作用,編印《基層社區治理實務指引》《垃圾分類示范和優秀工作法》和《社會建設創新項目匯編》等實務指導資料,為社區工作者提供社區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案和工作指南。二是建立能力成長模型。立足社區工作者崗位職責構成、勝任能力要求和職業發展現狀,形成涵蓋“基礎能力、崗位要求、自我增值”等不同維度的“崗位職責清單”“履職能力清單”和“成長課程清單”,探索完善以能力為中心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培養發展“STEM模式”,實現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和成長路徑“一人一檔”,為社區工作者尋找能力短板和街鎮開展教育培訓提供參照模板。三是強化數字智能護航。充分運用我區第二批創新實驗區成果,結合推進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任務,依托市“社區雲”和區“一網統管”平台,建立社區治理主題數據庫,打通數據壁壘,加強數據應用,實現數據賦能,打造社區工作者履職支撐數字化應用場景,為社區工作者日常履職提供人口房屋數據反哺、民生標簽分級管理、走訪巡查即時上報、政策資源實時查詢、典型案例學習借鑒等智能智慧支撐。

4.克服本領恐慌,實施教育培訓的效能提升工程。一是優化分層分類培訓體系。區層面注重示范型、提升型培訓,比如赴台灣社會治理培訓班、匯治理大講堂、社工成長訓練營等,街鎮層面注重全員培訓。同時,針對書記主任等居民區帶頭人,主要開展精細化治理大討論、社會治理研修班等問題導向型研討培訓,提升領導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針對優秀社區工作者骨干,主要開展后備人才培訓、青年骨干培訓等成長式、進階式培訓﹔針對新任職社區工作者,主要開展初任培訓和崗位實踐。二是強化需求導向實踐鍛煉。建立一批鄰裡匯社會治理創新實訓基地、聘請一批社區工作者成長實訓導師、建設一批優秀書記工作室、落地一批社區治理和社工成長實訓項目,並創新應用開放式討論、工作研討坊、小組調研、實地觀摩、經驗分享、情景模擬、技能比武等學習方式,提高社區工作者實戰能力。三是推動專業實務能力提升。發揮區社工協會等樞紐型社會組織作用,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民政部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發揮居委會鄰裡小匯公益基地志願服務平台作用,推動社會組織專業人才與社區工作者雙向挂職交流,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

5.促進成長成才,實施評價激勵的職業發展工程。一是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堅持自上而下考核和自下而上評議相結合,健全工作實績(佔比20%)、群眾評議(佔比40%)、組織評價(佔比40%)等多維度考核機制,並將考評結果與社區工作者的崗位晉升、績效工資、輪崗交流相挂鉤。每年拿出2500萬余元(全區社區工作者薪酬總額的5%),用於實施街鎮創新社會治理激勵考核和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全市通辦”專項考核激勵,並設置助理社工師、社工師專業資質獎勵項目,努力形成多勞多得、按質取酬、激勵優秀的分配導向。二是加強優秀人才選樹。建立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和居委會主任后備人才培養庫,加大培養發展優秀社區工作者加入黨組織力度。近兩年內共發展128名社區工作者加入黨組織,另有214名社區工作者成為入黨積極分子﹔注重培育領軍人才、拔尖人才。近年來,先后有4人入選區級人才庫、1人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1人獲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3人獲評“上海市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1人獲評“上海市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1人通過群團遴選方式進入公務員隊伍。三是搭建展示交流舞台。每年舉辦社工文化節等社區工作者風採展示品牌活動,宣傳最美社區工作者和“走四百”服務標兵先進事跡,樹立社區工作者良好職業形象。定期開展新當選居委會主任、新入職社區工作者崗位宣誓活動,不斷增強社區工作者職業榮譽感和崗位認同感。

三、成效與反響

1.鏈接全面資源,多方協同共筑綜合聯動平台,讓社區工作者在崗履職有保障。社區工作者是基層社區治理中的核心要素,一直以來都面臨著涉及部門多、覆蓋范圍廣、資源整合弱、統籌協同難等瓶頸問題。我們通過建立健全“4+13+X”的多元管理機制,強化各方資源的共用共享,落地體檢、療休養、工會關愛等各項激勵政策,形成了各部門、各方面整體統籌、協力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工作機制和良好氛圍。

2.注重全面過程,優化隊伍“選培管評”各環節,讓社區工作者職業認同更清晰。社區工作者整體呈現出隊伍基數大、成員年輕化、工作覆蓋面廣、崗位特殊性強、工作強度高等特點,不可避免存在著招錄人員適配度差、在崗人員流動性大、職業發展定位不清晰等問題。我們通過優化招錄選任模式、完善薪酬福利保障、健全教育培訓體系、搭建風採展示平台、創新考核激勵評價、加強優秀人才選樹等舉措,招錄到崗流失率多年來穩定在3%水平,隊伍穩定性、崗位認同感、職業榮譽感和社區歸屬感明顯提升,報考競爭比常態化超過10:1。

3.強化全面提升,堅持崗位成才和專業成長並重,讓社區工作者進階發展有方向。社區工作者處於為民服務一線陣地,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不強、服務居民的水平高不高、面對群眾的態度好不好,直接關系著黨和政府的執政基礎。我們通過全面實施社區工作者全崗接待和服務型居委會建設“四百”增能行動,優化完善分層分類全覆蓋教育培訓體系,鼓勵支持社區工作者專業發展,充分發揮大數據智慧賦能支撐作用,有效促進了社區工作者能力不足、本領恐慌等問題的解決。

四、探討與評論

基層治理隊伍建設工作永遠在路上,必須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恆心和韌勁,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我們將以本次實驗區結項評估作為新的起點,繼續按照中央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民政部有關實驗區建設的要求,以及市、區提升社區治理規范化精細化水平的部署,聚焦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主題,在加強政策銜接、各方協同上持續深化,在提升綜合素養、隊伍活力上持續用力,在滿足人才需求、促進發展上持續破題,推動各項實驗任務再上新台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舉措思考:

一是加強社工實踐鍛煉。實施社區工作者成長訓練營,提升社區工作者需求發現、項目開發、資源鏈接、組織實施、溝通協調、團隊協作等項目化運作能力,打造教育培訓品牌項目。發揮社會治理創新實訓基地、社工成長實訓導師和實訓項目作用,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參與社區自治項目需求開發和項目設計,幫助社區工作者開拓視野,提升實務操作水平。探索開展高級社工師育成工程,培養社區社會工作領域的拔尖人才。

二是優化考核激勵體系。繼續優化完善街鎮創新社會治理激勵考核機制,提升專業資質獎勵額度,擴大相鄰檔次獎勵差額數,體現激勵優秀導向。全面推廣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按次、件、時長等方式進行績效考核,體現多勞多得、按質取酬導向。積極開展“最美社區工作者”“走四百”服務標兵等優秀社工選樹活動,對優秀社工優先推薦加入黨組織,並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優秀社工擔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等。

三是推動創新成果運用。繼續深化完善社區工作者能力成長實踐模型,探索建立標准化測試題庫和場景案例庫,試點開展崗位勝任能力評價,推動“崗位職責清單”“履職能力清單”和“成長課程清單”迭代升級。繼續優化調整社區工作者履職支撐數字化應用場景各項功能,推動與“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平台的深度融合,拓展民生標簽應用,探索台賬報表智慧填報,不斷提高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